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旅
搜索文档
传统文化赋能文旅消费 “非遗+”解锁假日经济“流量密码”
央视网· 2025-10-05 11:03
非遗文旅市场热度 -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非遗成为各地景区重点展示内容,文旅市场呈现热闹繁华景象 [1] - 非遗体验持续火爆,各地通过创新体验场景和业态提供高品质文旅供给 [11] 山西忻州古城客流与活动 - 截至10月3日,山西忻州古城客流量日均已突破11万人 [6] - 国家级非遗表演打铁花火热上演,使用1600℃铁水点亮夜空 [4] - 古城内特色小吃街人潮涌动,游客排队品尝当地特色美食 [4] 深圳海洋馆非遗创新 - 深圳海洋馆将非遗沙头角鱼灯舞搬进水下表演,呈现别样国潮风情 [7] - 表演包含长约15米的龙灯,由表演者利用潜水鳍带动做出各种动作 [9] - 潜水员在水下展开73平米巨幅五星红旗,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10] 江苏盐城文旅新体验 - 九龙口淮剧小镇创新推出"杂技《盐·运》+淮剧机器人"的组合表演 [14] - 景区配套非遗市集、特色餐饮等消费场景,以"观演+消费"沉浸式体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14] 江西吉安文旅活动 - 吉州窑举办以开窑为引的文旅活动,串联非遗体验、特色美食与陶瓷集市 [16] - 活动包含传统龙窑柴烧陶瓷展示、舞蹈快闪、传统游戏互动及特色小吃品鉴会 [18] - 通过"文化+体验+消费"模式激活假日经济,推动非遗传承与文旅消费双向赋能 [19]
五指山:非遗“潮”起来 旅游火起来
海南日报· 2025-10-03 09:19
核心观点 - 五指山市通过“非遗+文旅”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体验深度融合成功吸引大量游客并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1][2][3] 活动亮点与游客参与 - 水满乡毛纳村在10月2日迎来众多游客通过竹竿舞和黎族共同舞等互动活动使游客深度参与现场氛围热烈 [2] - 毛纳村举办“茶香非遗润生活”活动展示五指山红茶制作和黎锦制作等为游客提供海南非遗深度体验 [2] -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推出舌尖非遗、指尖非遗、动态非遗三大主题玩法在市区及各乡镇铺开多元非遗体验场景 [2] 多元化非遗活动布局 - 五指山市区小岛公园有“非遗歌舞庆华诞”演出呈现传统竹木乐器演奏及黎族苗族歌舞 [3] - 毛阳镇牙胡梯田活动还原传统农事面貌水满乡方诺寨活动让游客探秘黎族古村落红峡谷景区将歌舞与山水风光融合 [3] - 传统工艺工作站由非遗省级传承人刘香兰指导游客制作国庆主题黎锦绣品通什镇活动有30余名参与者体验苗绣蜡染 [3] 行业模式与影响 - 公司以非遗为纽带串联风光、民俗与旅游推动非遗从“静态”走向“动态” [3] - 该模式使游客在亲身参与中加深对海南文化的认同丰富了节日生活并促进了和美乡村建设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3]
青年返乡“捏”活老手艺
人民日报· 2025-08-14 05:50
核心观点 - 凤翔泥塑通过创新设计和产业整合实现传统非遗手艺的现代化转型 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并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 产业发展现状 - 六营村为凤翔泥塑主产地 生产历史可追溯至600多年前 全村近千人从事泥塑产业 [1] - 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组织模式 整合200多户分散手艺人进行统一培训 [1] - 泥塑产品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 销售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 创新转型措施 - 专业设计人才引入 90后传承人运用产品设计专业知识推动传统手艺与现代生活融合 [1] - 建立非遗传习所 通过师徒传承与青年同行交流实现技艺创新 [1] - 发展"非遗+文旅"模式 打造非遗民俗村拓宽产业边界 [1]
以歌会友 山歌传唱新时代
中国新闻网· 2025-08-07 09:11
赛事概况 - 2025全国客家山歌(江西·铜鼓)邀请赛于8月5日在南昌启动发布仪式,赛程将持续至9月,活动覆盖宜春铜鼓和南昌两地 [1] - 赛事主题为"唱支山歌给党听",融合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红色文化、绿色发展等时代元素 [1] - 赛程分为初赛、复赛、决赛、晚会展演四个阶段,通过竞技形式促进传统唱腔、方言歌词、即兴对唱等核心技艺的代际传承 [1] 参赛范围与文化展示 - 吸引江西、湖南、湖北、广东、福建等地区的全年龄段歌手(团队)参赛,涵盖老、中、青、少群体 [1] - 通过赛事展示各地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1] - 新增"红色客家山歌"实景演出环节,以沉浸式形式展现人文与红色文化结合 [1] 文旅融合创新 - 配套景区拉歌、嘉宾采风、自驾游等特色文旅活动,打造"非遗+文旅"体验场景 [1] - 活动设计注重沉浸式文化体验,结合江西铜鼓的景观、美食与文化资源 [1]
云端上的村庄:唱起“哦得得” 过上好日子
中国青年报· 2025-07-25 10:31
文旅产业发展 - 云南老姆登村通过"非遗+民宿"模式将怒族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打造独特文旅体验[2] - 该村2024年旅游收入达800多万元,从人均耕地仅0.76亩的贫困村转型为热门旅游目的地[5] - 村民郁伍林2001年开办村里第一家农家乐"怒苏哩150客栈",带动全村发展40多家民宿[3][5] - 民宿从最初简陋的通铺发展为能容纳100多人就餐、80余人住宿的规模,经历4次升级改造[4][5] - 超过一半村民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形成产业集群效应[5] 非遗文化传承 - "哦得得"作为怒族民歌代表,2006年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 - 通过设立文化展示厅和举办"非遗展演+篝火晚会"活动,让游客深度体验怒族文化[6] - 组建老中青少四代同台的非遗展演队,旺季表演者月增收4000元,单场表演收入达100元/小时[8] - 开设免费传承班教授儿童民歌和民族乐器"达比亚",培养文化传承人[8] - 怒族无文字记载,通过口传方式保存古歌、叙事歌、情歌等多元曲目类型[6][7] 商业模式创新 - 从最初免费接待背包客到形成商业化运营模式,实现从公益到产业的转变[4] - 根据游客需求迭代升级设施,从基本住宿发展到景观房型等增值服务[4] - 通过"非遗+旅游"创新模式,使文化展示获得经济回报,形成可持续机制[8] - 利用茶马古道节点和雪山景观的区位优势,打造"云端村庄"特色IP[4][5] - 表演活动安排在晚间,不影响白天农事劳作,实现时间资源优化配置[8]
非遗魅力解锁流量密码
经济日报· 2025-07-13 06:10
非遗与文旅融合 - 景德镇陶瓷艺术家芷安在宁波郑氏十七房景区举办"大漆艺术展"成为当地文旅景区的"流量密码" 端午假期景区游客同比增长66 7% [1] - 宁波镇海区拥有52项各级非遗项目和60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通过"双向赋能"路径将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 [1] - 镇海区打造10个特色非遗空间 包括非遗馆、手艺人部落、非遗工坊等 成为市民游客热门打卡地 [1] 非遗空间实践案例 - 永旺村手艺人部落推出非遗研学课程累计吸引市民游客超1万人次 显著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并促进文旅消费 [2] - 澥浦镇深耕省级非遗澥浦农民画 打造农民画文创中心 衍生文创产品如渔夫帽、雨伞、丝巾持续热销 [2] - 澥浦镇农民画文创中心联合邮政部门打造宁波首家农民画主题"邮政咖啡" 推出农民画明信片 [2] 非遗动态展示与国际化 - 镇海区每月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深入非遗空间展演、互动 推出10余场"非遗新声、手艺潮玩"特色活动 [2] - 永旺村手艺人部落吸引56名外国教师体验衍纸艺术、糕点制作等技艺 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3] 非遗主题旅游线路 - 镇海区整合非遗工坊、非遗馆、博物馆、旅游景区等节点 打造"郑氏十七房景区+宁波帮博物馆+招宝山风景区"非遗主题"一日游"精品线路 [3] - 非遗主题线路带动相关文创、农产品等销售超2 1亿元 [3] - 沉浸式非遗研学项目累计吸引学生、游客参与体验超3万人次 [3]
老手艺迎来新机遇
经济日报· 2025-07-02 06:28
非遗与文旅融合现状 - 非遗旅游项目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如北京荣宝斋木版水印工艺坊每天接待数十位中外游客,体验活动带动文创销售[1] - 非遗与文旅结合需具备"点线面"思维:突出特色亮点,通过产业链串联当地文旅资源,形成综合效益[1] - 天津通过非遗项目入驻景区、文化展演进景区等方式,实现人气和收益双丰收[2] 非遗旅游需求驱动因素 - 文化自信增强推动大众对文化消费期待提升,不再满足于观光美食,更渴望通过非遗获得独特文化价值和情感体验[1] - 游客专程为非遗体验"打卡",如天津的煎饼馃子、传统相声、"泥人张"泥塑等,寻找和分享非遗成为旅游重要目的[2] - 融入非遗元素的影视、游戏等作品对非遗旅游起到宣传作用[1] 非遗旅游创新发展 - 杨柳青年画社与天津美院合作运用AI等新技术为非遗注入创新活力[2] - 陕西皮影传承人通过社交平台打造"非遗+文旅"原创作品获百万点赞,线下将皮影融入酒店、文创等业态[2] - 新疆开展非遗研培项目,探索AI赋能非遗资源的文旅应用[3] 非遗旅游可持续发展 - 需避免乱贴非遗标签和过度商业化,引导游客在货真价实的沉浸式体验中理解传统文化[3] - 天津将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建设,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2] - 非遗源自生活,需在系统性保护基础上与文旅、科技等领域融合发展,实现活态传承[3]
把“泥娃娃”捏上世界舞台
人民日报· 2025-06-28 06:12
凤翔泥塑行业发展历程 - 凤翔泥塑起源于周秦文化发祥地陕西宝鸡凤翔区,传统造型与周秦青铜器兽面纹高度相似[2] - 泥塑产品广泛应用于民俗生活场景,包括家宅六神、麒麟送子、老虎等寓意吉祥的品类[2] - 早期泥塑生产以家庭作坊为主,单个售价仅5分钱,主要用于补贴家用[2] 行业转折点与国际拓展 - 1979年首次获得国际认可,法国游客批量购买泥塑产品[2] - 1985年胡新明作为民间艺术家赴美交流40多天,创收4000元人民币,远超家庭多年积蓄[3] - 1988年出口新加坡遭遇运输破损问题,导致数千件产品损毁[4] 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 传统生产方式存在四大痛点:易碎、低效、包装简陋、样式陈旧[4] - 通过材料改良(加入纸浆/棉花)、模具更新(石膏替代泥模)、包装升级(纸盒替代麦草)实现技术突破[4] - 生产效率获得显著提升,成功解决3个月交付20万件的产能瓶颈[4] 行业复兴与产业化发展 - 2002-2003年泥塑马/羊连续两年入选生肖邮票主图案[4] - 2017年登上央视元宵晚会舞台,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4] - 目前形成200多户、上千人从业规模,年产值超4000万元[4] 产品创新与传承模式 - 开发出围巾、眼罩、冰箱贴等时尚衍生品,拓展产品线[5] - 建立"非遗+文旅"模式,配套建设传习所、体验园等设施[4] - 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文化输出[4]
看龙舟品粽子 端午假期入境客流创新高 “非遗+文旅”带火中国游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04 09:00
出入境客流增长 - 端午假期入境外国人中适用免签政策入境23.1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59.4% [1] - 北京口岸出入境人员量17.8万人次,较去年端午同期增长14.8%,其中外国人入出境5.4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4.7% [4] - 湖北全省口岸出入境人员同比增长21.1% [8] 区域市场表现 - 西安端午假期查验出入境人员1.7万余人次 [6] - 辽宁边检总站验放入境外国旅客14万余人次,同比增长40%,其中日、韩籍旅客占比71% [11] - 山东口岸出入境的韩国籍旅客达1.1万人次,同比增长117.5% [13] - 深圳湾口岸比去年同期提前45天达到2000万人次,同比增长约30% [24] - 珠海边检总站验放出入境人员196.4万人次,同比增长6.7%,港珠澳大桥车流和客流分别同比增长55%和45% [28] 文旅活动带动效应 - 北京市文旅局推出1700余场活动吸引入境游客 [4] - 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等唐风沉浸体验吸引外国游客 [6] - 辽宁推出"相约山海 共赴辽宁"文旅主题项目,入境游订单大幅增长 [11] - 厦门迎来620余名国际邮轮旅客,参与"非遗+文旅"端午活动 [17] - 粤港澳大湾区举办"湾区龙舟争霸赛",带动皇岗边检站验放69万人次 [24] 免签政策成效 - 对日韩免签政策实施半年,辽宁日韩籍旅客占比达71% [11] - 山东烟台迎来260名首次免签入境的韩国游客 [13] - "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便利港澳客流北上 [28]
梅州丰顺:一个粤北县城的文旅产业密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3 13:43
文旅市场表现 - 丰顺县端午假期成为广东县域旅游"新贵",一季度接待游客39.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3亿元[1] - 埔寨火龙表演吸引游客从400多公里外前来,线上直播观看人数突破800万人次[7] - 清明假期温泉资源和自然人文景观吸引大量游客,上半年酒店住宿市场显著升温[11][12] 核心旅游资源 - 粤东第二高峰鸿图嶂(海拔1277.4米)以云海日出景观成为网红打卡地[1][2] - 八乡山镇拥有东江革命根据地史料陈列馆等红色资源,形成"红绿特"复合型旅游区[4][5] - 埔寨火龙非遗项目(300年历史)带动文创产品开发,抖音相关视频获240万点赞[7][8] - 地热资源全国领先,24处温泉分布8个镇,建成全国首座地热发电站[11] 产业融合策略 - 实施"景区+温泉+住宿+餐饮+非遗"多元业态融合,构建全域旅游格局[3][12] - 大宝山景区将茶山与科技结合,推出《千年火龙》实景剧(运用6D技术)[8] - 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合作开发火龙IP衍生品(冰箱贴/帆布袋等),延伸产业链[9] - "百车千人游丰顺"活动整合房车露营/温泉/美食资源,吸引大湾区客群[10][11] 政策与规划 - 依托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定位"客潮风情 康养丰顺"发展文旅产业[3] - 八乡山镇打造"一心一环四区"空间布局,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乡村游融合[5][6] - 计划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的转型[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