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遗+文旅
icon
搜索文档
以歌会友 山歌传唱新时代
中国新闻网· 2025-08-07 09:11
赛事概况 - 2025全国客家山歌(江西·铜鼓)邀请赛于8月5日在南昌启动发布仪式,赛程将持续至9月,活动覆盖宜春铜鼓和南昌两地 [1] - 赛事主题为"唱支山歌给党听",融合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红色文化、绿色发展等时代元素 [1] - 赛程分为初赛、复赛、决赛、晚会展演四个阶段,通过竞技形式促进传统唱腔、方言歌词、即兴对唱等核心技艺的代际传承 [1] 参赛范围与文化展示 - 吸引江西、湖南、湖北、广东、福建等地区的全年龄段歌手(团队)参赛,涵盖老、中、青、少群体 [1] - 通过赛事展示各地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1] - 新增"红色客家山歌"实景演出环节,以沉浸式形式展现人文与红色文化结合 [1] 文旅融合创新 - 配套景区拉歌、嘉宾采风、自驾游等特色文旅活动,打造"非遗+文旅"体验场景 [1] - 活动设计注重沉浸式文化体验,结合江西铜鼓的景观、美食与文化资源 [1]
云端上的村庄:唱起“哦得得” 过上好日子
中国青年报· 2025-07-25 10:31
文旅产业发展 - 云南老姆登村通过"非遗+民宿"模式将怒族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打造独特文旅体验[2] - 该村2024年旅游收入达800多万元,从人均耕地仅0.76亩的贫困村转型为热门旅游目的地[5] - 村民郁伍林2001年开办村里第一家农家乐"怒苏哩150客栈",带动全村发展40多家民宿[3][5] - 民宿从最初简陋的通铺发展为能容纳100多人就餐、80余人住宿的规模,经历4次升级改造[4][5] - 超过一半村民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形成产业集群效应[5] 非遗文化传承 - "哦得得"作为怒族民歌代表,2006年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 - 通过设立文化展示厅和举办"非遗展演+篝火晚会"活动,让游客深度体验怒族文化[6] - 组建老中青少四代同台的非遗展演队,旺季表演者月增收4000元,单场表演收入达100元/小时[8] - 开设免费传承班教授儿童民歌和民族乐器"达比亚",培养文化传承人[8] - 怒族无文字记载,通过口传方式保存古歌、叙事歌、情歌等多元曲目类型[6][7] 商业模式创新 - 从最初免费接待背包客到形成商业化运营模式,实现从公益到产业的转变[4] - 根据游客需求迭代升级设施,从基本住宿发展到景观房型等增值服务[4] - 通过"非遗+旅游"创新模式,使文化展示获得经济回报,形成可持续机制[8] - 利用茶马古道节点和雪山景观的区位优势,打造"云端村庄"特色IP[4][5] - 表演活动安排在晚间,不影响白天农事劳作,实现时间资源优化配置[8]
非遗魅力解锁流量密码
经济日报· 2025-07-13 06:10
非遗与文旅融合 - 景德镇陶瓷艺术家芷安在宁波郑氏十七房景区举办"大漆艺术展"成为当地文旅景区的"流量密码" 端午假期景区游客同比增长66 7% [1] - 宁波镇海区拥有52项各级非遗项目和60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通过"双向赋能"路径将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 [1] - 镇海区打造10个特色非遗空间 包括非遗馆、手艺人部落、非遗工坊等 成为市民游客热门打卡地 [1] 非遗空间实践案例 - 永旺村手艺人部落推出非遗研学课程累计吸引市民游客超1万人次 显著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并促进文旅消费 [2] - 澥浦镇深耕省级非遗澥浦农民画 打造农民画文创中心 衍生文创产品如渔夫帽、雨伞、丝巾持续热销 [2] - 澥浦镇农民画文创中心联合邮政部门打造宁波首家农民画主题"邮政咖啡" 推出农民画明信片 [2] 非遗动态展示与国际化 - 镇海区每月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深入非遗空间展演、互动 推出10余场"非遗新声、手艺潮玩"特色活动 [2] - 永旺村手艺人部落吸引56名外国教师体验衍纸艺术、糕点制作等技艺 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3] 非遗主题旅游线路 - 镇海区整合非遗工坊、非遗馆、博物馆、旅游景区等节点 打造"郑氏十七房景区+宁波帮博物馆+招宝山风景区"非遗主题"一日游"精品线路 [3] - 非遗主题线路带动相关文创、农产品等销售超2 1亿元 [3] - 沉浸式非遗研学项目累计吸引学生、游客参与体验超3万人次 [3]
老手艺迎来新机遇
经济日报· 2025-07-02 06:28
非遗与文旅融合现状 - 非遗旅游项目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如北京荣宝斋木版水印工艺坊每天接待数十位中外游客,体验活动带动文创销售[1] - 非遗与文旅结合需具备"点线面"思维:突出特色亮点,通过产业链串联当地文旅资源,形成综合效益[1] - 天津通过非遗项目入驻景区、文化展演进景区等方式,实现人气和收益双丰收[2] 非遗旅游需求驱动因素 - 文化自信增强推动大众对文化消费期待提升,不再满足于观光美食,更渴望通过非遗获得独特文化价值和情感体验[1] - 游客专程为非遗体验"打卡",如天津的煎饼馃子、传统相声、"泥人张"泥塑等,寻找和分享非遗成为旅游重要目的[2] - 融入非遗元素的影视、游戏等作品对非遗旅游起到宣传作用[1] 非遗旅游创新发展 - 杨柳青年画社与天津美院合作运用AI等新技术为非遗注入创新活力[2] - 陕西皮影传承人通过社交平台打造"非遗+文旅"原创作品获百万点赞,线下将皮影融入酒店、文创等业态[2] - 新疆开展非遗研培项目,探索AI赋能非遗资源的文旅应用[3] 非遗旅游可持续发展 - 需避免乱贴非遗标签和过度商业化,引导游客在货真价实的沉浸式体验中理解传统文化[3] - 天津将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建设,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2] - 非遗源自生活,需在系统性保护基础上与文旅、科技等领域融合发展,实现活态传承[3]
把“泥娃娃”捏上世界舞台
人民日报· 2025-06-28 06:12
凤翔泥塑行业发展历程 - 凤翔泥塑起源于周秦文化发祥地陕西宝鸡凤翔区,传统造型与周秦青铜器兽面纹高度相似[2] - 泥塑产品广泛应用于民俗生活场景,包括家宅六神、麒麟送子、老虎等寓意吉祥的品类[2] - 早期泥塑生产以家庭作坊为主,单个售价仅5分钱,主要用于补贴家用[2] 行业转折点与国际拓展 - 1979年首次获得国际认可,法国游客批量购买泥塑产品[2] - 1985年胡新明作为民间艺术家赴美交流40多天,创收4000元人民币,远超家庭多年积蓄[3] - 1988年出口新加坡遭遇运输破损问题,导致数千件产品损毁[4] 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 传统生产方式存在四大痛点:易碎、低效、包装简陋、样式陈旧[4] - 通过材料改良(加入纸浆/棉花)、模具更新(石膏替代泥模)、包装升级(纸盒替代麦草)实现技术突破[4] - 生产效率获得显著提升,成功解决3个月交付20万件的产能瓶颈[4] 行业复兴与产业化发展 - 2002-2003年泥塑马/羊连续两年入选生肖邮票主图案[4] - 2017年登上央视元宵晚会舞台,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4] - 目前形成200多户、上千人从业规模,年产值超4000万元[4] 产品创新与传承模式 - 开发出围巾、眼罩、冰箱贴等时尚衍生品,拓展产品线[5] - 建立"非遗+文旅"模式,配套建设传习所、体验园等设施[4] - 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文化输出[4]
看龙舟品粽子 端午假期入境客流创新高 “非遗+文旅”带火中国游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04 09:00
出入境客流增长 - 端午假期入境外国人中适用免签政策入境23.1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59.4% [1] - 北京口岸出入境人员量17.8万人次,较去年端午同期增长14.8%,其中外国人入出境5.4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4.7% [4] - 湖北全省口岸出入境人员同比增长21.1% [8] 区域市场表现 - 西安端午假期查验出入境人员1.7万余人次 [6] - 辽宁边检总站验放入境外国旅客14万余人次,同比增长40%,其中日、韩籍旅客占比71% [11] - 山东口岸出入境的韩国籍旅客达1.1万人次,同比增长117.5% [13] - 深圳湾口岸比去年同期提前45天达到2000万人次,同比增长约30% [24] - 珠海边检总站验放出入境人员196.4万人次,同比增长6.7%,港珠澳大桥车流和客流分别同比增长55%和45% [28] 文旅活动带动效应 - 北京市文旅局推出1700余场活动吸引入境游客 [4] - 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等唐风沉浸体验吸引外国游客 [6] - 辽宁推出"相约山海 共赴辽宁"文旅主题项目,入境游订单大幅增长 [11] - 厦门迎来620余名国际邮轮旅客,参与"非遗+文旅"端午活动 [17] - 粤港澳大湾区举办"湾区龙舟争霸赛",带动皇岗边检站验放69万人次 [24] 免签政策成效 - 对日韩免签政策实施半年,辽宁日韩籍旅客占比达71% [11] - 山东烟台迎来260名首次免签入境的韩国游客 [13] - "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便利港澳客流北上 [28]
梅州丰顺:一个粤北县城的文旅产业密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3 13:43
文旅市场表现 - 丰顺县端午假期成为广东县域旅游"新贵",一季度接待游客39.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3亿元[1] - 埔寨火龙表演吸引游客从400多公里外前来,线上直播观看人数突破800万人次[7] - 清明假期温泉资源和自然人文景观吸引大量游客,上半年酒店住宿市场显著升温[11][12] 核心旅游资源 - 粤东第二高峰鸿图嶂(海拔1277.4米)以云海日出景观成为网红打卡地[1][2] - 八乡山镇拥有东江革命根据地史料陈列馆等红色资源,形成"红绿特"复合型旅游区[4][5] - 埔寨火龙非遗项目(300年历史)带动文创产品开发,抖音相关视频获240万点赞[7][8] - 地热资源全国领先,24处温泉分布8个镇,建成全国首座地热发电站[11] 产业融合策略 - 实施"景区+温泉+住宿+餐饮+非遗"多元业态融合,构建全域旅游格局[3][12] - 大宝山景区将茶山与科技结合,推出《千年火龙》实景剧(运用6D技术)[8] - 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合作开发火龙IP衍生品(冰箱贴/帆布袋等),延伸产业链[9] - "百车千人游丰顺"活动整合房车露营/温泉/美食资源,吸引大湾区客群[10][11] 政策与规划 - 依托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定位"客潮风情 康养丰顺"发展文旅产业[3] - 八乡山镇打造"一心一环四区"空间布局,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乡村游融合[5][6] - 计划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的转型[12][13]
从乡土手艺到国际订单:凤翔泥塑的产业化破局与年轻化突围
中国经济网· 2025-05-27 13:16
行业概况 - 六营村被誉为"中国泥塑第一村",全村200多户、上千人从事泥塑产业,年产值超4000万元,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 - 凤翔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时期,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其乡土气息和文化价值受到广泛关注 [1] - 行业采用"非遗+文旅"模式,建有传习所、体验园等设施,发展势头良好 [1] 商业模式 - 新明泥塑工坊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闭环合作模式,直接带动320多人就业,形成研发-培训-生产-销售完整链条 [3] - 通过免费培训农户实现规模化生产,产品经过市场验证后量化加工,统一销售 [3] - 工坊开创"文创聚集+横向联合+规模生产+全民消费+旅游研学"的产业发展模式,被评为省级非遗工坊 [3] 产品创新 - 破解传统泥塑易碎缺陷,研发20多个规格180多个新品种,实现"摔不烂"特性并支持流水线作业 [2] - 90后传承人开发萌宠系列、体验包等爆款产品,将泥塑图案与生活用品结合,2023年龙年生肖设计供不应求 [4] - 坚持"两变两不变"原则:造型材质可变,但保留传统纹饰(蝌蚪纹、蛙纹等8种)和五行色彩体系(白青黑赤黄) [6] 市场拓展 - 三次登上生肖邮票(2002、2003、2017年)后市场订单激增,带动全村产业发展 [2] - 与数十家高校(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美院等)合作,引入专业设计力量增加现代元素 [6] - 开发社火脸谱、剪纸等配套研学课程,年接待数万人次,覆盖中小学至高校群体 [5] 文化传承 - 通过文创大赛等形式吸纳年轻力量,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拓展生活场景应用 [7] - 保留传统纹样(如蝌蚪纹、云纹等)和五行色彩体系,坚守文化根脉 [1][6] - 作品蕴含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展现乐观积极的精神风貌 [6]
非遗打开文旅融合新空间
经济日报· 2025-04-26 06:31
行业发展趋势 - "非遗+文旅"融合形态受到市场关注 传统文化魅力与市场潜力结合成为新增长点 [1] - 全国已建立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认定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超10万项 建设非遗工坊6700余家 [1] - 政策支持非遗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结合 发展非遗购物节、非遗美食节等活动 [1] 区域发展案例 - 山东省潍坊市依托"世界风筝之都"IP 建成十笏园非遗空间、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等体验基地 推动风筝、木版年画产业壮大 [1] - 云南省普洱市创新"非遗+节庆"模式 打造"傣族泼水节+茶山探秘"等特色场景 吸引大量游客 [1] 现存问题 - 区域发展不均衡 中西部非遗资源开发率较低 [2] - 产品同质化严重 难以形成持久吸引力 [2] - 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 非遗技艺面临失传风险 [2] 政策解决方案 - 建立跨省非遗文旅资源共享平台 制定资源开发负面清单和分级保护制度 [2] - 设立非遗文旅专项发展基金 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投入资金支持 [2] - 实施"非遗新生代培养计划" 推进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发展 探索"非遗经纪人"制度 [2] 产业升级方向 - 建设非遗数字资产交易中心 开发AI创作平台 支持非遗IP运营及衍生品开发 [2] - 推动产业集群化 建设非遗工坊、数字实验室、电商直播基地综合体 [2] - 深入挖掘区域非遗文旅基因 探索研学、康养、节庆与非遗融合的差异化模式 [2] 企业创新策略 - 推进产品多元化 通过现代艺术跨界联名拓展产品供给 [3] - 强化品牌化运营 打造具有文化内涵和市场影响力的非遗品牌 [3] - 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标准 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