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凤翔泥塑
icon
搜索文档
“千万工程”让乡村焕发新活力
陕西日报· 2025-11-06 07:19
乡村治理模式创新 - 西尧村通过实施“积分制”管理,将任务命令转为激励引导,带动群众从“让我干”向“我要干”转变 [2] - 创新推行“街长制”,由三级街长包抓村内17条巷道的道路保洁、治安维护等7个方面工作,实现精细化治理 [2] - 以“美丽庭院”学堂为载体,开设各类“庭院课堂”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 非遗产业融合发展 - 六营村立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泥塑”资源,选择“非遗传承+产业振兴+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 [3] - 成立泥塑专业合作社,采用“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泥塑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4] - 全村超过三分之一村民从事泥塑相关产业,年产值超4200万元,产品远销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 [4] 人居环境提升与乡村振兴成效 - 六营村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改厕、治污、垃圾处理等工程,并将泥塑艺术元素融入整体环境 [4] - “千万工程”实施带动年轻人返乡创业,从事直播、网店、民宿等新业态 [4] - 全省经济强村占比增至12.3%,2025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640元,增幅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 [5]
“三秦伴手礼”优选产品名录发布
陕西日报· 2025-10-26 08:19
活动概况 - 第二届“三秦伴手礼”消费评测活动于10月25日杨凌农高会期间发布50款优选产品名录并同步启动“放心消费在三秦·三秦伴手礼”展览 [1] - 该活动是陕西省“放心消费在三秦”行动的一部分 旨在向消费者提供品质优良 特色鲜明的陕西属地产品及服务信息 [1] - 两届活动累计评选出100款产品 已成为“陕西好物”的代表 [1] 评选过程与参与度 - 第二届活动热度更高 近200家企业踊跃申报 网络投票参与人次突破19万 [1] - 2023年9月举办的首届活动从全省200多款产品中优选出了50款产品 [1] - 最终评选出西乡县君和茶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汉中仙毫 杨凌谭家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谭家传统甑糕礼盒等50款优选产品 [1] 产品特点与企业影响 - 优选产品包括米脂小米 耀州窑陶瓷 凤翔泥塑等 涌现出一批设计精巧 科技感强的创新之作 [1] -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表示 这些产品是展示陕西形象的“金名片”和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1] 展览形式与规模 - 线下展览设在农高会C馆 展品涉及农产品 茶叶 特色食品等8个品类 涵盖42个参展企业的135款陕西特色伴手礼产品 [2] - 线上展通过淘宝 天猫等平台开辟“三秦伴手礼”销售专区 并在云上农高会平台设有专题页面 [2]
【宝鸡】传统文化IP激发经济活力
陕西日报· 2025-10-17 07:00
文创产品开发与合作 -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开发何尊冰箱贴、胸针等多件青铜器文创产品,并与陕西西凤酒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就青铜器何尊与西凤酒联名款达成合作意向[1] - 博物院已与多家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将围绕“何尊”核心IP孵化涵盖毛绒公仔、特色食品等多形态跨界文创产品[1] - 文创团队将青铜器元素与景德镇制瓷技艺深度融合,开发出茶具、砚台等产品,设计团队破解青铜器纹样数字化转译难题,使饕餮纹、蟠龙纹通过釉下彩、浮雕雕刻等工艺在陶瓷载体上重现[1][2] 非遗工艺创新与产业化 - 凤翔泥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新明研制出“摔不烂”的泥塑,并创新泥塑造型使产品推陈出新[3] - 六营村全村有200多户、上千人从事泥塑产业,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泥塑产业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3] - 宝鸡市凤翔区成立泥塑协会,旨在通过技艺传承系统化、艺术创新生活化、传播推广多元化推动泥塑发展[4] 文化资源旅游融合 - 岐山县围绕周公庙和凤凰山打造集观光、休闲、研学、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周文化景区,复原展示周代建筑、服饰和礼仪,并结合《封神演义》推出多部实景演艺剧目[4] - 扶风县法门寺文化景区通过举办国际佛教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和学者,陇县民间剪纸艺术走进校园成为传统文化教材[4] - 行业计划继续挖掘整合本地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IP[5]
陕西:政策护航青年“守艺人”返乡创业
中国新闻网· 2025-10-14 17:16
政策支持与创业模式 - 陕西省人社部门为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人才返乡创业提供从创业资金帮扶到专业人才输送、技能培训的全链条政策支持[2][5] - 政策组合拳包括优化创业培训、完善创业服务、夯实创业孵化、组织创业活动和加强政策扶持等全方位措施[5] - 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零散家庭作坊,通过统一培训提升传统技艺规范性与品质[2] 业务创新与市场拓展 - 公司在产品设计上推陈出新,开发冰箱贴等文创衍生品,并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制作过程以吸引年轻消费群体[5] - 与高校合作设计分年龄段的泥塑体验包和研学课程,3年间接待旅游研学学生及社会团体达30万人次[5] - 通过申请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贷款建成新研学体验中心,有效扩大业务规模与影响力[5] 行业趋势与人才结构 - 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加入泥塑传承队伍,新老匠人思想碰撞使年轻一代创意不断被认可[2] - 返乡创业大学生将产品设计专业知识应用于传统手艺,为行业注入青春创意与新发展思路[1] - 传统技艺面临家庭作坊零散分布、产品种类单一、品质参差不齐及刻板印象等挑战[2]
【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40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亮相非遗援疆主题展
陕西日报· 2025-08-29 06:42
活动概况 - 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主题为"文化润疆 非遗添彩" [1] - 主会场汇聚435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及383位非遗技艺传承人 [1] - 通过非遗展示 非遗舞韵 非遗市集等板块集中呈现非遗保护传承成果 [1] 参展内容 - 咸阳茯茶 汉中藤编 凤翔泥塑 武功刺绣等40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亮相 [1] - 12名非遗技艺传承人参与展示 [1] - 库淑兰彩贴剪纸《剪花娘子》与凤翔泥塑《四喜娃娃》成为焦点展品 [1] - 社火脸谱创意背包 华县皮影创意耳环 华州竹编茶具等创新非遗产品受关注 [1] 文化意义 - 活动被定义为跨越天山与秦岭的文化对话 [1] - 延续丝绸之路千年文化交流传统 [1]
青年返乡“捏”活老手艺
人民日报· 2025-08-14 05:50
核心观点 - 凤翔泥塑通过创新设计和产业整合实现传统非遗手艺的现代化转型 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并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 产业发展现状 - 六营村为凤翔泥塑主产地 生产历史可追溯至600多年前 全村近千人从事泥塑产业 [1] - 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组织模式 整合200多户分散手艺人进行统一培训 [1] - 泥塑产品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 销售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 创新转型措施 - 专业设计人才引入 90后传承人运用产品设计专业知识推动传统手艺与现代生活融合 [1] - 建立非遗传习所 通过师徒传承与青年同行交流实现技艺创新 [1] - 发展"非遗+文旅"模式 打造非遗民俗村拓宽产业边界 [1]
把“泥娃娃”捏上世界舞台
人民日报· 2025-06-28 06:12
凤翔泥塑行业发展历程 - 凤翔泥塑起源于周秦文化发祥地陕西宝鸡凤翔区,传统造型与周秦青铜器兽面纹高度相似[2] - 泥塑产品广泛应用于民俗生活场景,包括家宅六神、麒麟送子、老虎等寓意吉祥的品类[2] - 早期泥塑生产以家庭作坊为主,单个售价仅5分钱,主要用于补贴家用[2] 行业转折点与国际拓展 - 1979年首次获得国际认可,法国游客批量购买泥塑产品[2] - 1985年胡新明作为民间艺术家赴美交流40多天,创收4000元人民币,远超家庭多年积蓄[3] - 1988年出口新加坡遭遇运输破损问题,导致数千件产品损毁[4] 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 传统生产方式存在四大痛点:易碎、低效、包装简陋、样式陈旧[4] - 通过材料改良(加入纸浆/棉花)、模具更新(石膏替代泥模)、包装升级(纸盒替代麦草)实现技术突破[4] - 生产效率获得显著提升,成功解决3个月交付20万件的产能瓶颈[4] 行业复兴与产业化发展 - 2002-2003年泥塑马/羊连续两年入选生肖邮票主图案[4] - 2017年登上央视元宵晚会舞台,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4] - 目前形成200多户、上千人从业规模,年产值超4000万元[4] 产品创新与传承模式 - 开发出围巾、眼罩、冰箱贴等时尚衍生品,拓展产品线[5] - 建立"非遗+文旅"模式,配套建设传习所、体验园等设施[4] - 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文化输出[4]
从乡土手艺到国际订单:凤翔泥塑的产业化破局与年轻化突围
中国经济网· 2025-05-27 13:16
行业概况 - 六营村被誉为"中国泥塑第一村",全村200多户、上千人从事泥塑产业,年产值超4000万元,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 - 凤翔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时期,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其乡土气息和文化价值受到广泛关注 [1] - 行业采用"非遗+文旅"模式,建有传习所、体验园等设施,发展势头良好 [1] 商业模式 - 新明泥塑工坊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闭环合作模式,直接带动320多人就业,形成研发-培训-生产-销售完整链条 [3] - 通过免费培训农户实现规模化生产,产品经过市场验证后量化加工,统一销售 [3] - 工坊开创"文创聚集+横向联合+规模生产+全民消费+旅游研学"的产业发展模式,被评为省级非遗工坊 [3] 产品创新 - 破解传统泥塑易碎缺陷,研发20多个规格180多个新品种,实现"摔不烂"特性并支持流水线作业 [2] - 90后传承人开发萌宠系列、体验包等爆款产品,将泥塑图案与生活用品结合,2023年龙年生肖设计供不应求 [4] - 坚持"两变两不变"原则:造型材质可变,但保留传统纹饰(蝌蚪纹、蛙纹等8种)和五行色彩体系(白青黑赤黄) [6] 市场拓展 - 三次登上生肖邮票(2002、2003、2017年)后市场订单激增,带动全村产业发展 [2] - 与数十家高校(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美院等)合作,引入专业设计力量增加现代元素 [6] - 开发社火脸谱、剪纸等配套研学课程,年接待数万人次,覆盖中小学至高校群体 [5] 文化传承 - 通过文创大赛等形式吸纳年轻力量,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拓展生活场景应用 [7] - 保留传统纹样(如蝌蚪纹、云纹等)和五行色彩体系,坚守文化根脉 [1][6] - 作品蕴含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展现乐观积极的精神风貌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