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景区摆渡车规范管理
icon
搜索文档
便利还是谋利,景区摆渡车为何频引争议?
人民网· 2025-06-15 08:43
景区摆渡车问题现状 - 三亚南山景区停车场到游客中心距离1.5-2.1公里,接驳车单程收费10元,引发收费合理性争议[1] - 山西大同某景区游客中心距离核心景区5公里,摆渡车票20元且无法分段购买,票价比核心景点门票(15元)更高[2] - 云南某景区交通票设置繁琐,大巴车票无法单独购买需与索道票捆绑(60元套票),电瓶车另收费60元[3] - 江西龙虎山景区曾因门票与观光车票捆绑销售遭投诉[3] - 江西望仙谷景区出现游客凌晨等不到接驳车的情况,等待时间长达数小时[4] 行业运营模式分析 - 景区摆渡车常被"打包"给第三方公司运营管理,存在监管模糊地带[5] - 部分景区尚未摆脱对门票、车票经济的路径依赖,注重短期回报而忽视游客需求[5] - 设置摆渡车的初衷包括生态保护、空间管理、体验优化和商业考量,可减少核心景区干扰并控制承载量[5] 行业改进建议 - 摆渡车线路应更具游览性和便民性,而非作为增收渠道[1] - 需制定完善的服务质量标准、安全规范、定价规则和成本监审办法,严厉查处价格违法行为[5] - 建议将摆渡车服务质量、投诉处理和价格违法纳入景区信用评价体系[5] - 摆渡车设置应遵循用地生态化、体验便利化、距离适中化和乘坐游览化原则[5] - 需设计便捷路线覆盖主要需求,设置清晰站点标识并公示收费标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