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种植
搜索文档
顶尖专家学者齐聚肇庆,共商南药食养产业发展新路径
南方农村报· 2025-11-20 22:02
大会核心共识 - 2025年中国南药食养产业大会专题研讨于11月20日举行,汇聚全国顶尖专家学者及行业代表,共商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3][4][5] - 会议达成共识,需通过科技赋能突破高效利用瓶颈,依托林下种植等生态模式保障药材品质,并深化“药、食、养、医、旅”全链条融合以释放更大经济效益[6][7][8] 科技赋能与产业升级 - 针对肉桂产业面临价值链断裂与技术卡脖子挑战,提出四大创新路径:种质创新筛选低香豆素高肉桂醛品种、低温提油保留活性成分、稳态控释提升精油稳定性、综合利用推动原料全值化利用[13][14][18][19][20] - 中国肉桂正从传统农林资源向高附加值健康原料全面升级,成为大食物观重要载体与乡村振兴产业引擎[21][22][23] - 针对沉香产业长周期瓶颈,成功选育“热科2号白木香”等良种,将结香时间从传统8-10年大幅缩短至3年,实现收益周期与品质双重突破[25][26][27] - 拓展沉香应用边界,其化合物具有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为开发阿尔茨海默症新药提供候选,同时在抗幽门螺旋杆菌等方面活性为开发大健康产品开辟新路径[30][31][32] 药食同源资源开发 - 肇庆巴戟天作为特色道地南药,种植面积近10万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骨质疏松、抗抑郁、免疫调节等功效,食养市场前景广阔[44][45][46] - 巴戟天已批准为《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拥有民间近50年应用历史且未发现毒副作用报告,正积极申报国家食药物质目录以拓展食品应用开发[47][48][49][50] - 我国拥有丰富食药用兰科资源,涵盖约70属300余种,其中石斛、金线莲、血叶兰等品种兼具药用与食用价值,是产业融合发展的潜在优质载体[52][53] - 针对食药用兰科核心竞争力不足等挑战,通过选育4个血叶兰省级认定品种、研发节水率超95%的栽培模式,推动林下种植与设施栽培标准化规模化发展[57][58][59] 林下生态种植模式 - 提出南药“回家行动”,让中药材回归山野林间,以破解高产低质、农残超标、连作障碍等核心难题[65][66][67] - 依据生境耦合、物种互作、逆境胁迫三大生态理论构建林下有机种植体系,利用松林挥发物激活药材抗病代谢路径,在不施农药化肥前提下实现健康生长与品质提升[69][70][71] - 林下适度胁迫能促进药材次生代谢物积累提升药效成分,该模式已在云南松林区域推广,实现不占耕地、不用农药、药效优良的有机生产[72][73][74] - 茂名垦区推广“胶药融合”模式,建设南药产业基地9万亩,主导南药品种10多个,橡胶树为南药遮阴,南药填补橡胶收益空窗期,土地利用率提升40%以上[78][79][80][81] 产业融合与市场拓展 - 热带农业与康养旅游深度融合核心在于实现生产、生态、生活三位一体的价值重构,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气候与南药资源为康养旅游提供天然优势[90][91][92] - 分享典型实践路径如海南花梨谷共享农庄打造植物疗愈模式,海南热沐吧共享农庄构建日间农事+夜间康养全场景旅居综合体,实现从观光到体验的闭环转化[94][95][96][97] - 采芝林作为百年中华老字号,以药为根基布局全国90余个溯源基地构建全产业链,以医为核心通过国医馆增强客户黏性,2024年智慧药房业务实现近1.2亿元营收[103][104][105] - 以养为延伸创新开设岭南膳食养生汤馆,将中医理论转化为日常食疗,推动中医药从治疗向预防、养生延伸,深化“药、医、养”一体化模式[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