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

搜索文档
月背的月幔有点“冷”!中国人研究月球土特产又有新成果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06 08:26
10月6日,在中华民族传统佳节中秋节之际,国家航天局和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发布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研究最新 成果。中国科学家首次基于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研究发现,月球背面月幔相比月球正面更"冷",这一发现进一步 深化了人类对月球"二分性"现象的认识,为月球正面与月球背面的月幔温度差异提供了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等科学依 据,为月球演化和"二分性"特征研究提供了关键科学数据。 该研究结果由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合作完成,已刊发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 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官网。 月球就像一本记录太阳系历史的书籍,而月幔是这本书中的"核心章节"。月幔位于月壳之下,是月球体积最大的组 成部分,月球古老的火山活动正是由月幔物质上涌形成的。因此,月幔等月球内部特征对于月球演化研究至关重 要。 在研究中,科学家利用可"侦探"的多种手段,对我国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的玄武岩样品进行了精细分析。这些 样本的化学成分如同一个"黑匣子",记录了其形成时的深部温度压力等信息。科学家通过对月壤玄武岩样品中典型 单斜辉石、斜长石等矿物的成分分析,运用"单斜辉石单矿物温压计""单斜辉石-熔 ...
新华社权威快报|嫦娥六号月壤研究上新:月球背面的月幔有点“冷”
新华社· 2025-10-06 08:06
海报制作:贾稀荃 10月6日,时值中秋佳节,国家航天局和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发布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研究最新成 果。我国科学家首次基于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月壤)研究发现,月球背面月幔相比月球正面的 更"冷"。 这一发现进一步深化了人类对月球"二分性"现象的认识,为月球正面与月球背面的月幔温度差异提供了 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等科学依据,为月球演化和"二分性"特征研究提供了关键科学数据。 该研究结果由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共同合作完成,已刊发于国际学术 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官网。 记者:宋晨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
在中国式浪漫中续写新传奇(今日谈)
人民日报· 2025-10-06 05:36
日前,中国嫦娥六号任务团队获颁2025国际宇航联合会世界航天奖团体组奖项,激励各行各业再攀高 峰。望月赏月之余,让我们满载光荣和梦想,跑好历史的接力棒,用新的奋斗创造新的传奇。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今年,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完成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月面着陆器"揽月"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取得 成功,朝着计划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又跨进一步。中国探月工程步履不停,续写着科技史诗,更揭示 着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创新创造的文明基因。 揽月传奇一页页书写,现代化事业一程程前进。天堑间的桥梁,从"争气桥"到"'横竖'都是第一";关键 核心技术,从"卡脖子"到"掰手腕"……积跬步以至千里,正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的坚实笃行,赢 得了"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战略主动。 月圆中秋,会让人不禁联想到圆梦飞天的征程。 骄傲中带着牵挂。2016年,"玉兔号"完成使命,长留月球。直到今天,网友还在发帖关注:"总有一天 会接你回家"……这一中国式浪漫的表达,是对中国航天人智慧结晶的致敬,也是对未来征程的信心。 ...
今天,12万人共赴一场“深情告白”——天安门广场国庆升旗仪式侧记
新华网· 2025-10-02 07:21
活动核心信息 - 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6周年升旗仪式,现场观众达12.1万人 [1] - 仪式于清晨6时11分举行,国旗护卫队由96名战士组成,行进距离为103.5米,正步138步 [1][2] 参与者背景与反响 - 参与者包括曾作为受阅民兵的27岁观众、从贵州带孩子前来体验仪式感的小学教师、来自澳大利亚的游客以及与共和国同龄的河北农民 [1][2][3] - 参与者普遍表达了对国家的自豪感、对仪式庄严性的感动以及对国家发展成就的认同 [2][3] 历史与发展背景 - 2024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包含对历史的追忆与对和平的珍视 [3] - 时值“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过去5年中国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提及C919国产大飞机商业飞行、“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等科技成就 [3] - 活动展现了从普通志愿者到大学生等各行各业人士在平凡岗位上的奋斗精神 [3]
今天的天安门广场上,12万人共赴一场“深情告白”
新华社· 2025-10-01 17:45
活动规模与参与者 - 天安门广场国庆升旗仪式共吸引12.1万人参与 [1][2] - 参与者包括27岁的受阅民兵陶卜凡等各界人士 [2] - 有来自澳大利亚的国际游客被仪式吸引并表达敬佩 [3] 仪式流程与细节 - 国旗护卫队由96名战士组成 行进距离为103.5米 正步138步 [2] - 升旗仪式于6时11分开始 伴随《义勇军进行曲》奏响 [3] - 现场民众齐声歌唱国歌 气氛庄严肃穆 [3] 参与者背景与动机 - 小学语文教师卢女士带9岁儿子从贵州赶来 为期盼三年的行程 [3] - 与共和国同龄的王大爷从河北农村首次到访 感慨国家强大 [4] - 中国农业大学学生王熙然实现现场观看升旗的梦想 并计划将感动带入学业 [4] 宏观背景与成就关联 - 仪式背景关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4] - 仪式提及"十四五"收官之年 5年内中国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 [4] - 提及C919国产大飞机商业飞行 "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等科技成就 [4] 象征意义与社会影响 - 广场设置"祝福祖国"巨型花篮 人民英雄纪念碑沐浴晨光 [5] - 志愿者王治国通过服务游客表达爱国情怀 [4] - 活动被描述为"独属于中国人的深情告白" 体现家国认同 [2][5]
和音:跑出创新“加速度”
搜狐财经· 2025-10-01 06:05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 - 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首次进入全球前十,稳居36个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之首,自2013年以来累计上升25位,是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1]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助理总干事评价中国跻身全球前十,彰显了其作为全球创新引领者的突出地位 [1] 科技创新成果与实力 - 重大科技成果涌现,包括“天宫”空间站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海斗一号”万米海试 [1] - 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脑机接口帮助截瘫患者站立行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速融合 [1] - 中国研发人员总量、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1] -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超过50万家,2024年有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 [2] 研发投入与政策支持 - 2024年中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超3.6万亿元,投入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基础研究经费支出达2497亿元 [2] - 公司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持续优化税收优惠政策,并向企业开放政府应用场景 [2] 国际合作与影响力 - 公司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署119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 [3] - 通过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建设“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加快铺就合作创新之路 [3] - 德国《经济周刊》文章指出,中国的技术实力以及对外国投资的多样化需求鼓舞着外国投资者 [3]
新华鲜报丨实力强劲!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前十
新华网· 2025-09-22 17:33
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前十!深圳—香港—广州跃居全球创新集群榜首!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给中国打出一个亮眼的"分数"。 "跻身全球前十,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创新引领者的突出地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助理总干事马尔科·阿莱曼给出高度评价。 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在全球竞逐的人工智能前沿,中国同样跑在前列。近日,讲述DeepSeek—R1训练流程的论文登上《自然》封面,接受了全球同行的严格评 审,为行业树立了开放与规范的新标杆。 与此同时,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速融合,科技成果正不断走进千家万户: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脑机接口 帮助截瘫患者开始站立行走,国产脑起搏器帮助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 中国创新正跑出"加速度"。 不久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上,国之重器展现"科技范"。近年来,"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 样返回,"人造太阳"EAST完成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重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标注出中国科技的新高度。 数据显示,我国PCT ...
中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人民日报· 2025-09-22 05:12
重大科技成果 - 空间探索与海洋技术取得突破,"天宫"空间站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入列且最大钻深达1.1万米 [2] - 高端装备与交通领域成果显著,C919大飞机获超1000架订单,CR450动车组运营时速达400公里,16.07米盾构机单月掘进542米 [2] - 能源与通信技术全球领先,5G大规模应用,光伏风电装机容量世界首位,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 [2] 前沿技术领域进展 - 人工智能领域涌现多个国际先进通用大模型,部分模型准确率突破95%,打造百余个标杆应用场景 [3] - 人形机器人整机技术突破,多模态感知等关键技术进展推动其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等场景加速落地,为万亿级产业奠基 [3] - 脑机接口技术开始应用,帮助截瘫患者站立行走、盲人恢复光感,国产脑起搏器商用并帮助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 [3] 研发投入与基础研究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4] - 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70%,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及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4] - 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由2021年47.2万人年增长至2023年57.5万人年,2024年高被引科学家达1405人次,占全球1/5 [5] 科技成果转化 -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2024年达6.8万亿元,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6] -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期间转化金额累计120.9亿元,比试点前三年增长126.5%,带动28个省市近700家单位开展省级试点 [7] - 技术转移体系健全,包含3家国家级交易机构、12个示范区、1084家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及1.9万多家共建研发平台 [8] 科技赋能产业与民生 - 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提升,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占比超40%,大型露天矿机器人运输系统实现3000台级规模化应用 [2] - 精准防治使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18%,分子设计育种技术育成抗病抗旱作物品种保障粮食安全 [9] - 医疗健康领域取得突破,全球首款5.0T全身扫查磁共振装备降低检查成本,全球首个实体瘤双抗药物纳入医保 [10]
人民财评: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联动
人民网· 2025-09-20 08:57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 -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24年达到6.8万亿元[1] 企业创新能力 - 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2]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 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 占上榜企业比重26.2% 较2020年增加4.8个百分点[2] - 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万家 较2020年增加83%[2] 产业结构优化 -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创新驱动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态势明显[2] - 航天产业链协同发展带动上下游材料 电子 机械等领域技术突破[3] - C919大飞机商业飞行推动航空工业体系完善 带动航空材料 航空发动机等关键领域创新升级[3] 研发投入与成果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 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3] - 基础研究与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显著进步 科技成果惠及农业 健康 环保等领域[3] - 科技体制改革深化 "揭榜挂帅"等模式与人才 金融政策释放创新活力[3] 重大科技成果 - "天宫"空间站常态化运营推动航天产业链协同发展[3] - "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促进深空探测技术产业化 催生航天器研制 深空探测装备制造等新产业增长点[3] - 实现关键技术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 构建科技创新突破—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培育的良性循环[3]
原始创新与技术突破不断涌现
证券日报· 2025-09-20 00:11
9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科 技创新发展成就。科技部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科技创新能力稳 步提升,科技强国根基不断夯实。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副会长韩举科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持续高强度投入的推动下, 原始创新与技术突破不断涌现,并在各行各业实现加速商用,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国产供应链体系,也加 快了我国在关键元器件等领域的自主可控进程,显著增强了我国产品与技术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投入持续增加,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 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在科技投入稳步增长的同时,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2024年我国规上高 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8%。 在这一背景下,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 回,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 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我国国际影响力,更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