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

搜索文档
马英九一行参访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点赞大陆航天科技
中国新闻网· 2025-06-24 20:32
参访活动 - 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率台湾青年参访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参观东方红卫星发射场和载人航天发射场 [1][3][5] - 东方红卫星发射场自1966年建成至1996年共发射33颗卫星 包括大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 航天技术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载人航天发射塔架的结构、功能、运作方式 塔架高度超过百米 [3] - 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表示大陆航天技术"独步全球" 提及嫦娥六号探测器月球背面采样为人类壮举 [3] 两岸合作 - 马英九提到钱学森从美国返回大陆推动航天科技发展 希望两岸未来走向和平与合作 分享先进科技共同成长 [5] - 台湾青年对大陆航天技术发展和亲眼看到发射塔架感到惊艳和兴奋 [3][5] 其他参访 - 马英九一行此前参观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嘉峪关等重要文化遗迹 [5] - 了解到甘肃有全球最好的重离子医院(武威肿瘤医院重离子中心)和最先进的民用核能技术 [5]
奋力书写新时代的创新答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壮阔实践
新华社· 2025-06-23 23:28
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 题:奋力书写新时代的创新答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壮阔实 践 新华社记者温竞华、张泉、徐鹏航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2024年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两院院士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明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对新时 代新征程科技工作作出重要部署。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广大科技工作者矢志创新、迎难而上,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 自立自强。 为新征程科技事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引 5月29日凌晨,天问二号探测器开启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这项任务周期10年左 右,是继探月、探火后,中国人在浩瀚星宇的又一次重要探索之旅。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总编辑玛格达莱娜·斯基珀说,中国正在为全球科研作出越来越具影响 力的贡献,值得其他国家关注和借鉴。 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什么是科技强 国、为什么建设科技强国、怎样建设科技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 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擘画宏伟蓝图,提供科学指引。 "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 ...
2024年6月全球热点速览:欧洲议会选举落幕、中国嫦娥六号成功登月、美联储暂停加息
搜狐财经· 2025-06-12 10:00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6月12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5.25%-5.5%不变,符合市场预期。这 是美联储自2023年3月启动加息周期以来连续第七次暂停行动。主席鲍威尔表示,尽管通胀较2022年峰 值回落,但服务业通胀黏性较强,年内降息需更多数据支持。消息公布后,美股三大指数小幅震荡,美 元指数走强。 6月9日,欧盟27国完成五年一度的欧洲议会选举投票。初步结果显示,传统中间党派(欧洲人民党党 团、社会党党团)仍占据多数席位,但极右翼政党席位显著增加,尤其在法国、德国等核心国家。法国 总统马克龙所属政党败给极右翼"国民联盟",随后宣布解散国民议会并提前举行立法选举,引发政坛震 动。分析指出,此次选举或影响欧盟未来气候、移民等政策走向。 6月4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着陆,并完成全球首 次月背采样返回任务。6月11日,返回器携带约2公斤月壤样本在内蒙古着陆,为人类月球研究提供珍贵 材料。此次任务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圆满收官,并为后续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奠 定基础。 为刺激住房消费,6月以来,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相继优化限购政策,包括放宽非 ...
科技报国正当时
科技日报· 2025-05-30 09:20
原标题:科技报国正当时 对他们来说,5月30日或许是平凡的一天:照常出现在实验室,专心完善一组实验数据;如约现身 车间码头,着力解决一个技术难题;准时走上三尺讲台,开始讲解一个科学原理……他们是默默无闻的 科技工作者,日复一日地在科研一线攻坚克难,在科学前沿乘风破浪。 今年5月30日是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千千万万个科技工作者奋斗的足迹,浓缩成中国科技的 不凡历程。 书写精彩创新答卷 嫦娥六号飞越38万公里,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梦想"号正式入列,1.1万 米最大钻深能力助力大洋探秘;南极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开启新时代极地科考新征程……中国科技 奏响创新强音,科技工作者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坚定有力的步伐朝着科技强国建设目标前进。 他们敢为人先。 嫦娥六号之前,人类开展的10次月球采样均位于正面,想要揭开更多的月球起源和演化奥秘,必须 到月背去。 但月背采样,没有先例。研制团队攻克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快速采样和月背起飞 上升等多项关键技术,完成了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技术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测任务。 如今,科研人员围绕月壤开展了多领域研究,已经发表了100多篇科技论文。 他们 ...
人类正认识一个“全新”的月球!
新华社· 2025-05-28 11:17
嫦娥六号任务成果 - 嫦娥六号任务成功带回1935.3克月球样品,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1] - 近一年来科学家从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中获得一系列重要发现,逐步揭开月球背面神秘面纱[1] - 人类正认识一个"全新"的月球[1] 首批研究成果 - 2024年11月15日嫦娥六号月球样品首批两项独立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自然》与《科学》[2] - 研究首次揭示月球背面约28亿年前仍存在年轻的岩浆活动[4] - 其中一项研究表明月背岩浆活动42亿年前就存在,至少持续了14亿年[4] - 这些发现为认识整个月球的地质历史提供了独特视角[4] 月球背面古磁场信息 - 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分析了约28亿年前的月球背面磁场信息[6] - 这是人类首份月球背面古磁场信息,填补了月球磁场中晚期演化的数据空白[6] - 相关成果论文2024年12月20日在《自然》在线发表[8] - 研究首次提供了来自月球背面的古磁场测量结果[8] 月球岩浆洋假说验证 - 科学家通过研究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中的玄武岩验证了全月尺度月球岩浆洋假说[9] - 相关成果论文2025年2月28日在《科学》发表[9] - 研究使月球岩浆洋假说第一次有了"背面"证据[11] - 形成月背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巨大撞击可能改造了该区域的早期月幔[11] 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时间 - 科研团队通过研究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确定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12] - 直径约2500公里的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击"疤痕"[14] - 这一发现为太阳系早期大型撞击历史提供了初始锚点[14] 月球背面月幔水含量 - 科学家选取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中的玄武岩岩屑开展月幔源区水含量研究[15] - 结果显示嫦娥六号玄武岩的月幔源区水含量仅为1至1.5微克/克[15] - 这是已报道数据中的最低值,表明月球背面月幔比正面更"干"[15] - 相关成果论文2025年4月9日在《自然》在线发表[17] - 研究首次测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17]
我团队构建嫦娥六号着陆区高精度地形数据集
科技日报· 2025-05-14 06:13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 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研究发现,嫦娥六号着陆点位于直径约51米的陨石坑(C1坑)西南边 缘,这里属于月海玄武岩区域。通过对比,科研人员发现该区域地表粗糙程度、陨石坑深浅比例、月壤 厚度和石块数量等地质特征,都介于嫦娥四号与嫦娥五号着陆区之间,表明该区域经历的表面暴露时间 也大致介于这两者之间。 研究发现,嫦娥六号着陆区布满陨石撞击溅射痕迹,遥感影像上能看到多条溅射辐射纹。经计算,这里 的土壤其实是"混合配方",约35厘米厚的本地玄武岩(占30%—35%)来自着陆区附近的C1坑,还有5 —16厘米厚的外来物质,可能源自更远处的陨石坑。 这项研究为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的物质来源提供了关键的科学依据,为未来的月球样品实验室研究和精细 解析奠定了基础。 科技日报北京5月13日电 (记者陆成宽)记者13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利用嫦娥六号拍摄的 高分辨率影像数据,该台李春来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成功构建嫦娥六号着陆区高精度地形数据集,不 仅精确定位了嫦娥六号的着陆点,还观察到月表细微特征,如土壤颗粒的粗糙程度、陨石坑的具体形 ...
《新时代的中国国家安全》白皮书:统筹推进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快讯· 2025-05-12 17:17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2日发布《新时代的中国国家安全》白皮书。其中提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 强。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农作物种子等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 攻坚,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前瞻部署,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祖冲 之"系列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嫦娥六号"探测器、"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等纷纷取得突破。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观察者网· 2025-05-09 14:44
【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今年4月24日,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中国国家航天局公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 用申请结果,6个国家的7家机构获批借用中国的月球样品。 在隆重庄严的仪式现场,身旁站着来自来俄罗斯、日本、巴基斯坦和欧洲的同行们,英国开放大学的阿 南德教授(Mahesh Anand)怀着激动的心情,从中方人员手中郑重接过了装有月壤样本的小瓶。 英国广播公司(BBC)9日报道称,阿南德是英国唯一一名获准借用这批珍稀样本的科学家。他盛赞这 些来自中国的月球样本,珍贵程度 "远超黄金"。 回忆起当时仪式上的情景,阿南德如今仍感慨万千:"中国在太空项目上的投入远远领先于我们。我像 是进入了一个平行世界。" 据报道,这批月球样本已顺利运抵英国,目前被存放在米尔顿凯恩斯开放大学实验室的高级别安全保险 箱内。为确保样本安全,阿南德将其装入手提行李,随身带回英国。 "此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接触到中国的月球样本,"他说,"因此,这(获得样本)是一份巨大的荣 誉,也是(中方给予的)一项特权。" 阿南德(右)从中方人员手中接过月球样本。阿南德向BBC的供图 亲眼见到月球样本,BBC团队赞叹称,"月壤看上去没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观察者网· 2025-05-03 18:46
【文/观察者网 齐倩】4月24日,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中国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 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在此次获准借用月球样品的来自6个国家的7家机构中,包括了两所接 受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资助的美国高校——美国布朗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但据香港《南华早报》5月2日报道,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行星科学家蒂莫西·格洛奇无奈地透 露,与美国大多数涉及月球样本的研究不同,他的项目不会得到NASA的支持。 格洛奇称,他们将不被允许使用NASA资金来研究中国借用的月球样品,原因在于"沃尔夫条款"。 一直以来,美国都将中国排除在该空间站项目之外。2011年4月,美国国会批准的"沃尔夫条款",以所 谓"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中美两国之间任何与NASA有关或由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协调的联合科研活 动。该条款臭名昭著,也被称作对华"太空封杀令"。 去年10月,第75届国际宇航大会在意大利米兰召开,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月壤样品首次向全 球展出 IC Photo 格洛奇补充称:"我非常感谢我的机构为我提供前往中国的资金,也感谢研究合作伙伴的机构开展合作 工作。"他表示,虽然尚处早期 ...
一名“90后”航天人的成长记:一路“敲螺丝”,望“玉兔二号”上月球
中国新闻网· 2025-05-03 13:43
中新网上海5月3日电 题:一名"90后"航天人的成长记:一路"敲螺丝",望"玉兔二号"上月球 中新网记者 郑莹莹 "敲螺丝",这是1990年出生的上海航天总装技师赵杰在某社交平台上的名字。 而他,真的在"敲螺丝"。 赵杰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简称:八院)149厂的一名总装技师。在中国探月工程中,他参与了嫦娥 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嫦娥六号的总装工作。 年轻人的"大厂生活" 一间偌大的厂房,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桌子。在其中一张深绿色的长桌前,赵杰正在组装手里的零 部件,就像玩乐高积木一样。 他身穿有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字样的工作服,戴着白色帽子,招呼前来专访的中新网记者在桌子的对 面坐下。 "拼乐高"能有多难?装不进,装完之后在试验中变形……这些问题都需要在预研阶段一一得到解决。 在这个厂房里,零部件很多,基本看不到纸质版图纸。赵杰说,现在一些装配流程数字化了,对于新的 型号,他们会对着电脑比照设计图装配;对于已经烂熟于心的结构就直接使用"脑中的图纸"了。 "玉兔二号"奔月的难忘时刻 一代代航天人是伴随航天器型号成长起来的。 航天产品一般分预研、初样、正样几个阶段。通常刚进厂的员工从预研产品开始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