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暖区暴雨
icon
搜索文档
雨那么多,北方的气候“南方化”了吗?
人民日报· 2025-08-24 07:25
北方气候特征变化 - 北方地区汛期降雨呈现多频次、高强度特征 伴随高温高湿环境 雨势大且持续时间长[1] - 7月以来北方发生13次暴雨过程 较常年同期偏多5次 部分国家级气象站点出现打破历史纪录的极端强降水[1] - 7月23日至29日期间 青海甘肃内蒙古京津冀东北等地出现暴雨到大暴雨 河北北京局地出现特大暴雨[1] 气象系统异常分析 - 强降水过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直接相关 其脊线位置达历史同期最北[2] - 副热带高压较常年提前近半个月于7月5日开启华北雨季 为1961年以来最早[2] - 副高压势力偏强且稳定 促使暖湿气流沿其外围持续输送至北方 形成强降雨所需水汽和热力条件[2]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 - 全球变暖与副热带高压北移存在密切关系 热带对流层增暖显著导致哈德莱环流向极地方向扩展[3] - 中国气候风险指数2024年达1961年以来最高 增暖速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 -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趋多趋强态势 雨涝风险和高温风险尤为突出[3] 极端天气事件特征 -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表现为严重偏离平均态 包括极端高温持续性干旱强降水等[4] - 事件呈现常态化特征 具有极端性突发性跨地域反季节难预测等复合性破坏风险[4] 应对机制建设 - 建立政府主导预警先行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4] - 重点开展风险普查动态监测预报预警工作 加强应急准备和防灾演练[4] - 推动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 降低人员财产在风险下的暴露度[4][6] - 落实减缓和适应并重的气候应对措施 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5]
极端降水的“另类”推手——“暖区暴雨”有哪些特点?一文了解
央视网· 2025-08-06 17:42
暖区暴雨定义与特征 - 高温高湿环境下无冷空气直接参与的强对流降水现象 由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触发[4] - 局地性强 短时雨强大 极端性突出 预报难度较高[4] - 每小时降雨量达50-100毫米 暴雨落区集中仅覆盖几十平方公里区域[4] 形成机理与条件 - 冷暖空气对峙强度较弱时 夏季风输送水汽在北方堆积形成高温高湿环境[4] - 小范围强对流天气称为暖区对流 分散对流无法形成区域性强降雨[6] - 持续更替或新生的对流过程可形成数小时强降雨 最终发展为暖区暴雨[6] 地域分布特点 - 华南地区为传统暖区暴雨主场[8] - 七下八上关键期华北地区也会出现暖区暴雨现象[8] - 北方地质条件和植被承载能力较弱 更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8]
北方连续强降水是否有些不寻常?注意“暖区暴雨”!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06 09:56
暖区暴雨定义与特点 - 暖区暴雨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 无明显冷空气直接参与 主要由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触发的强对流降水现象 [1] - 触发机制包括地形对暖湿气流的抬升 海陆风 低空急流等天气系统作用 [1] - 具有局地性强 短时雨强大 极端性突出且预报难度较高的特点 [1] - 每小时降雨量可达50-100毫米 暴雨落区集中可能仅覆盖几十平方公里地区 [1] 形成机理与条件 - 冷暖空气对峙强度不同时 冷空气势力较弱或距离较远导致冷暖对峙较弱 [3] - 夏季风输送大量水汽在北方地区堆积形成高温高湿环境 [3] - 分散的暖区对流需通过不断生长消亡更替或产生新对流过程 才能形成持续数小时的强降雨 [3] - 小范围强对流天气单独出现时仅形成分散雷阵雨 不足以构成暖区暴雨 [3] 地域分布与影响特征 - 华南地区为暖区暴雨传统主场 但在"七下八上"关键时期也会出现在华北地区 [5] - 北方地区地质条件和植被分布承载能力较弱 更易引发山洪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5]
“七下八上”期间降雨有何特点?如何防范?分析解读↓
央视网· 2025-08-03 17:44
降雨形态特点 - "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降雨呈现两种主要形态:"锋面暴雨"和"暖区暴雨" [1][3] - 锋面暴雨由冷暖空气激烈对峙形成,具有范围广、强度大的特点 [3] - 暖区暴雨由冷空气势力较弱时暖湿气流堆积触发,表现为分散的强对流 [5] 锋面暴雨形成机制 - 夏季风为北方带来充沛水汽,与冷空气对峙消耗水汽形成大范围降雨 [3] - 冷暖对峙强度与降雨强度正相关,卫星云图显示东北地区受锋面云系影响 [3] 暖区暴雨触发条件 - 冷空气较弱时暖湿气流在局部堆积形成高温高湿环境 [5] - 地形抬升、海陆风、低空急流等是触发暖区对流的"扳机" [5] - 暖区对流分散,难以造成区域性强降雨 [5]
入汛以来北京累计降雨较常年同期偏多超七成,为何近期雨这么多
新京报· 2025-07-29 09:36
降雨情况 - 北京出现强降雨 全市暴雨 房山石楼出现特大暴雨 降雨持续至7月29日白天 [1] - 7月28日20时至29日7时 全市平均降水量56.5毫米 城区平均68.9毫米 房山石楼最大降水量184.2毫米 [1] - 1月1日至7月29日8时 北京累计降水量527.4毫米 比常年同期316.1毫米偏多66.8% 比去年同期313.2毫米偏多68.4% [1] - 6月1日入汛以来至7月29日8时 北京累计降水量420.8毫米 比常年同期240.7毫米偏多74.8% 比去年同期228.2毫米偏多84.4% [1] 天气预测 - 7月29日白天中到大雨 部分地区暴雨 个别点大暴雨 伴有雷电 下午局地阵风七级左右 最高气温31℃ [1] - 夜间阴有分散性雷阵雨转多云 最低气温24℃ [1] 气象成因 - 7月24日以来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且稳定 副高边缘降雨异常频繁 [2] - 7月24日至25日全市普降暴雨 26日晚上北部地区出现特大暴雨 受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影响 属典型暖区暴雨 [2] - 7月28日夜间受西风槽主体系统影响 该系统自北向南过境时较均匀"横扫"北京 导致全市出现明显降雨 [2] 预警提示 - 北京处于暴雨黄色预警中 需勿涉水行车 远离山区河道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3]
台风“竹节草”将如何影响北京?专访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新京报· 2025-07-28 23:09
台风"竹节草"对北京降雨的影响 - 台风"竹节草"通过远距离输送水汽间接影响北京降雨量级,其外围水汽沿副热带高压外围输送至北京,增强降水强度 [2] - 若无台风水汽加持,北京降雨可能减弱,但具体量级难以完全割裂判断 [3] - 台风水汽输送分为两支:一支维持自身环流,另一支通过副高外围输送至北京 [2] 北京降雨时间与阶段性特征 - 主要强降雨集中在7月28日夜间,预计29日白天后降水告一段落 [4] - 8月3日前后可能再迎明显降雨,具体量级需根据环流调整研判 [4] - 24日至25日全市普降暴雨,26日晚北部出现特大暴雨,均受副高边缘暖湿气流影响 [4] 降雨分布不均的原因 - 前期降雨(24-26日)受副高外围暖湿气流与西风槽夹击形成急流,地形加持导致北部山区降雨更强 [4] - 27日夜间短波槽过境使城区、东部、南部降雨明显增强 [5] - 28日降雨受西风槽主体系统影响,自北向南均匀横扫,但沿山地带仍因地形作用雨量更大 [6] 降雨预报难点 - 28日降雨系统性强,但需判断冷空气影响下地形加持程度及系统移动速度 [7] - 冷空气可能伴随雷暴大风、小冰雹等天气,增加预报不确定性 [7] - 前期暖区暴雨因云团发展趋势、含水量等因素难以精准预测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