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四个过滤器理论
icon
搜索文档
杨岳斌:什么是“德才兼备”管理层的“才”
点拾投资· 2025-11-02 19:00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核心论述价值投资四个过滤器理论中的第三个过滤器——“德才兼备的管理层”中关于“才”的部分,即管理层的资本配置能力 [3][4] - 资本配置的核心议题是管理层应如何站在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立场,决定将企业非受限收益留在体内再投资还是分配给投资者 [4] - 正确的资本配置遵循“一美元原则”,即留存的每一块钱都应为企业所有者创造出大于一块钱的市场价值 [11][18] - 管理层若缺乏资本配置能力,将不明智地毁灭股东财富,导致严重的资本错配 [10][19][25] 什么是价值投资眼中正确的资本配置 - 资本配置关注的是在何种环境下收益应留存于企业体内,何种环境下应分配给股东,而非大类资产配置或资本运作 [6][7] - 企业收益分为受限收益和非受限收益,受限收益通常不能用于分配,需用于维持企业销售能力、长期竞争力和财务稳定性 [7][8] - 若经济前景暗淡,管理层不应僵化地将受限收益用于再投资,否则是将“金子转变为铅”的过程,应视之为沉没成本并相机处理 [9][10] - 非受限收益的留存需遵循“一美元原则”,其再投资产生的全生命周期自由现金流贴现值必须大于一块钱,并考虑机会成本 [11][13] - 当预期再投资收益率高时,应留存非受限收益;当预期再投资收益率低时,应将其分配给股东 [13] - 回购本质上是一种投资行为,其是否明智取决于回购价格相对于内在价值的高低,而非PE或PB指标 [14][15] - 以案例说明:公司有100股,每股内在价值1.2元,若以0.9元价格回购5股,每股内在价值提升至1.2263元;若以1.5元价格回购,则降至1.1947元 [15] 为什么管理层往往会在资本配置上屡屡犯错 - 许多管理层因在市场、生产等岗位表现杰出而被提拔,缺乏资本配置相关经验和技能,但CEO在十年任期内将负责公司约60%净财富的配置 [19] - 管理层可能为扩大个人商业帝国或追求账上存款带来的安全感而留存非受限收益,违背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 [18] - 管理层在资本配置上常采取双重标准:对子公司要求收益上缴的理由,但对母公司股东却按传统或行业惯例处理股息分配事宜 [20][21] - 在进行并购交易时,管理层往往过分关注每股收益的摊薄或增厚等短期指标,而忽略了对被收购方内在价值和长期前景的考量 [22][23] - 许多并购交易满足了被收购方股东、收购方管理层及中介机构的利益,却严重损毁了收购方股东的财富 [24][25] - 试图将资本配置工作外包给下属或咨询公司的效果往往使资本错配问题更趋严重 [19] 管理层做资本配置与好生意的逻辑关系 - 好生意(如喜诗糖果)通常消耗资本少,能产生大量过剩现金,但其销售增长有上限,难以通过追加资本投入带来相应增长 [27] - 若好生意将过剩现金大比例投入低回报业务,其总体增量资本回报率可能因核心业务的卓越表现而显得出色,但这掩盖了资本配置的错误 [28] - 好生意与平庸生意的机会成本不同,平庸生意往往需要消耗较多资本才能勉强维持生存 [28][29] - 拥有好生意的企业若出现资本错配,常因管理层高价收购了本质上平庸的生意 [29] - 好生意的正确资本配置行为是将非受限收益投资于真正高回报的项目,或通过股息、回购提升股东在好生意中的权益占比,放弃低质量平庸生意 [29][34] - 对于好生意(如可口可乐、苹果),即使在高PE情况下进行回购也可能是明智之举;而对于平庸生意,为支撑股价进行的回购近乎庞氏骗局 [35]
杨岳斌:什么是价值投资者应有的气质Temperament
点拾投资· 2025-09-29 19:01
文章核心观点 - 价值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运用四个过滤器原则,特别是对管理层“德”与“才”的判断,以及投资者自身具备独立思考、情绪稳定和深刻理解人性与机构行为的气质,以把握风险收益不对称的机遇 [1][2][3][4] 价值投资四个过滤器 - 四个过滤器原则是价值投资的核心理论,旨在提高投资确定性,其中前两个过滤器涉及对好生意和护城河的判断,属于商业模式风险 [1][2] - 投资中真正的困难在于第三个过滤器,即对“德才兼备”管理层的准确判断,这涉及到代理人冲突的“德”和资本配置的“才” [2] - 第三个过滤器所论述的问题属于公司治理中偏艺术性的复杂问题,涉及人性层面的自私基因 [2] 投资者气质 - 巴菲特认为未来接班人需具备独特气质,即在无先例情况下能洞察罕见风险,这种气质比智商更重要 [3][4] - 所需气质的三种具体属性是:独立思考、情绪稳定、对人类和机构行为特征有透彻认知 [4] - 独立思考旨在防范社会认同的误判,避免盲目从众的仓鼠效应错误 [5] - 情绪稳定要求投资者在市场极端波动时保持冷静,避免追涨杀跌,但逆向操作需基于高确定性判断 [5] - 对人类和机构行为的透彻认知涉及理解资本市场中的“双重代理人”机制及其导致的共谋问题 [6][7] 公司治理与代理人冲突 - 公司治理存在三种结构:管理层即实控人(无代理人冲突)、有实控人但不在管理层、无实质控股股东(最常见) [8][9] - 在无实质控股股东的结构中,“机构惯性”现象严重,董事们本应代表缺席的实控人利益,但往往因缺乏正直或独立思考能力而行动不力 [9][10][11] - 巴菲特提出董事的三个必要条件是:生意精明、真正独立、凡事从股东角度出发,但大部分董事连一个条件都不具备 [11][12] - 企业选择董事的标准常基于才能或多样性,而非股东利益,导致错误难以纠正,形成“愉快的共谋” [13] 机构惯性现象 - “机构惯性”是一种强大的商业力量,导致机构拒绝对现行政策做实质性改变,盲目占用资金,无脑接受同行做法及领导者的愚蠢决策 [14][15] - 该现象使得理性的力量枯竭,即使体面的管理层也可能出现篡改数据、平庸却拿高薪等行为,而董事会因“和谐气氛”未能有效制约 [15][16] 管理层的德与才 - 管理层的“才”尤其体现在资本配置能力上,但许多高管因在营销、生产等特定领域出色而被晋升,缺乏资本配置技能 [17] - 若管理层10年内每年配置10%留存收益,则近60%净财富将受其影响,糟糕配置可能毁灭财富,且其失误易被好生意属性掩盖 [18] - 试图将资本配置责任转嫁下属或投行往往加重问题,董事沉默导致不明智行为发生 [19] - 巴菲特的策略是只与喜欢、信任、仰慕的人做生意,但需结合生意经济特征,无法与坏人做成好生意 [20] 双重代理人机制与风险 - 基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资本市场存在“双重代理人”机制,华尔街投行与企业高管共谋追求短期利益,如注重短线交易收取佣金 [21] - 对冲基金的“2/20”费率机制(2%固定年费加20%利润提成)造成风险收益非对称激励机制,导致羊群效应和幸存者偏差 [21] - 资金规模扩大易使投资业绩下滑,但经理人仍寻求新资金以增加管理费 [21] 价值投资理论演进 - 价值投资理论早期注重格雷厄姆的Net Net清算价值定量分析,后期巴菲特借鉴费雪理论,加入好生意属性和企业家精神定性分析 [22][23] - 理论框架一半科学一半艺术,格雷厄姆借鉴欧几里得几何学奠定科学基础,而巴菲特对气质的描述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23] - 四个过滤器理论(好生意、护城河、德才兼备管理层、内在价值)是逻辑严密的科学推演,但对气质的把控是艺术性的风险管控 [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