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冰箱贴
icon
搜索文档
一年卖了200万件,国博“销冠”为何是冰箱贴
中国青年报· 2025-07-25 09:01
博物馆文创行业发展 - 中国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销量在不到4个月内从100万件增长至200万件,成为现象级文创产品 [1] - 冰箱贴已成为博物馆文创界的"销冠",在全国博物馆中被摆在最显眼位置并带动最多消费 [1] - 木质凤冠冰箱贴上市一周年即成为社交场合"硬通货"和年轻人国博参观后的"必买"商品 [1] 博物馆文创产品演变阶段 - 1.0阶段:文创被称为"纪念品",主要为文物仿制品或简单图案印刷品 [2] - 2.0阶段:出现注重实用场景的创新产品如故宫"朝珠耳机" [2] - 3.0阶段:文物成为IP以抽象方式与产品结合,如湖南博物院"狸猫"系列 [2] - 4.0阶段:冰箱贴成为现象级品类,虽使用方式单一但满足年轻人新需求 [2] 文创产品成功要素 - 外形美观、方便携带、价格适中为冰箱贴基础条件 [1] - 情绪价值成为关键因素,包括记录足迹和社交货币功能 [3] - 年轻人与博物馆"共创"文化内涵,开发出超出预期的使用价值 [3] 消费者行为变化 - 年轻人重新定义"实用"概念,物理功能与情绪价值并重 [4] - 冰箱贴通过记录不同人生旅程实现"常买常新"的消费模式 [4] - 博物馆参观成为生活方式,推动文创产品与现代潮流融合 [4] 行业发展趋势 - 博物馆文创从单纯纪念品发展为兼具文化传播与情感连接功能的产品线 [2][3] - 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年轻化设计获得新的生命力与市场空间 [4] - 120年历史的中国博物馆体系正在形成更具现代感的公众形象 [4]
“东海家族”IP 航班成功首航 东海航空开启“航空 IP+场景服务”新探索
中国民航网· 2025-07-23 19:03
东海航空IP战略发布 - 公司正式上线"东海家族"IP形象,开启"航空IP+场景服务"出行体验新探索,首架IP涂装飞机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起飞[1][3] - 六大IP形象集体亮相,包括银鸥"欧可"、红嘴鸥"欧拉"、簕杜鹃"乐乐"、无人机"嘟嘟"、机长"大东"和乘务员"小彩",各角色对应不同服务场景[3] - IP设计融合深圳城市特色与航空服务场景,由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团队打造,体现公司"家文化"理念[10] IP商业化与互动体验 - 同步推出16款微信动态表情包,开发明信片、冰箱贴、钥匙扣等系列文创产品,强化旅客互动体验[4] - IP形象将深度融入服务全流程,包括推出"欧可安全小课堂"动画、升级"乐乐的在地指南"旅游攻略、联动数字化服务流程等[9] 服务战略升级路径 - 公司从早期安全准点保障转向差异化精品航空体系建设,2024年启动体系建设,2025年将落地规范化服务流程手册[6] - 服务创新涵盖特殊旅客关爱、无陪宠物运输、"天熠听书"客舱服务等,并拓展海拉尔、漠河等特色航线网络[6] - IP战略是"九彩海鸥"服务精神的拟人化表达,旨在建立品牌与旅客的情感连接,推动服务品牌全面升级[8] 未来发展定位 - 以"九彩海鸥"服务内核为基础,通过IP形象使专业服务可感知化,传递深圳城市精神[9] - 战略目标是通过IP桥梁作用,让旅客在云端与地面都能体验公司服务温度,为民航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10]
“上市公司新质生产力调研行”第三站走进小商品城
上海证券报· 2025-07-17 18:18
公司调研情况 - 小商品城日均人流达20 01万 同比增长4 3% 日均外商达3448人 同比增长4 9% [1] - 公司战略转型方向为从传统商业物业管理服务商向国际贸易综合服务商转变 提出"以市场为主业 以数字为纽带 以平台为支撑"的发展战略 [1] - 实地调研显示义乌市场贸易全球化特征明显 商品涵盖玩偶 气球 冰箱贴 进口红酒 火腿 雪地靴等多样化品类 [1] 行业发展趋势 - 商贸零售行业数字化转型五大共性特征:全链路数据整合 人工智能驱动运营优化 渠道生态全域融合 与高价值用户深度绑定 跨界生态整合 [2] - 行业变革受效率革命与消费分层双重驱动 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加速 形成"高频即时消费+低频电商"联动模式 [2] - 消费趋势呈现折扣化与性价比主流化 健康产品 智能化产品等细分市场增长显著 [2] 投资者关注点 - 投资者重点关注小商品城差异化优势 境外支付手段及招商现状等议题 公司高管进行详细回应 [2] - 调研活动旨在帮助投资者深入理解优质公司的竞争优势与发展潜力 [2]
热浪来袭 高温“烤”验西班牙旅游业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04 13:28
高温对旅游业的影响 - 西班牙多地气温突破40摄氏度,马德里最高气温超过35摄氏度,安达卢西亚地区有城市气温逼近40摄氏度 [1] - 马德里、塞维利亚、科尔多瓦等旅游城市游客量在高温时段明显减少,许多游客调整行程以避开高温 [1] - 马德里旅游观光车客流量在下午四点至六点之间骤减 [5][6] 高温对零售业的影响 - 冰箱贴、钥匙扣等旅游纪念品销量下降,折扇成为最抢手的商品 [1] - 商家反映扇子销量激增,许多游客一次性购买多把 [3] 高温对餐饮业的影响 - 马德里市中心餐馆白天营业艰难,客流量显著减少 [3] - 高温持续时间长导致游客更倾向于选择室内休息或饮用冷饮,而非户外活动 [5] 高温对公共健康的影响 - 今年6月西班牙已有约380人因高温去世,7月多地陆续报告多起中暑死亡病例 [5] - 气象学家指出高温和极端天气事件可能成为未来新常态 [5]
“苏超”官方旗舰店入驻京东
快讯· 2025-07-04 10:34
公司动态 - 京东宣布全国第一家"苏超"官方旗舰店入驻京东 [1] - "苏超"主场球衣、文化T恤、冰箱贴、"豚宝"手办及毛绒玩偶官方周边全网线上首发 [1] 行业趋势 - 电商平台与体育IP合作推出官方周边产品 [1]
栖霞区尧化街道“红十月”老党员工作室扎根社区发挥余热
南京日报· 2025-07-04 07:52
社区公益文创项目发展 - "红十月"老党员工作室由17位平均年龄逾70岁的老党员组成 自2017年成立以来扎根社区 2022年7月升级为文创工坊 将书法剪纸等传统技艺转化为义卖商品 [1] - 文创产品包括车挂 冰箱贴 书签 扇面等传统手工艺品 通过社区义卖和公益集市等渠道销售 已参与几十场活动并筹集善款1.3万余元 [2] - 项目形成完整生产链 老党员分工负责创意设计 材料筹备 书法题字 塑封定型等环节 并带动居民骨干参与复杂作品制作 [2] 多方资源整合与协作 - 项目获得辖区驾校支持 定制500把题字团扇并提供材料 同时联动区老干部局 民政局 妇联等6个政府部门及商业机构共建 [3] - 社区建立"十月青年"和"青田小楼长"配套团队 形成老中青少四代协同机制 每周开展书法社交流 每两周举办国画班学习 [3] 社会效益与运营模式 - 善款已用于帮扶社区困难群体 包括为失能老人购买护理用品 实现6名困境儿童"微心愿" [2] - 老党员克服家庭负担坚持投入 如57岁成员照顾5岁孙子后仍参与制作 68岁成员在接送孙子间隙完成画作 [2] - 街道通过"党建+"模式推动项目发展 未来计划深化基层党建品牌建设 扩大社区自治共治成效 [4]
活态传承激发新活力(现场评论) ——写好人文经济学的大文章③
人民日报· 2025-07-03 08:18
北京中轴线文化经济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 - 天坛公园以祈年殿景观开发的文创雪糕成为爆款产品,吸引大量游客[1] - 限量版"万善正觉殿天宫藻井"冰箱贴每日仅售400个,需提前3天预约,带动设计生产销售全产业链[1] - 文创产品融合历史与现代元素,为中轴线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提供新思路,创造可观经济效益[1] 文商旅融合业态 - "全聚德中轴食礼"体验店推出京味茉莉白毫茶饮与茶点套餐,打造美食文化沉浸体验[2] - 沉浸式剧本杀店以"中轴线密室逃脱"为卖点,将历史事件与老建筑实景结合[2] - 隆福寺文化街区市集同步销售非遗手工艺品与数字藏品,形成线上线下联动[2] - 文旅项目带动周边住宿餐饮商业繁荣,构建文化驱动的综合消费生态[2] 城市生活场景创新 - 胡同文创店推出主题盲盒手办,老茶馆与咖啡馆共存的混搭文化场景[3] - 东城区精选30余处露台景观,如王府井酒店露台可观赏故宫落日,明城墙咖啡店可聆听北京站钟声[3] - 文化供给与商业服务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实现文化浸润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3] 文化遗产价值转化 - 中轴线通过文创开发、业态融合、场景再造,实现文化遗产的经济潜能释放[1][2][3] - 创新模式既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又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3]
当代艺术“织”进传统村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
人民日报· 2025-06-30 06:27
乡村艺术改造 - 松庄村通过建设织美术馆等艺术设施,将传统村落与当代艺术相结合,打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6][7] - 美术馆展出来自国内外艺术家与村民共创的作品,涵盖竹编、棕编、畲族彩带编织等非遗技艺 [6] - 艺术改造初期面临村民疑虑,通过共富协商机制详细介绍设计理念和可逆设计承诺,最终获得支持 [8][9] 艺术赋能乡村经济 - 艺术乡建带动村集体收入增长,2024年文旅收入突破500万元,游客量年增长20%以上 [10] - 村民参与艺术创作的作品被转化为明信片、冰箱贴等文创产品,村民可获得设计分红 [10] - 艺术改造吸引外来创业者,闲置老屋被改造成美学空间,废弃物件被赋予新生命 [10] 村民参与与精神提升 - 村民从最初对艺术创作的抗拒到主动参与,精神世界得到充实 [9][10] - 77岁村民叶金娟从拒绝画画到主动要求参与艺术活动 [10] - 村民李文生的书法作品被用于特产包装,每售出一盒可获得设计费 [10] 艺术与乡村融合成果 - 村内设置山民剧场举办各类演出,艺术装置融入村容村貌,艺术氛围浓厚 [9] - 艺术乡建使松庄村从旅游村升级为艺术村,老房子价值提升 [11] - 外来艺术家从村民日常生活和农事活动中获取创作灵感 [9]
把“泥娃娃”捏上世界舞台
人民日报· 2025-06-28 06:12
凤翔泥塑行业发展历程 - 凤翔泥塑起源于周秦文化发祥地陕西宝鸡凤翔区,传统造型与周秦青铜器兽面纹高度相似[2] - 泥塑产品广泛应用于民俗生活场景,包括家宅六神、麒麟送子、老虎等寓意吉祥的品类[2] - 早期泥塑生产以家庭作坊为主,单个售价仅5分钱,主要用于补贴家用[2] 行业转折点与国际拓展 - 1979年首次获得国际认可,法国游客批量购买泥塑产品[2] - 1985年胡新明作为民间艺术家赴美交流40多天,创收4000元人民币,远超家庭多年积蓄[3] - 1988年出口新加坡遭遇运输破损问题,导致数千件产品损毁[4] 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 传统生产方式存在四大痛点:易碎、低效、包装简陋、样式陈旧[4] - 通过材料改良(加入纸浆/棉花)、模具更新(石膏替代泥模)、包装升级(纸盒替代麦草)实现技术突破[4] - 生产效率获得显著提升,成功解决3个月交付20万件的产能瓶颈[4] 行业复兴与产业化发展 - 2002-2003年泥塑马/羊连续两年入选生肖邮票主图案[4] - 2017年登上央视元宵晚会舞台,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4] - 目前形成200多户、上千人从业规模,年产值超4000万元[4] 产品创新与传承模式 - 开发出围巾、眼罩、冰箱贴等时尚衍生品,拓展产品线[5] - 建立"非遗+文旅"模式,配套建设传习所、体验园等设施[4] - 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文化输出[4]
亚投行刮起“中国风”:非遗技艺惊艳亮相,外国嘉宾直呼“真棒”
贝壳财经· 2025-06-26 21:43
亚投行年会非遗展览概况 - 亚投行第十届理事会年会期间,12家代表性企业以"非遗技艺+老字号品牌+文创IP"形式打造沉浸式文化展览,吸引超千人次中外嘉宾参与[2][3] - 参展企业覆盖传统工艺、文房四宝、服饰、健康四大类,包括同仁堂、瑞蚨祥、荣宝斋等老字号及"北京礼物"运营商[4] - 展会实现非遗产品生活化转型,冰箱贴、胸针、茶具等文创产品三日售罄,部分企业月库存量被清空[3][4] 参展企业创新实践 - 一得阁突破传统墨业边界,推出"墨分五色"香薰蜡烛、洗手液及"肚里有墨水"饮用水等跨界文创[6] - 珐琅厂以景泰蓝技艺开发饰品与冰箱贴,瑞蚨祥推出盘扣胸针、蚕丝发簪等"国潮美学"产品[6] - 菜百首饰与颐和园等文化地标合作,用黄金珠宝演绎皇家纹样及动物IP形象[7] - 荣宝斋00后传承人现场演示木版水印技艺,吴裕泰展示宋代点茶,同仁堂进行手工搓丸等沉浸式体验[10][11] 文化出海与传承创新 - 企业强调文化出海需以需求为导向,通过赋予产品文化符号激发外宾兴趣,如欧洲嘉宾购买文房四宝让孩子体验东方文化[9][10] - 老字号加速年轻化转型:一得阁开发香水文创,瑞蚨祥采纳年轻人建议设计"直上云霄"小象造型产品[11] - 传承人提出"三心一敬"理念(耐心、静心、恒心、敬畏),认为非遗传承需兼顾技艺与匠人精神[11][12] 非遗产业转型趋势 - 展览显示非遗可通过现代设计焕发新生,如明十三陵凤冠冰箱贴、中轴线主题文创成为城市文化名片[5] - Z世代推动老字号创新,年轻消费者从文化接收者转变为传统再造者,与企业形成互动共创模式[10][11] - 行业共识认为传统与创新需相互赋能,例如将宋代点茶与现代茶饮结合,实现"在传统主干道上再创新"[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