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演化
搜索文档
月壤研究显示月球背面月幔有点“冷”
科技日报· 2025-10-09 06:54
研究核心发现 - 基于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的研究发现月球背面月幔相比月球正面更"冷" [1] - 这一发现为月球正面与背面的"二分性"现象提供了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等科学依据 [1] - 研究结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二分性"现象的认识并为月球演化研究提供了关键科学数据 [1] 样品特性与研究方法 - 相比嫦娥五号样品嫦娥六号月壤样品更细更碎且岩屑内部多裂隙导致寻找目标矿物的工作量翻倍 [2] - 科研团队利用多种分析手段对玄武岩样品进行精细分析包括对单斜辉石斜长石等矿物的成分分析 [2] - 团队运用3种不同的温压计并辅以岩石学模型模拟结晶过程4种独立方法得出一致结果 [2] 具体数据与结论 - 嫦娥六号玄武岩样品的结晶温度约为1100℃比来自月球正面的嫦娥五号等样品低约100℃ [2] - 计算表明月球背面月幔潜能温度约1400℃低于月球正面的约1500℃ [2] - 卫星遥感数据计算支持样品分析结论显示月球背面月幔潜能温度低于正面约70℃ [2] 研究团队与意义 - 该研究由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共同合作完成 [1] - 研究成果已刊发于《自然·地球科学》官网是核与航天跨行业跨专业联动取得的新成果 [1] - 月幔是月球体积最大的组成部分对理解月球古老的火山活动及演化历史至关重要 [1]
嫦娥六号样品研究取得新成果 月球背面月幔比月球正面月幔更“冷”
人民日报· 2025-10-08 06:03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科学家基于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研究发现月球背面月幔比正面更"冷" [1] - 研究为月球正面与背面的月幔温度差异提供了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科学依据 [1] - 研究成果深化了对月球"二分性"现象的认识并为月球演化研究提供科学数据 [1] 研究发现 - 月球背面玄武岩样品的结晶温度约为1100摄氏度比月球正面样品低约100摄氏度 [1] - 计算得出月球背面月幔潜能温度约1400摄氏度低于月球正面的约1500摄氏度 [1] - 利用月球遥感数据在更大区域尺度上验证分析得出与样品分析相近结论增强可信度 [1] 研究意义与背景 - 月幔位于月壳之下是月球体积最大组成部分月球古老火山活动由月幔物质上涌形成 [1] - 月球正面和背面的差异性称为"二分性"现象可能与月球形成与演化历史密切相关 [2] - 月幔等月球内部特征对于月球演化研究至关重要 [1] 研究团队与发表 - 研究由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共同合作完成 [2] - 研究成果已刊发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官网 [2]
月球背面月幔比月球正面月幔更“冷”
人民日报· 2025-10-08 05:51
核心观点 - 中国科学家基于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研究发现,月球背面月幔比正面更“冷”,为月球“二分性”现象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1] - 研究深化了人类对月球内部特征和演化历史的认识,成果已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 [2] 研究团队与成果发布 - 该研究由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共同合作完成 [2] - 研究成果已刊发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官网 [2] 具体研究发现 - 对嫦娥六号月球背面玄武岩样品分析显示,其结晶温度约为1100摄氏度,比月球正面样品低约100摄氏度 [1] - 通过重建原始岩浆化学组成,计算出月球背面月幔潜能温度约为1400摄氏度,低于月球正面的约1500摄氏度 [1] - 研究团队还利用月球遥感数据在更大区域尺度上进行验证分析,结果与样品分析结论相近,增强了研究成果的可信度 [1] 科学意义 - 月幔位于月壳之下,是月球体积最大的组成部分,月球古老的火山活动由月幔物质上涌形成,因此月幔特征对月球演化研究至关重要 [1] - 月球正面与背面的差异性称为“二分性”现象,该研究为其温度差异提供了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科学依据 [1][2]
项目总投资不超过140亿元,宁德时代洛阳基地二期项目正式投产;嫦娥六号最新发现:月球背面月幔相比正面更“冷”丨智能制造日报
创业邦· 2025-10-06 11:39
全球制造业PMI态势 - 2025年9月全球制造业PMI为49.7%,较上月小幅下降0.2个百分点,连续7个月在49%-50%区间内运行 [2] - 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制造业PMI均值为49.6%,较第二季度上升0.3个百分点,显示三季度全球经济恢复力度较二季度有所提升 [2] - 分区域看,亚洲制造业PMI与上月持平,连续5个月运行在50%以上;非洲制造业PMI较上月上升,连续3个月在50%以上;欧洲制造业PMI较上月下降,在50%以下;美洲制造业PMI较上月微幅上升,但仍在50%以下 [2] 宁德时代产能扩张 - 宁德时代洛阳基地二期项目电芯工厂、电池包工厂于9月30日正式投产,项目总投资不超过140亿元 [3] - 洛阳基地按照“灯塔工厂 + 零碳工厂”标准分四期建设,规划用地面积1700亩,是公司在全球范围布局的第十三座电池工厂 [3] - 该基地一期项目自2024年11月投产以来,累计产值已突破100亿元 [3] 航天科技进展 - 基于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的研究发现,月球背面月幔相比月球正面更“冷”,为月球“二分性”现象提供了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科学依据 [3]
月球背面月幔相比月球正面的更“冷”?嫦娥六号样品研究新成果解析
新华网· 2025-10-06 10:23
研究核心发现 - 基于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的研究首次发现,月球背面月幔相比月球正面的更"冷",为月球"二分性"现象提供了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科学依据[1] - 研究得出嫦娥六号玄武岩样品的结晶温度约为1100摄氏度,比来自月球正面的嫦娥五号等样品低约100摄氏度[2] - 计算显示月球背面月幔潜能温度约1400摄氏度,低于月球正面约1500摄氏度,遥感数据验证分析也表明背面月幔潜能温度低于正面约70摄氏度,与样品分析结论相近[2] 研究方法与过程 - 研究团队利用多种"侦探"手段对嫦娥六号月球背面玄武岩样品进行精细分析,样本化学成分记录了其形成时的深部温度压力等信息[1] - 团队通过对月壤样品中典型矿物的成分分析,运用三种不同的温压计计算玄武岩形成的温度与压力,并通过岩石学模型模拟结晶过程,以上方法得出了一致结果[2] - 团队还通过玄武岩全岩成分重建原始岩浆化学组成,并利用月球遥感数据在更大区域尺度上进行验证分析,选取了月球正面和背面的月海玄武岩区域进行对比[2] 月球二分性背景 - 月球正面和背面在地形地貌、元素分布和岩石特征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科学家将这种差异性称为"二分性"现象[3] - 月球正面相对平坦开阔,背面布满沟壑、峡谷和悬崖,地形起伏更大[3] - 月球正面有较多的月海,占据了月球正面30%以上,而月球背面只有约1%至2%的月海[3] 研究参与方与意义 - 该研究由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共同合作完成,已刊发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官网[3] - 月幔是月球体积最大的组成部分,月球古老的火山活动由月幔物质上涌形成,月幔等月球内部特征对于月球演化研究至关重要[1] - 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化了人类对月球"二分性"现象的认识,为月球演化和"二分性"特征研究提供了科学数据[1]
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研究取得新成果
新华财经· 2025-10-06 09:28
研究核心发现 - 基于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的研究首次发现月球背面月幔比月球正面月幔温度低 [1] - 该发现为月球演化和"二分性"特征研究提供了关键科学数据 [1][10] 研究团队与方法 - 研究成果由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共同合作完成并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 [1] - 研究团队利用多种温压计对月壤玄武岩样品中单斜辉石、斜长石等矿物进行成分分析 [6] - 通过岩石学模型模拟嫦娥六号玄武岩结晶过程 四种独立方法得出结晶温度约为1100摄氏度 比月球正面样品低约100摄氏度 [6] 具体科学数据 - 计算表明月球背面月幔潜能温度约1400摄氏度 低于月球正面的约1500摄氏度 [10] - 卫星遥感数据验证分析显示月球背面月幔潜能温度低于正面约70摄氏度 与样品分析结论相近 [10] 研究意义 - 研究发现深化了人类对月球"二分性"现象的认识 为月幔温度差异提供了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等科学依据 [10] - 月幔作为月球体积最大组成部分 其内部特征对于月球演化研究至关重要 [4]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新进展发布 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月球背面月幔有点“冷”
环球网资讯· 2025-10-06 08:17
研究核心发现 - 中国科学家基于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研究发现月球背面月幔相比月球正面更冷 为月球演化和二分性特征研究提供了关键科学数据 [1] - 研究结果由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北京大学 山东大学合作完成 已刊发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官网 [1] 样品分析与研究方法 - 科学家利用多种手段对嫦娥六号月球背面带回的玄武岩样品进行精细分析 通过分析月壤玄武岩样品中典型单斜辉石 斜长石等矿物的成分 运用三种不同的温压计计算结晶温度与压力 [4] - 研究团队通过岩石学模型模拟嫦娥六号玄武岩结晶过程 四种独立方法得出嫦娥六号玄武岩样品的结晶温度约为1100℃ 比来自月球正面的嫦娥五号等样品低约100℃ [4] 月幔潜能温度对比 - 研究团队通过玄武岩全岩成分重建原始岩浆化学组成 计算月幔潜能温度 发现月球背面月幔潜能温度约1400℃ 低于月球正面约1500℃ [6] - 团队利用月球遥感数据在更大区域尺度验证 通过卫星遥感获取的表面岩石化学成分计算 表明月球背面月幔潜能温度低于正面约70℃ 与样品分析结论相近 [6] 月球二分性现象 - 研究发现进一步深化了人类对月球二分性现象的认识 月球正面和背面在地形地貌 元素分布和地质单元特征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 [9] - 月球正面相对平坦开阔 背面布满沟壑峡谷和悬崖 地形起伏更大 月球正面月海区域占30%以上 背面月海仅占约1%至2% 月球正面富含放射性元素而背面相对亏损 [9]
嫦娥六号月壤样品新发现 揭示阿波罗盆地形成于41.6亿年前
央视网· 2025-08-22 00:18
科研发现 - 嫦娥六号月壤样品高精度年代学研究首次精确测定月球阿波罗盆地形成于41.6亿年前 [1] - 该发现将月球"撞击风暴"开始的时间点向前推进至少1亿年 [1] - 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人类重新认识地月系统的演化 [1]
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岩石,揭示月球内部“异常贫瘠”之谜
新京报· 2025-07-09 23:28
嫦娥六号月球背面采样科学成果 - 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带回玄武岩样品,揭示月幔深部物质具有"超亏损"特征,为理解月球早期壳-幔演化提供关键信息 [1] - 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多家科研院校共同完成,包括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 [1] 月球正背面差异与采样意义 - 月球正面平坦且玄武岩平原广阔,背面高地多、月海稀少且月壳更厚,过去采样仅限正面,背面深部月幔特征长期未解 [2] - 嫦娥六号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从南极-艾特肯盆地获取样本,为研究背面深部月幔物质提供全新窗口 [2] 南极-艾特肯盆地地质特征 - 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月球最大、最深且最古老的撞击坑,直径约2500千米,撞击能量相当于原子弹爆炸的万亿倍 [3] - 该盆地最深达13千米,是月壳最薄区域,可能直接暴露深部月壳或月幔岩石 [3] "超亏损"月幔的发现与分析 - 嫦娥六号玄武岩样品距今约28亿年,分析显示其月幔源区极度缺乏易熔元素(不相容元素),呈现"超亏损"状态 [3] - 研究通过岩石结构、矿物成分及Sr-Nd同位素等"化学指纹"分析得出上述结论 [3] "超亏损"成因模型一:先天贫瘠 - 模型一认为月球早期岩浆洋冷却结晶时,不相容元素被带走,深部残余物质天生"贫瘠",仅需1%-1.5%部分熔融和66%-75%分离结晶即可形成玄武岩 [4] - 若成立,表明月球正背面深部月幔物质最初对称,差异仅为后期改造结果 [4] "超亏损"成因模型二:后天改造 - 模型二提出南极-艾特肯盆地巨型撞击后,火山活动抽离大量岩浆,剩余月幔物质被"榨干"成超亏损状态,仅需0.7%-1.0%部分熔融和0-40%分离结晶 [5] - 若成立,说明巨型撞击不仅重塑表面,还深刻改变内部物质组成,为类地天体早期演化提供新思路 [5] 研究成果的科学意义 - 无论哪种模型成立,"超亏损"月幔均为人类首次直接获取的月球背面深部物质证据,揭示月球早期分层与演化机制 [6] - 研究是解开月球正背面差异之谜的关键一步,对理解太阳系天体演化具有里程碑意义 [6]
新华鲜报|月球样品又有新发现!嫦娥六号揭示月背演化密码
新华社· 2025-07-09 23:23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成果 - 嫦娥六号带回1935.3克月球背面样品,首次证实月背采样区分别在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经历了两期不同的玄武质火山活动,表明月背火山活动时间跨度广泛,整体比月球正面约20亿年前的岩浆活动更老[1] - 研究团队首次获得月背古磁场数据,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28亿年前发生过反弹,颠覆了磁场单调衰减的传统认知[1] - 研究表明南极-艾特肯盆地直径约2500千米,该撞击坑形成的能量大约相当于原子弹爆炸的万亿倍,科学家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发现其显著低于正面月幔[1] 新型岩石发现与科学意义 - 团队在月背发现新型岩石——南极-艾特肯撞击熔岩,这是巨型撞击制造的"时间胶囊",为研究类地天体撞击效应提供了绝佳样本[2] - 嫦娥六号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填补了月球背面演化研究的空白,首次系统揭示了南极-艾特肯大型撞击的效应[2] - 中国探月工程的成功是科学与工程深度融合的典型范例,随着更多"一手数据"获取,中国行星科学将从"跟跑"迈向"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引领[2] 工程成就与未来展望 -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壮举,这些成果对月球演化理论提出了新认知[2] - 希望更多的科学家利用中国月球与深空探测任务获取的地外样品和科学数据,取得更多成果、更多发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