Workflow
星地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5G-A万兆网发展提速
中国经济网· 2025-09-29 10:45
5G-A的战略定位与演进路径 - 5G-A是5G向6G演进的关键阶段,具有更出色的网络性能,可超前孵化6G应用生态并支撑数字化应用规模增长和创新[1][2] - 5G-A拓展了通智融合、通感融合、星地融合等新特征,提供更高速率、更低时延等能力[1] - 6G将实现通信、感知、计算、AI等能力的深度融合,赋能具身智能应用场景[3] 产业发展现状与产业链构建 - 产、学、研、用各方持续投入,运营商、设备商、垂直行业主动深化协作,已初步构建覆盖芯片、终端、网络、应用的完整产业链[1] - 广西已建成5G基站15.3万座,其中8000座开通5G-A能力,并在南宁、柳州、桂林规模部署5G-A网络,为用户提供下行3Gbps的极速体验[3] - 标准与试验是实现5G-A产品化、商用落地与部署的关键环节[4] 应用场景与实践成果 - 在低空经济领域,广西探索5G-A通感一体结合AI技术,为1020公里边境提供低空安防保障[3] - 在智能工业领域,通过5G-A无源物联技术实现近2万平米厂房的智能管理和自动化物料盘点[3] - "机器联觉"基于预训练LLM和无线基座模型,已在自动驾驶乘用车、无人物流车等场景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3] 未来发展方向与产业倡议 - 未来需深化网络覆盖夯实底座支撑,坚持创新驱动筑牢产业基础,拓展融合应用激发倍增效应[1] - 需促进5G-A标准与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构建国际协同发展的宏伟蓝图[1] - 产业界倡议紧密协同,聚焦网络智能化、能力精细化、场景多元化等核心方向,推动5G-A网络发展[4] - 设备商将持续创新,通过新频谱新技术打造万兆基座,通过网随业动实现万兆体验,通过智能化丰富万兆内涵[4]
华测导航20250926
2025-09-28 22:57
公司概况与核心竞争力 * 华测导航是国内卫星导航应用板块的领军企业 聚焦导航定位授时 地理空间信息及封闭和半封闭场景的自动驾驶三大技术方向[2][4] * 公司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技术实力 产品体系 渠道建设 管理能力和出海战略五大方面[4][7] * 技术实力方面 公司贯穿高精度卫星导航应用所有环节 在高精度GNSS算法和软件建设方面优势显著 拥有高精度定位芯片技术平台和全球星地一体增强网络服务平台[2][4] * 产品体系覆盖建筑施工 测量测绘 农业作业 位移监测及智能驾驶等多个领域 通过先入布局和市场占有率提升实现不同产品体系之间增长点的切换[2][7] * 渠道建设方面 公司在国内外建立强大渠道网络 每年举办国际代理商大会 2025年2月参会代理商达400多位创历史新高 通过独家代理模式和本地化团队建设提升海外市场渗透率[7] * 管理能力方面 公司注重股权激励 每年滚动式激励员工 对标天宝进行产品战略规划 对标华为进行管理体系建设[2][7] * 出海战略方面 公司加快海外市场拓展 主要面向中低端市场 海外产品价格较国内高15-20个百分点 提升整体毛利率 在匈牙利 新加坡等地设有分支机构[2][7] 财务表现与盈利预测 * 2021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复合增速为19.5% 净利润从2.9亿元增长到5.8亿元 复合增速达25.6%[2][6] * 预计2025至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6亿元 9.9亿元和12.9亿元 对应增速分别为30.4% 30.7%和29.3%[2][6] * 毛利率和净利水平持续提升 反映降本控费及提质增效优势 2021年至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从2.7亿元增长至6.6亿元 三年复合增速达34.4%[13] * 分业务板块盈利预测:资源公共事业板块2024-2026年营收增速30%以上 毛利率50%-60% 建筑与基建方向2025-2027年增速30%以上 毛利率约55% 地理空间信息方向增速约30% 毛利率50%以上 机器人与自动驾驶方向未来两三年增速可能达50%-60%[30] 业务布局与市场地位 * 业务涵盖教育公共事业 建筑与基建 地理空间信息和机器人与自动驾驶四大类[5][18] * 在RTK设备国内市场市占率第一 海外渗透率迅速提升 海外利润率比国内高15-20个百分点[5][19] * 地理空间信息业务板块通过武汉振鸟提供无人机产品 并抓住激光雷达市场需求机会 成为新兴增长点 激光雷达与无人机可独立或绑定售卖[5][20] * 资源公共事业方向主要面向农业和林业用户 农业自动化产品处于放量阶段 在国内市场占据领先地位且出海增速较快[5][21] * 机器人与自动驾驶方向涵盖乘用车及非乘用车领域 2024年上半年无人物流总出货量达50万台套左右 乘用车方面小米智驾车型去年配套超10万台 累计出货量达30万台套[22] * 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超过30% 预计未来两到三年内海内外收入占比将逐步持平[14] 研发与产业链布局 * 公司在上海 武汉 南京 北京以及英国建立五个研发基地 充分利用当地人才优势构筑核心竞争力[11] * 在卫星导航产业链中涵盖从芯片设计到软件开发 天线制造 结构件生产 再到终端应用软件解决方案和运营服务等完整链条 正逐步实现高精度定位芯片方向的自研并推出玄机芯片[12] * 国内高精度卫星导航参与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偏向芯片设计如北斗星通和海格通信 另一类偏向终端应用如华测导航[12] 行业前景与市场需求 * 高精度卫星导航产业随着城市数字化 智能化需求增加持续扩展应用场景 包括自动驾驶 农业开发及新兴无人化场景等 带动相关设备需求上升[2][8] * 全球主要采用全星座解决方案包括中国北斗系统 GPS及格洛纳斯系统 高精度设备形态日益丰富包括精准农业 数字施工及手机终端等领域[15] * 2023年至2033年高精度卫星导航市场规模预计从2600亿欧元增长至5800亿欧元 增长主要来自接收机市场包括机器人 城市规划及建筑测绘等领域[15] * 国内高精度卫星导航政策自"十一五"规划以来不断细化 "十四五"时期重点推进自然资源管理 交通物流 农业农村建设以及智能驾驶等细分领域应用[16] * 中国官方统计显示高精度卫星导航产业规模约5000亿元人民币 其中高精度部分约200多亿元人民币[16] * 国内卫星导航重点应用场景包括智能穿戴 智能手机 乘用车导航仪 以及自动驾驶 道路运输 通信 公安和广播电视等领域 高精度定位技术正逐步应用于车联网 智慧交通 应急救援 车辆导航和反恐维稳等领域[17] * 星地融合是未来大趋势 市场从低轨卫星发射端向下游应用端转移 通信和导航深度绑定 通导一体化是趋势 高精度定位将呈现垂直一体化趋势需要综合解决方案能力厂商实现软硬件一体化订阅服务模式[17] 竞争格局与全球对标 * 全球头部企业天宝 Topcon和海克斯康主导市场 天宝约50%收入来自北美 Topcon收入36%来自北美26%来自欧洲 海克斯康43%收入来自欧洲39%来自美洲 主要聚焦成熟发达国家市场[25][26] * 国内企业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以中低端市场为目标通过性价比高解决方案占据市场 华测导航是这一策略的标杆[27] * 国内主要参与者包括华测导航 合众思壮 南方测绘 中海达 北斗星通 振芯科技和森导航等 南方测绘被誉为"黄埔军校"但未上市 中海达在声呐水下产品有独立竞争优势但整体竞争力不及华测 北斗星通侧重芯片供应是国内高精度导航芯片主要供应方并偏向特种领域应用 森导航专注芯片研发及RTK终端包括农业自动化但资本运作较晚 振芯科技早期专注高精度定位设备现在业务品类丰富体量下降 合众思壮涉及RDK及农业自动化但管理经营无显著优势[28][29] 风险因素 * 导航产业竞争激烈 中高端制造业属性使得市场竞争加剧可能对公司利润造成不利影响[32] * 高精度导航芯片技术迭代快 各行业渗透过程中需要持续研发投入 不足预期可能带来风险[32]
卫星互联网,还未走出“大哥大困境”
虎嗅· 2025-09-28 21:32
卫星通信产业现状与挑战 - 卫星通信产业面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商业困境,全球移动通信用户数约为57亿户,而卫星通信用户数仅为1000万量级,其中星链用户约700万户、铱星约180万、海事卫星约16万,天通卫星约250万 [4] - 业内专家将当前卫星通信比作1G时代的“大哥大”,存在终端贵、资费高、用户数量少的问题,尚未形成规模经济 [7] - 华为支持北斗短报文功能的终端累计销量已超4000万台,但日使用人数仅占终端累计销量的0.1%,使用率低的原因包括国内蜂窝网络覆盖优良、高轨卫星容量带宽小、通话音质和图像效果不佳 [5] 技术体制与规模经济瓶颈 - 卫星通信系统标准数量多导致体制割裂,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目前存在窄带卫星系统(如铱星、天通一号)和宽带卫星系统(如Starlink、OneWeb)等多种互不兼容的技术体制 [8][9] - 与移动通信技术从1G时代十多个体制收敛至5G时代仅1个体制的趋势相反,卫星通信仍处于技术体制割裂状态 [9] - 技术体制“五花八门”增加了终端厂商的成本,每增加一个星系体制就需增加一套通道成本,包括芯片调制解调器和射频收发链路等 [10] 太空交通与轨道资源管理挑战 - 太空正变得越来越拥挤,全球在轨的高轨卫星超过600颗,平均每一度轨位上就有1.7颗卫星,最热门的轨位上聚集了7颗卫星,获取新轨位难度大 [12] - 近地轨道若达到10万颗卫星将处于饱和状态,而目前已发布计划的大型星座卫星总数已超过13万颗,其中Starlink在轨卫星数量达8128颗,占所有在轨卫星总数的50%,并已获得3.4万颗卫星发射许可 [14][15] - 缺乏明确的太空交通管理和协调规则,星间距离500米是触发避碰告警的阈值,但避碰操作的责任划分、费用及潜在业务损失承担方均不明确 [17][20] 星座运营与避碰风险影响 - 避碰机动对星座运营有显著影响,一方面导致燃料消耗,缩短卫星运行寿命,另一方面可能造成空地和星间链路中断,影响网络服务质量与可靠性 [19][20] - 以Starlink为例,在2024年11月底至2025年5月底的半年间,为避碰而进行的机动次数达14.4万次,同比大增200%,显示空间环境正变得更加复杂 [20] - 国际电信联盟对同一轨道面内或相邻轨道面的多星座部署,缺乏容量上限和部署优先级的标准,轨道协调程序和规则缺失 [20] 手机直连卫星的技术路径 - 实现手机直连卫星通信有多种方式,SpaceX采用“‘旧’手机+‘新’卫星”模式,并斥资170亿美元购买无线频谱许可证以独立开展服务,但面临卫星成本过高挑战,例如需部署60平方米的天线阵列 [24][25][26] - 华为等公司探索“‘旧’卫星+‘新’手机”模式,但基于高轨卫星的服务目前仅能提供语音、短信和简单图片发送,无法支持视频通话等高速率场景 [27] - 星地融合被视为重要发展方向,即“5G兼容、6G融合”,在6G标准制定之初就构建卫星与地面蜂窝通信的统一方案,支持终端无缝切换 [27] 产业发展建议与未来方向 - 业内建议全力发展5G/6G非地面网络(NTN),积极探索星地网络的协同组网和运营,以解决卫星通信的规模经济难题 [1] - 建议相关方积极引领国际规则制定,建立可对外开放的轨道避碰数据交互和协同平台,提前筛查并识别碰撞风险,维护国家轨道资源权益和空间安全 [22] - 发展卫星互联网的技术方向在于最大程度复用5G技术及其规模经济效应,并最终在6G实现卫星与地面网络的融合 [27]
加速星地融合网络建设,信科移动发布“九万里计划2.0”
证券时报网· 2025-09-25 22:20
公司战略发布 - 信科移动正式发布"九万里计划2.0" 这是对2023年"九万里计划1.0"的重大升级[1] - 计划旨在政府指导下联合运营商、商业航天、通信产业链、高校与科研院所等合作伙伴共同推进全球全域无缝覆盖的星地融合网络建设[4] - 计划通过搭建产业协同平台 深化应用场景挖掘 推动技术升级与产学研用深度融合[4] 技术标准建设 - 公司在3GPP NTN标准框架下实现我国首次立项突破 并多次牵头立项推动NTN议题标准化研究[4] - 在ITU框架下牵头多项标准立项 在国内CCSA牵头推动多个标准[4] - 公司成为星地融合标准建设核心力量[4] 产品技术能力 - 公司打通卫星互联网全产业链 形成全栈自主可控能力与完备产品序列[5] - 产品涵盖星载基站、星载相控阵天线、地面信关站、专用终端、核心网、网管系统及测试仪表[5] - 提供从规划、建设到运维优化的端到端技术与工程服务 系统性支撑卫星网络建设与运营[5] 应用场景创新 - 将卫星互联网与地面5G/6G深度融合 探索"空—天—地"多网协同的全场景通信模式[5] - 模式满足城市热点区域高容量高可靠需求 同时弥补偏远、特殊和应急场景连接短板[5] - 形成广覆盖、强韧性、可持续演进的全方位服务能力 推动行业物联、海洋与航空等关键领域规模化应用[5] 低空经济布局 - 现场发布《低空智联网场景和关键技术白皮书》 系统梳理典型应用场景与关键技术需求[5] - 提出低空智联网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路线 明确向"空—天—地"多层次立体协同覆盖的智能网络演进[5] - 低空智联网将成为支撑多领域数字化转型、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型基础设施[5]
“星地融合·星耀未来--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
证券日报网· 2025-09-25 20:30
行业论坛与战略发布 - 中信科移动在2025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期间成功举办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论坛 [1] - 公司正式发布“九万里计划2.0”暨“卫星互联网合作伙伴计划”旨在深化产业协同与应用拓展 [1] - 该计划联合卫星总体、载荷总体、天基承载网、芯片、测试、终端应用及运营等企业搭建产业协同平台 [1] 技术研究与标准制定 - 中信科移动联合实验室发布《低空智联网场景和关键技术白皮书》系统梳理应用场景与关键技术需求 [2] - 白皮书提出低空智联网系统架构正向“空—天—地多层次立体协同覆盖的智能网络”演进 [2] - 公司在3GPP NTN标准框架下实现我国首次立项突破并多次牵头推动NTN议题标准化研究 [3] - 公司在ITU和CCSA框架下牵头多项标准立项成为星地融合标准建设核心力量 [3] 产品能力与产业链布局 - 中信科移动已打通卫星互联网全产业链形成全栈自主可控能力与完备产品序列 [3] - 产品系列涵盖星载基站、星载相控阵天线、地面信关站、专用终端、核心网、网管系统及测试仪表 [3] - 公司能够提供从规划、建设到运维优化的端到端技术与工程服务系统性支撑网络建设与运营 [3] 应用场景与生态合作 - “九万里计划2.0”持续挖掘应急通信、偏远地区通信、物联网服务、海洋与航空等创新应用场景 [1] - 公司将卫星互联网与地面5G/6G深度融合探索“空—天—地”多网协同的全场景通信模式 [3] - 论坛汇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及多家科研机构专家分享生态赋能与创新实践见解 [2]
2025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四大主题全面展示科技创新强劲势能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6-20 01:09
通信技术与AI融合 -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5G市场,5G-A技术领先全球,预计2030年中国5G连接数将占全球总量近三分之一,移动技术将为中国经济贡献2万亿美元 [2] - 华为联合国内三大运营商发布5G-A体验经营及AItoX商用创新成果,提出到2030年5G车联网占比达95%的目标 [2] - 中国移动展示AI物联水利大模型,中国电信推出AI应急大模型和化工园区管理大模型,中国联通装备制造大模型通过RAG技术提升运维效率 [3] - 联想集团展示多款AI终端设备,包括搭载天禧智能体的机械臂、卷轴屏电脑及"三折叠"概念AIPC,智能体实现从"创造"到"行动"的跨越 [3][4] 5G-A技术应用与创新 - 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实现5G-A覆盖,华为展台展示全球5G-A部署地图,无人机送货定位精度达厘米级 [2] - 5G-A推动低空经济、智能驾驶等产业发展,峰飞航空科技大型eVTOL航空器实现自主可控核心零部件,预计明年推出载人型号 [6] - 长安汽车展示最高飞行1000米、时速80公里的单人飞行器,小马智行自动驾驶仿真系统依托5G-A网络实现小于5毫秒时延 [6] - 卓益得机器人与中兴通讯合作开发5G-A通感算智一体化机器人解决方案,中国信科展示海洋网络"四位一体"技术 [7] 空天地海立体通信网络 - 峰飞航空科技eVTOL航空器应用于山区物流、医检运输,已实现批量商业交付 [6] - 通宇通讯布局"星-地-端"全链条,推出覆盖地面和600米低空的空地一体化天线,助力智慧城市和低空经济 [8] - 中信科移动在星地融合、超维度天线等6G技术取得进展,素泰科技"星鸿系列"芯片支持无网区域通信 [8] - 上海浦东展区聚集超百家企业,形成AIoT、卫星互联网等领域产业集聚效应 [8] 全球合作与生态构建 - MWC25上海成为连接中国与全球科技生态的超级接口,助力中国数字经济国际化 [9] - GSMA指出中国企业通过MWC平台对接全球市场,中国在通信基础协议层话语权持续提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