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机构惯性
icon
搜索文档
杨岳斌:什么是价值投资者应有的气质Temperament
点拾投资· 2025-09-29 19:01
文章核心观点 - 价值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运用四个过滤器原则,特别是对管理层“德”与“才”的判断,以及投资者自身具备独立思考、情绪稳定和深刻理解人性与机构行为的气质,以把握风险收益不对称的机遇 [1][2][3][4] 价值投资四个过滤器 - 四个过滤器原则是价值投资的核心理论,旨在提高投资确定性,其中前两个过滤器涉及对好生意和护城河的判断,属于商业模式风险 [1][2] - 投资中真正的困难在于第三个过滤器,即对“德才兼备”管理层的准确判断,这涉及到代理人冲突的“德”和资本配置的“才” [2] - 第三个过滤器所论述的问题属于公司治理中偏艺术性的复杂问题,涉及人性层面的自私基因 [2] 投资者气质 - 巴菲特认为未来接班人需具备独特气质,即在无先例情况下能洞察罕见风险,这种气质比智商更重要 [3][4] - 所需气质的三种具体属性是:独立思考、情绪稳定、对人类和机构行为特征有透彻认知 [4] - 独立思考旨在防范社会认同的误判,避免盲目从众的仓鼠效应错误 [5] - 情绪稳定要求投资者在市场极端波动时保持冷静,避免追涨杀跌,但逆向操作需基于高确定性判断 [5] - 对人类和机构行为的透彻认知涉及理解资本市场中的“双重代理人”机制及其导致的共谋问题 [6][7] 公司治理与代理人冲突 - 公司治理存在三种结构:管理层即实控人(无代理人冲突)、有实控人但不在管理层、无实质控股股东(最常见) [8][9] - 在无实质控股股东的结构中,“机构惯性”现象严重,董事们本应代表缺席的实控人利益,但往往因缺乏正直或独立思考能力而行动不力 [9][10][11] - 巴菲特提出董事的三个必要条件是:生意精明、真正独立、凡事从股东角度出发,但大部分董事连一个条件都不具备 [11][12] - 企业选择董事的标准常基于才能或多样性,而非股东利益,导致错误难以纠正,形成“愉快的共谋” [13] 机构惯性现象 - “机构惯性”是一种强大的商业力量,导致机构拒绝对现行政策做实质性改变,盲目占用资金,无脑接受同行做法及领导者的愚蠢决策 [14][15] - 该现象使得理性的力量枯竭,即使体面的管理层也可能出现篡改数据、平庸却拿高薪等行为,而董事会因“和谐气氛”未能有效制约 [15][16] 管理层的德与才 - 管理层的“才”尤其体现在资本配置能力上,但许多高管因在营销、生产等特定领域出色而被晋升,缺乏资本配置技能 [17] - 若管理层10年内每年配置10%留存收益,则近60%净财富将受其影响,糟糕配置可能毁灭财富,且其失误易被好生意属性掩盖 [18] - 试图将资本配置责任转嫁下属或投行往往加重问题,董事沉默导致不明智行为发生 [19] - 巴菲特的策略是只与喜欢、信任、仰慕的人做生意,但需结合生意经济特征,无法与坏人做成好生意 [20] 双重代理人机制与风险 - 基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资本市场存在“双重代理人”机制,华尔街投行与企业高管共谋追求短期利益,如注重短线交易收取佣金 [21] - 对冲基金的“2/20”费率机制(2%固定年费加20%利润提成)造成风险收益非对称激励机制,导致羊群效应和幸存者偏差 [21] - 资金规模扩大易使投资业绩下滑,但经理人仍寻求新资金以增加管理费 [21] 价值投资理论演进 - 价值投资理论早期注重格雷厄姆的Net Net清算价值定量分析,后期巴菲特借鉴费雪理论,加入好生意属性和企业家精神定性分析 [22][23] - 理论框架一半科学一半艺术,格雷厄姆借鉴欧几里得几何学奠定科学基础,而巴菲特对气质的描述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23] - 四个过滤器理论(好生意、护城河、德才兼备管理层、内在价值)是逻辑严密的科学推演,但对气质的把控是艺术性的风险管控 [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