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市场供需失衡

搜索文档
一线调查 | 新车当二手车卖!揭秘“0公里二手车”背后灰色产业链:主机厂清库、4S店冲量、出口车商跨境套利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0 20:28
行业现象 - 中国汽车市场存在"0公里二手车"现象,指已上牌但里程极低(国产车<80公里/进口车<120公里)的准新车以二手车形式流通,涉及几乎所有主流品牌[3][9] - 典型表现为:新车指导价39.69万元的合资SUV挂牌价24.8万元(降幅37.5%),奥迪车型降价近11万元(降幅27.5%)[1][3] - 行业规模估计占二手车交易总量5%-8%,2024年全国二手车交易量达1961.42万辆但未单独统计此类车辆[7][14] 车源渠道 - 主机厂大客户渠道:车企为处理库存以折扣价批量出售给企业客户,部分未登记直接流入二手市场,价格比正规渠道低15%-25%[7][12] - 4S店冲量行为:经销商为完成销售目标自行上牌制造"已售"假象,中型SUV案例显示比新车便宜5万元[7][8] - 直营品牌退定车:新势力车企的取消订单车辆被二手车商接手,部分试驾车1-3周后流入二手渠道[8] 流通路径 - 国内C端销售:热销车型以低于新车7%价格快速流转(周期15天 vs 行业平均28天)[11] - 企业客户消化:租赁公司/网约车队通过"拼缝"模式获取冷门配置车[12] - 跨境出口贸易:2023年二手车出口27.5万辆(+294%),2024年超40万辆,部分"0公里车"利用中亚政策差价出口[14][16] 产业链影响 - 主机厂层面:新能源车企因电池衰减更急于处理库存,传统车企面临3000万燃油车+2000万新能源车产能过剩[13] - 经销商层面:通过"包牌包税"操作可减少8折退车损失同时争取年终返利[11] - 出口商利润:二手车出口毛利率达15%+(vs传统出口9%),中亚市场终端按新车溢价销售[17] 市场机制 - 价格战催化:现象集中出现在车型改款/季度末等时段,成为变相降价手段[9][18] - 供需失衡本质:行业专家指出根源在于新车市场"旧产能难去+新产能过剩"的结构性矛盾[12][21] - 政策套利空间:利用二手车出口13%增值税退税及中亚"个人购车优惠"政策形成跨境价差[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