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民生福祉与公共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全方位机制创新拓展“十五五”有效投资空间
国际金融报· 2025-11-10 09:47
投资模式转型 - 中国“十五五”时期投资将从追求“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从“规模驱动”转向“效能革命”[1] - “十三五”和“十四五”时期以“铺摊子”与“摊大饼”为表象的“规模驱动”模式积累了大量结构性矛盾和风险[2] - 部分地方政府存在“投资饥渴症”,热衷于上马易拉动GDP的大项目但忽视投资回报率,导致宏观杠杆率快速上升[2] 当前投资模式的问题 - 投资效率递减与债务风险累积,部分基础设施建设超前过度、利用率低下,产业园区盲目建设形成“僵尸园区”[2] - 投资领域存在“重硬轻软”(重硬件设施、轻软件和人力资本)和“重旧轻新”(重传统基建、轻新基建和创新)的倾向[3] - 政府投资决策机制不科学、项目管理不规范、监督问责不到位,部分项目由行政意志主导导致“可研”变“可批”[3] - 政府投资领域过宽导致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抑制市场活力[3] - 各地项目库中“小散弱”项目多,能引领产业变革的“航母级”项目少,土地、能耗等要素约束持续收紧[4] 扩大有效投资的必要性 - 有效投资是应对内外复杂形势、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压舱石”,是稳定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力的抓手[5] - 有效投资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需聚焦前沿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基础高级化[6] - 有效投资是弥补发展短板、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均衡器”,应向民生短板、乡村振兴、区域重大战略倾斜[6] - 有效投资是激活消费、促进消费需求增长转型的“加速器”,应聚焦增强消费主体能力、缓解供给瓶颈制约[7] - 有效投资是推动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需支持能源结构转型和节能环保产业[7] 有效投资的重点方向 - 锚定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大幅增加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对高端芯片、工业母机等“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9] - 通过产业投资基金、财政贴息等方式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9] - 聚焦民生福祉与公共服务,更多投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完善社会保障与医疗卫生体系[10] - 发力绿色低碳与能源安全,支持风电、光伏及储能配套设施,加大对氢能、核能等清洁能源的研发与应用[10][11] - 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中西部地区和沿边、沿江等领域加大精准投资,超前布局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基建[11] 制度与机制创新 - 创新投资决策与生成机制,强化战略规划引领,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专家咨询等机制进行多方案比选[12] - 创新资金统筹与投入机制,优化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灵活运用投资补助、贷款贴息、政府引导基金等多种工具[13] - 创新项目管理与绩效评价机制,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14] - 创新激励相容与风险防控机制,健全正向激励与容错纠错机制,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15] - 创新营商环境优化机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简化投资审批流程,加强产权保护和契约精神[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