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东北秧歌“破圈”起舞 跨地域共享民间艺术
中国新闻网· 2025-10-27 19:36
活动概况 - "沈彩飞阳"沈阳现代都市圈秧歌展演于10月26日在沈阳举行[1][3][5] - 展演汇聚了沈阳都市圈多个城市及长春、哈尔滨的优秀秧歌队伍[1][3][5] - 活动由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1] 活动内容与特色 - 演出围绕"古韵·传承"和"时代·绽放"两大篇章展开[3] - 共有《百寿图》《扇舞欢潮》《上春山》等八组精彩秧歌节目轮番上演[3] - 创意节目《嘿!秧歌》将拉丁舞、街舞与秧歌风情创新融合[3] - 演出尾声有上百个寓意吉祥的手绢从舞台飞向观众席[3] 活动意义与背景 - 该展演是沈阳都市圈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1] - 活动打破地域壁垒,实现优质文化资源在区域间流动共享[1] - 展现了东北文化的深厚底蕴[3] 配套服务与文化惠民 - 活动现场特别设置了暖心驿站,为观众提供热水、红糖姜茶等暖心服务[5] - 沈阳市每年举办各类基层文化活动超千场[5] - 通过"群众点单、专业配送"的方式让优质文化资源深入百姓生活[5]
把“泥娃娃”捏上世界舞台
人民日报· 2025-06-28 06:12
凤翔泥塑行业发展历程 - 凤翔泥塑起源于周秦文化发祥地陕西宝鸡凤翔区,传统造型与周秦青铜器兽面纹高度相似[2] - 泥塑产品广泛应用于民俗生活场景,包括家宅六神、麒麟送子、老虎等寓意吉祥的品类[2] - 早期泥塑生产以家庭作坊为主,单个售价仅5分钱,主要用于补贴家用[2] 行业转折点与国际拓展 - 1979年首次获得国际认可,法国游客批量购买泥塑产品[2] - 1985年胡新明作为民间艺术家赴美交流40多天,创收4000元人民币,远超家庭多年积蓄[3] - 1988年出口新加坡遭遇运输破损问题,导致数千件产品损毁[4] 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 传统生产方式存在四大痛点:易碎、低效、包装简陋、样式陈旧[4] - 通过材料改良(加入纸浆/棉花)、模具更新(石膏替代泥模)、包装升级(纸盒替代麦草)实现技术突破[4] - 生产效率获得显著提升,成功解决3个月交付20万件的产能瓶颈[4] 行业复兴与产业化发展 - 2002-2003年泥塑马/羊连续两年入选生肖邮票主图案[4] - 2017年登上央视元宵晚会舞台,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4] - 目前形成200多户、上千人从业规模,年产值超4000万元[4] 产品创新与传承模式 - 开发出围巾、眼罩、冰箱贴等时尚衍生品,拓展产品线[5] - 建立"非遗+文旅"模式,配套建设传习所、体验园等设施[4] - 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文化输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