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协同

搜索文档
青春引擎驱动太保振兴:广工智识与乡土实践的双向奔赴
南方农村报· 2025-07-17 15:33
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 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广东工业大学"青耘未来"突击队依托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科研背景,深入太保镇开展乡村振兴实践,将青年学子个人成长融入地方发展[2][3][4] - 团队通过"三探"太保镇沙坪村欧家梯田等核心区域,了解当地发展现状与期望,汇集不同专业学生发挥所长,为精准帮扶奠定基础[7][8][9]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发展 - 以数字技术为纽带构建乡土资源转化新路径,通过直播带货释放特色产品价值,依托小红书、视频号等多平台扩大乡土景观知名度[11][12] - 教授无人机使用等技能,推动本土力量掌握数字工具应用逻辑,实现从外部赋能到内生成长的转变,让数字技术成为激活太保镇发展的新型生产力[13][14] 文化创意激活地方特色 - 以民族服饰与欧家梯田意象交融为创作原点,通过图文意境营造与视频叙事重构,使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传播语境中焕发新生[16][17][18] - 在农产品包装革新中深挖鹰嘴桃等物产背后的地域基因,将梯田曲线、民族图腾等文化元素提炼为设计语言,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22][23][24] - "梯田魔法学院"暑期研学活动巧妙嫁接农耕文明智慧传承与青少年认知视角,构建乡土教育与文化传播双重载体[19][20] 规划设计推动长远发展 - 以系统思维完成欧家梯田发展环境调研,从生态、文化、产业维度研判瓶颈与潜力,形成数据支撑的战略图谱[28][29] - 设计景区游览路线图,以空间叙事构建全域旅游骨架,规划既立足当下资源禀赋又预留未来发展弹性[30][31][32] 校地协同实现价值共生 - 广工智识以经济增益、客流增长、技能升级赋能太保镇乡村振兴,同时乡土实践通过认知深化、技能淬炼反哺青春成长[35][36][37] - 未来将继续深化校地长效合作机制,持续释放青春引擎动能,让青年智识与热情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永恒星火[39][40][41]
仪征市:打造校地协同新高地,精准孵化培育“金种子”
新华日报· 2025-07-16 06:01
南京·仪征大学生创业园建设 - 仪征市创新打造"南京·仪征大学生创业园",以"虚拟平台调度、实体园区承载、全域资源联动"为核心理念,破解县域城市"高校资源匮乏、人才外流加剧、产业升级乏力"困局 [1] - 出台《南京·仪征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实施方案》和《关于支持南京·仪征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的若干政策》,形成"1+4+X"规划布局和政策支撑,对单个创业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投资 [1] - 建成"大创园"会客厅、"云谷"共享展厅等超2000平方米,整合大数据、汽车电子、新材料、文旅等创业孵化基地超30万平方米 [1] 校地企合作与创业孵化 - 发布校地"四共促四共建"21项合作愿景清单,将大创园建设成为校地共建、校企合作、创业就业综合平台 [1] - 已连续举办三场大创园校园巡回路演,来自全国高校的200多个项目报名参加,落地大学生创业项目12个,正在密切跟踪创业项目15个 [2] - 建设竞赛小镇,组建12人创业导师团,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指导 [2] 产业协同与科技创新 - 推动总投资超10亿元的南京大学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与中试基地成功落户,挂牌成立南京工业大学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发机构 [3] - 已举办大学生创业园发展恳谈会和各类校地互动活动30余次,引入800多名高校学子来仪实习实训,促成80余项创新创业及产学研合作 [3] - 构建"政产学研用"高效协同的科创载体集聚区,定期开展校地企对接会、"揭榜挂帅"等活动 [3]
广东省 “双百行动” 高校联盟农文旅教交流会在开平举办
南方农村报· 2025-06-06 20:03
广东省"双百行动"高校联盟农文旅教交流会 - 会议于6月5日在开平举办,聚焦"农文旅教融合赋能'百千万工程'"主题,汇集中国科学院院士、政府领导、高校及企业代表[2][3][4] - 开平市提出以农文旅教融合为突破口,打造"开平-台山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依托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推动实践样本建设[7][8] 校地合作与案例成果 - 现场公布"双百行动"乡村文旅产业典型案例评选结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0项,涵盖场景活化、规划赋能等创新模式[15][16][17][18][19][20] - 签署三项校政企合作协议,包括开平政府与高校联盟战略框架、农文旅融创港共建协议及蓝色新质生产力研究院合作,建立"高校+政府+企业"联动机制[23][24][25] 产业资源与实地考察 - 开平世遗风韵农文旅产业园开展招商推介,重点展示碉楼文化、赤坎古镇等核心资源,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开发[26][27] - 与会代表考察仓东文化遗产保育中心,参观碉楼、祠堂活化项目及高校非遗作品(木板年画、漆画),并体验制作流程[29][30] 会议成果与未来规划 - 会议集中展示广东省农文旅教产业融合的阶段性成果,通过院士智库引领、案例分享及政企校对接搭建多元协作平台[32][33] - 联盟计划深化校地协同,推广优秀案例经验,挖掘乡村文旅新业态,助力"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8][34][35]
唤醒珍贵的考古资料
人民日报· 2025-05-13 06:21
考古资料整理与科研成果 - 学者利用科技手段成功复原战国时期中山国贝壳画图像 人物栩栩如生 构图成熟精巧 使2000多年前的中山国面貌更加生动[1] -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高校合作开启资料整理变革 2018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6名硕士生参与鹿泉基地整理工作[2] - 1997-1998年抢救性发掘青廉战国两汉墓群415座 出土各类随葬品3000余件 同期发掘灵寿县岗北东周墓地165座[2] 校地协同合作成果 - 2018年至今超过300名来自10余所高校学生参与鹿泉基地文物整理 最长达一年多 基地成为第二课堂[3] - 2020年出版《朔黄铁路平山段古中山国墓葬发掘报告》 2024年出版《河北灵寿岗北墓地考古发掘报告》[3] - 鹿泉整理基地2018年以来录入数据库出土文物超过1.8万件 涉及10余个遗址 构建文物资源数据库[3] 社会效益与学术价值 - 已移交超过1万件文物给各地博物馆和文物保管所 充实中小型博物馆展览[4] - 校地协同模式夯实学术根基 搭建考古成果与社会公众间的桥梁[5] - 学生通过完整参与器物修复到编写报告的全过程 积累丰富实践经验[3]
基层治理故事有了青春版“新脚本”
中国青年报· 2025-05-08 11:24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发的"群辉1号"全液压智能莲藕采收装置使莲藕采收量提升近3倍,藕节完整率从65%升至98% [1] - 该校机电工程学院师生通过专业所长对接基层需求,推动莲藕采收技术革新 [1] - 博士服务站成员为济南市刘家峪村打造乡村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填补技术空白,实现实时监控、数据存储和远程调取 [2] 校地合作与基层治理 - 该校构建"需求牵引、专业赋能、校地合作、长效协同"四维治理机制,每年动员7000余名学子参与基层治理 [3] - 与142个社区及30余家企业形成共建关系,深化"校-政-企-社"四方协同机制 [4][5] - 学生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为湛山街道老旧楼栋"体检",解决垃圾分类、排污管道等问题 [5] 技术创新与应用 - 博士团成员为胜利油田研制控水增油技术,应用近500井次,累计增油20余万吨 [4] - 团队研发的小型气化炉将1吨生活垃圾转化为2000标方清洁燃气,满足家庭一年使用 [6] - 该气化炉已在内蒙古五原县、山东肥城等地投入生产,助力镇村环境治理 [6] 青年参与基层治理 - 法学专业学生提供"菜单式+点单式"法律咨询,26年累计服务200余场,辐射超万人 [3] - 毕业生姜名圻采用"文化赋能、产业融合"模式,推动十里村通过电商直播推广特色农产品 [7] - 该校青年在基层治理中从受益者成长为引领者,反哺基层并完善自身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