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社会保障

搜索文档
守护万家灯火!专家呼吁:加速构建特殊需要信托制度,促进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华夏时报· 2025-06-25 17:32
特殊需要信托制度研讨会 - 国内法学界首次高规格学术盛会聚焦中国特色现代特殊需要信托制度建设,具有开创性意义,由北京市法学会资助、北京信托法学研究会主办 [2] - 会上发布专项课题研究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特殊需要信托制度的主要方向、基本模式和重大任务》 [2]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吕世明指出该领域"终于浮出水面、获得关注、走向理论与实践并行",迎来系统性突破契机 [2] 特殊需要信托的定义与功能 - 特殊需要信托是为残疾人、失能失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生活保障的信托业务,非理财产品而是法律结构和机制 [3][4] - 信托制度具备四大功能:长久存续的身后照顾、破产隔离的安全管理、专业高效管理、灵活提供机制平台,与特殊人群需求高度契合 [4] - 原信托法起草组成员蔡概还强调其核心是运用"资产隔离"功能实现跨时空精准分配,而非理财增值 [4] 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与现状 - 我国有8500万以上残疾人,党的二十大要求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特殊需要信托是完善体系的重要举措 [2][5] - 当前处于构建制度框架关键期,需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不足并激活社会资源 [5][6] - 北京大学教授金锦萍建议由政府设立或委托专门受托机构提供服务,提升残疾人生活尊严 [5] 发展挑战与实施路径 - 长期存在"需求侧与供给侧脱节"问题:家庭需求迫切但政策、法律、机构供给缺乏有效衔接 [6][8] - 吕世明提出分层推进策略:优先解决基础托底功能,再覆盖个性化需求,同时加强风险防控避免"二次伤害" [8] - 需以《民法典》《信托法》等为依据纳入法治轨道,培育多方共识实现联动协同 [8][9] 未来发展方向 - 需建立多主体参与机制(政策制定者、受益家庭、学者),提升需求方专业认知以优化供给侧设计 [10] - 北京信托法学研究会会长任自力称此为残疾人保障体系"最需补齐的短板",呼吁学术机构与政府合作提供智力支持 [10]
全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超900万人
新华社· 2025-05-09 07:10
残疾人就业与康复服务 - 2024年全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达914.4万人,新增51.2万人 [1] - 866.8万残疾人获得基本康复服务,155.3万残疾人获得辅助器具适配服务,49.9万残疾儿童获得康复救助 [1] - 全国残疾人康复机构数量达13297个,在岗人员37.3万人 [1] 残疾人教育发展 - 全国特殊教育普通高中126个,在校生12491人 [1] - 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277个,在校生26872人,毕业生7393人(其中858人获职业资格证书) [1] - 高等教育阶段招收残疾学生30796人(高职17552人/本科11294人/硕士1711人/博士239人) [1] 社会保障体系 - 2748.9万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246.1万残疾人领取养老金 [1] - 60岁以下参保残疾人中,703.8万重度残疾人和277.2万非重度残疾人获得参保缴费资助 [1] 托养服务与设施建设 - 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达10004个,服务覆盖73.2万人(寄宿制/日间照料22.5万+居家服务50.7万) [2] - 全国竣工残疾人服务设施4614个(综合服务设施2250个/康复设施1246个/托养设施1097个/盲人按摩医院3个/就业服务中心18个)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