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0公里二手车
icon
搜索文档
“ 0 公里二手车 ” 再上热搜,有车企被曝过半销量都虚报?
36氪· 2025-07-22 07:44
行业现象概述 - "0公里二手车"指已完成过户但里程不足50公里、价格大幅低于新车的车辆,2024年全国二手车市场中此类"准新车"占比达12.7%,其中新能源车占比超60% [3] - 该现象涉及车企、经销商、二手车商等多方主体,主要通过国内上牌后转出口规避关税、车企自注册新车刷销量、经销商为完成目标提前上牌等方式形成 [5][7] - 套利手段包括利用新能源补贴、以旧换新补贴(单台套取1.5-2万元)、出口退税等政策漏洞 [7][8] 典型案例分析 - 极氪被曝通过直营门店将已投保过户库存车以"限时优惠"话术作为新车销售,但公司回应称实为可正常销售的展车,仍享有首任车主权益 [11][14] - 哪吒汽车在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期间通过提前上保险虚报销量超6万辆,占同期官方公布销量11.7万辆的51%,且该行为最早可追溯至2022年底为套取新能源补贴 [18][20] 行业影响 - 消费者面临三电质保失效风险,法律上购买车辆已属二手车导致后续转售贬值 [22] - 正规二手车商受价格体系扰乱冲击,新能源二手车整体保值率承压 [23] - 行业层面新车与二手车价格体系混乱,可能引发价格战或经销商倒闭潮 [24][25] 解决方案探讨 - 建议效仿手机行业建立官方二手车平台,提供检测、电池升级等服务以保障权益并提升复购率 [25] - 固态电池技术突破被视为提升车辆保值率的关键路径 [28] - 需加强全流程监管堵截套利空间,但需平衡政策力度避免引发次生风险 [24][25]
靠零公里二手车爆单:挨骂是真的,真香也是真的
36氪· 2025-07-21 18:21
行业现象:0公里二手车 - 0公里二手车指已完成注册登记但几乎未被使用、行驶里程极低的车辆,通常里程接近0公里且进入流转渠道 [7] - 主要来源包括车企清库存的老款产品、经销商为冲刺业绩推出的"业绩冲刺车"、运输损伤车辆及展示试驾车辆等 [7] - 2024年全国二手车市场中"登记日期≤3个月、里程数≤50公里"的车辆占比达12.7%,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超60% [7] - 专家预测今年零公里二手车可能达到百万台体量 [7] 企业案例:极氪与哪吒 - 极氪回应涉及车辆均为可正常销售的展车,虽投保交强险但未进行新车注册登记,与二手车交易存在本质区别 [1] - 哪吒汽车被曝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通过"提前保险注册"虚增销量超6万辆,占该时段官方公布总销量(11.7万辆)的51% [2][10] - 哪吒汽车在车辆未售出前即上保险并记作销量,共有64719辆通过此方式提前记为销量 [12] - 经销商透露哪吒从2022年底开始采用此做法以获取新能源购置补贴,部分车辆仍滞留在仓库 [14] 市场影响 - 导致销售数据严重失实,影响消费者购车判断,如哪吒汽车实际交付量不足公布销量的一半 [10][12] - 破坏市场真实供需关系,企业基于错误销量数据制定生产计划可能导致更多0公里二手车产生 [15] - 新能源车首任车主权益(如终身质保、免费充电)在车辆过户后将失效,且可能无法享受完整三电系统质保 [17] - 存在利用"以旧换新"政策套取1.5万-2万元国家补贴的操作空间 [18] 行业操作模式 - 主机厂大客户经理在车型迭代前告知经销商,后者以低价批量认购高库龄车及老款车型作为"资源车" [7] - 经销商在季末或新老车型交替节点推出"包牌包税车",实质为已上牌的准新车 [4][5] - 哪吒汽车向经销商提供已投保车辆记录本,在找到买家后办理保单过户,隐瞒上险目的 [12]
极氪否认销售“0公里二手车”:“一口价展车”不是二手车
南方都市报· 2025-07-21 10:24
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卷与"0公里二手车"现象 - 行业出现非理性竞争手段如"价格战"和"0公里二手车",后者指行驶里程0-1000公里、名义为二手但实际等同新车的车辆 [2] - "0公里二手车"被车企用于美化销售数据,但扰乱新车及二手市场秩序,且车主丧失首任车主权益(如三电终身质保)[2] - 行业普遍存在该现象,多个平台有3000-4000家公司销售此类车,售价低于指导价数万元,覆盖主流品牌 [2][9] 极氪事件与展车销售争议 - 极氪被指销售"0公里二手车",但公司澄清相关车辆为展车,强调展车未注册登记或上牌,法律属性仍属新车 [3][4] - 展车销售为行业常规操作,极氪展车库龄3-5个月,折扣销售时明确标注车辆性质并保留首任车主权益 [4][6] - 极氪否认存在"0公里二手车"行为,表态反对破坏行业秩序,并成立专项小组彻查终端销售问题 [4][6] 展车与"0公里二手车"的法律界定 - 法律上二手车需完成注册登记,展车未注册则仍属新车,核心差异在于登记状态而非是否投保 [7] - 2024年新能源展车销量占比达10%-15%,展车销售合规,但"0公里二手车"属灰色操作 [7][10] 行业规范与政策动态 -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公开批评"0公里二手车"乱象,称其破坏市场规则 [9]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倡议公平竞争,反对低于成本倾销和虚假宣传 [10] - 商务部研究加强二手车出口管理,工信部拟推"新车登记后6个月内禁转二手"政策 [10][11] - 官方媒体呼吁行业强化自律,车企应转向质量、技术、服务竞争,消费者需理性选择 [11]
7.21犀牛财经早报:50余家信托公司上半年业绩分化 八大类资金盘套路曝光
犀牛财经· 2025-07-21 10:04
资金搬家与债基赎回 - 7月以来A股持续上涨,沪指站稳3500点,债券基金频现大额赎回,7月18日四只基金齐发提高份额净值精度公告,7月以来已有超过25只债券基金公告提高份额净值精度 [1] - 股市赚钱效应凸显,投资者为获取更高收益将资金从债券基金撤出转向权益类投资,同时机构资金进入下半年后重新布局,选择适合自身风险偏好和投资风格的产品 [1] 上市公司业绩预告 - 截至7月18日,A股1540家上市公司披露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674家预喜,预喜比例43.77%,其中略增57家,扭亏193家,续盈6家,预增418家 [1] - 已披露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业绩整体较为分化,不少公司在披露业绩预告后受到机构扎堆调研,机构关注点集中在改善盈利情况、未来业绩增长点、产品涨价等方面 [1] 信托公司业绩分化 - 截至7月18日,52家信托公司披露2025年上半年未经审计财务数据,英大信托以17.90亿元利润总额位列第一,中信信托、江苏信托、华鑫信托分别以16.82亿元、15.16亿元、12.08亿元分列二至四位 [2] - 百瑞信托、兴业信托、五矿信托和华澳信托4家公司出现亏损 [2] AI智能体应用发展 - AI智能体应用正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落地阶段,国内外科技企业纷纷加码布局,应用场景包括会议预订、咖啡购买、工业生产调度等 [2] - 智能体需突破技术和数据瓶颈、打通垂直领域壁垒、激活场景创新潜能,构建开放合作的产业生态,实现技术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 [2] 虚拟币非法集资风险 - 7月以来广东、云南、湖南、辽宁、黑龙江、浙江、福建等多地金融监管部门密集警示以"虚拟币"为名的非法集资风险和新型网络诈骗风险 [4] - 新型网络诈骗呈现夸大宣传、虚假承诺、收益率畸高、"拉人头"机制等共性特征,法学界称之为"传销式集资诈骗" [4] 具身智能领域投资 - 京东近期接连投资具身智能公司,包括领投千寻智能近6亿元PreA+轮融资,以及领投众擎机器人A1轮融资 [5] - 美团5月和7月分别投资自变量、星海图两家具身智能公司 [5] 外卖平台竞争监管 - 7月19日洛阳市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山东省烹饪协会发布倡议书,呼吁外卖平台停止非理性补贴,过去一周已有超10个省市餐饮行业协会发布类似倡议 [6][7] - 7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要求规范促销行为,理性参与竞争 [7] 企业动态 - 靓家居因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宣布停业,官网已关闭,创始人疑似坠亡 [5][6] - 路易威登香港发生客户资料外泄事件,近42万名香港客户受影响,外泄资料包括姓名、护照号码、出生日期、地址等 [6] - 极氪回应"0公里二手车"争议,称展车折扣销售属于正常商业行为,不存在"0公里二手车" [8] - 天瑞水泥公告控股股东天瑞集团100%股份被法院冻结,冻结期3年 [9] - 广州轻工集团就良品铺子股权转让纠纷起诉宁波汉意,称其恶意违约 [9] - 东岳硅材公告合成三期B床发生火灾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具体损失金额尚在评估中 [10] - 金智科技因筹划控制权变更事项,股票于7月21日起临时停牌 [11] 美股市场 - 上周五美股涨跌不一,标普500跌0.01%报6296.79点,道指跌0.32%报44342.19点,纳指涨0.05%报20895.66点 [12][13] - 科技股表现优异支撑纳指微涨,奈飞财报后跌超5% [13] - 美联储理事沃勒支持7月降息,2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跌约4基点 [14] - 特朗普签署稳定币法案,以太坊日内一度站上3600美元,比特币高位回落 [14] - 黄金涨0.22%,原油倒V反转一度涨约2%后抹去涨幅 [15]
一场关于「0公里二手车」的生意游戏
36氪· 2025-07-01 21:54
行业现象 - "0公里二手车"定义为行驶里程0-1000公里、手续齐全但名义上已成为二手车的车辆,在业内也被称为"准新车"[10] - 该现象首次在汽车市场引发大规模关注,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指出线上平台有数千家公司在销售此类车辆[5] - 2023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35亿辆,二手车交易量连续4年超过新车上牌量,成为汽车消费重要增量[14] 市场供需 - 新能源车补贴政策下新车价格仍较高(十几万元起步),0公里车成为兼顾成本与体面的折中选择[17][18] - 主要消费群体包括刚毕业年轻人、务工返乡中年群体及网约车司机,部分消费者看重其外观无使用痕迹且不影响上牌[20][21] - 2024年部分城市网约车政策调整为仅允许车龄一年内车辆注册,推动0公里车成为司机抢手货[23] - 海外需求显著,中亚、中东及非洲国家淘车客会批量收购里程少于500公里的新能源车[25] 产业链运作 - 经销商为完成车企销量指标,以公司或个人名义购车计入销量后再折价转给二手车商[35] - 车企将滞销车型以7折左右价格批量出清,但库存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电池衰减或软件滞后[36] - 部分厂商通过员工名义购车后返租给4S店作为试驾车,使用一两周后流入市场[40] - 退订车(因贷款失败或等待周期放弃订单)也成为0公里车来源,手续齐全且里程数少[39] 市场影响 - 0公里车价格较新车低30-40%(原价10万新车在二手平台6-8万成交),冲击正规渠道销售[48] - 部分城市利用新能源车补贴政策漏洞,通过0公里车操作可获取最高2万元补贴[46] - 行业陷入价格战,从主机厂延伸到终端市场,有主播以每台仅赚一两千元的价格销售[49] - 乘联会指出该现象是产销目标过高导致压力传导的结果,被批评为"数据崇拜"[50] 行业变化 - 传统能源车时代0公里车是高利润小众商品(如200万手动挡保时捷让车商赚3万),新能源时代变为规模化流通[12][13] - 消费者偏好从"买新不买旧"转变为"有车就行",推动官方认证二手车兴起[15] - 车商库存结构变化:2020年代初期新能源车占比10%,平均10天可出手一辆[16] - 2024年年轻消费者转向更理性消费,叠加车企降价导致0公里车难出手,部分车商亏损严重[22][52]
国产新车当二手车贱卖,老外抢疯了
盐财经· 2025-07-01 17:56
核心观点 - 2025年汽车行业出现"0公里二手车"现象,即新车刚出厂即被注册为二手车,售价普遍比新车低20%-30%,部分车型价格腰斩 [6][12] - 该现象源于车企为完成销售任务向经销商压库,经销商通过批量注册制造虚假销量以获取返点 [41][43] - 大量"0公里二手车"通过平行出口渠道流向俄罗斯等海外市场,形成完整产业链 [8][15][29] - 行业价格战持续升温是导致该现象的根本原因,引发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担忧 [44][48] 市场表现 - 原价39万宝马3系2024款售价22万,原价26万岚图FREE 2024款售价18万,原价29万蔚来ET5T 2024款售价18万 [2][3][4] - 2025年1-4月中国汽车出口超193万辆,其中数千辆"0公里二手车"以7折价格运往俄罗斯 [17] - 新能源汽车在二手车市场渗透率仅7.9%,远低于新车市场超50%的渗透率 [33] 产业链分析 - 从中亚到俄罗斯形成完整产业链,包括货代公司、维修厂、贸易商及车机改装从业人员 [8][9] - 广东省汽车流通协会将此类交易称为"方向调转的平行进口"贸易 [22] - 2021年起中国汽车出口量大幅增长,新能源技术进步推动海外市场认可度提升 [25][26] 行业影响 -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公开批评该现象,称有数千家公司参与销售 [11][12] - 商务部召开座谈会规范整治,显示监管态度趋严 [14][43] - 可能导致主机厂依据虚高销量制定产能计划,进一步加剧行业产能过剩 [44] 消费者影响 - 二手车买家将失去首任车主权益,包括电池等核心部件质保服务 [36] - 车辆可能存在库存车常见问题如生锈、润滑油沉淀等安全隐患 [37] - 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可追溯交易真实性,但需平衡隐私保护与监管需求 [39]
一场关于“0公里二手车”的生意游戏
虎嗅APP· 2025-06-28 22:23
核心观点 - "0公里二手车"现象扰乱汽车销售市场秩序,可能导致车企销售数据失真[4] - 该现象是汽车产业"隐性规则"的消化方式之一,涉及经销商冲量、车企清库存等多方利益[21] - 行业价格战从主机厂蔓延至终端市场,形成恶性循环[36] 市场现状 - "0公里二手车"定义为行驶里程0~1000公里、手续齐全的名义二手车[7] - 2023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35亿辆,二手车交易量连续4年超过新车上牌量[11] - 典型交易案例:落地价20万元的新车以13万元进货,15万元售出,单车利润超1万元[3] 消费群体 - 主要买家包括刚毕业年轻人、务工返乡群体和网约车司机[16] - 网约车司机因政策限制(仅允许车龄一年内车辆注册)成为核心客群[18] - 海外买家(中亚、中东、非洲)占比提升,通常批量采购500公里内新能源车[19][34] 产业链角色 - 经销商为冲销量返点,以公司/个人名义购车后转手给二手车商[25][27] - 车企通过员工名义购车再返租给4S店作试驾车,短期使用后流入市场[30] - 部分滞销车型以7折价格批量出清,存在电池衰减风险[28] 行业影响 - 新能源车首任车主权益(如终身三电质保)在过户后自动终止[23] - 价格体系受冲击:10万元新车在二手平台仅售6-8万元[36] - 补贴政策被滥用,单车最高可获2万元补贴(国补+地方补贴)[35] 数据异常 - 雷丁汽车2018年实际销量15万辆,但公开数据为28.7万辆[28] - 部分厂商通过经销商进货虚增销量,形成行业默契[27] - 退订车和库存车通过二手市场消化,占比持续上升[29]
一线调查 | 新车当二手车卖!揭秘“0公里二手车”背后灰色产业链:主机厂清库、4S店冲量、出口车商跨境套利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0 20:28
行业现象 - 中国汽车市场存在"0公里二手车"现象,指已上牌但里程极低(国产车<80公里/进口车<120公里)的准新车以二手车形式流通,涉及几乎所有主流品牌[3][9] - 典型表现为:新车指导价39.69万元的合资SUV挂牌价24.8万元(降幅37.5%),奥迪车型降价近11万元(降幅27.5%)[1][3] - 行业规模估计占二手车交易总量5%-8%,2024年全国二手车交易量达1961.42万辆但未单独统计此类车辆[7][14] 车源渠道 - 主机厂大客户渠道:车企为处理库存以折扣价批量出售给企业客户,部分未登记直接流入二手市场,价格比正规渠道低15%-25%[7][12] - 4S店冲量行为:经销商为完成销售目标自行上牌制造"已售"假象,中型SUV案例显示比新车便宜5万元[7][8] - 直营品牌退定车:新势力车企的取消订单车辆被二手车商接手,部分试驾车1-3周后流入二手渠道[8] 流通路径 - 国内C端销售:热销车型以低于新车7%价格快速流转(周期15天 vs 行业平均28天)[11] - 企业客户消化:租赁公司/网约车队通过"拼缝"模式获取冷门配置车[12] - 跨境出口贸易:2023年二手车出口27.5万辆(+294%),2024年超40万辆,部分"0公里车"利用中亚政策差价出口[14][16] 产业链影响 - 主机厂层面:新能源车企因电池衰减更急于处理库存,传统车企面临3000万燃油车+2000万新能源车产能过剩[13] - 经销商层面:通过"包牌包税"操作可减少8折退车损失同时争取年终返利[11] - 出口商利润:二手车出口毛利率达15%+(vs传统出口9%),中亚市场终端按新车溢价销售[17] 市场机制 - 价格战催化:现象集中出现在车型改款/季度末等时段,成为变相降价手段[9][18] - 供需失衡本质:行业专家指出根源在于新车市场"旧产能难去+新产能过剩"的结构性矛盾[12][21] - 政策套利空间:利用二手车出口13%增值税退税及中亚"个人购车优惠"政策形成跨境价差[14][16]
“0公里二手车”:价格诱惑背后的购车陷阱
齐鲁晚报· 2025-05-29 10:56
行业现象 - "0公里二手车"指上完牌照即注册但实际未售出又回流至二手车商手中的车辆 目前市场上有三四千家车商在销售此类车辆 行业乱象明显 [1] 形成原因 - 车企产能过度扩张导致库存积压 为盘活资金通过特殊渠道将新车转为"0公里二手车"流入二手市场 [3] - 部分地区新车补贴政策促使经销商通过"假过户"手段套取补贴并完成销售任务 [3] - 二手车贷款审核宽松及出口贸易发展加速了此类车辆的流通 [3][4] 消费者风险 - 质保期从首次上牌计算导致实际享有质保时长缩水 某合资品牌案例显示质保可能从3年缩短至1-2年 [5] - 长期停放造成电池亏电/硫化 轮胎变形老化等安全隐患 残值率比正常二手车低10%-15% [9] - 车辆来源不透明 存在试驾车/展车/精修事故车冒充现象 部分车商通过篡改里程/伪造手续进行欺诈 [9] 选购建议 - 需进行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检测 要求提供完整维保记录或第三方评估报告 [10] - 合同需明确车辆来源/上牌时间/实际里程等关键信息 书面约定无重大事故承诺 [12] - 确认质保政策及额外保修范围 保存购车凭证为维权预留通道 [12]
汽车视点 | “0公里二手车”乱象揭秘:数千平台卖家缘何“新车二手卖”?
新华财经· 2025-05-28 10:18
0公里二手车行业现状 -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揭露行业存在"0公里二手车"乱象 指车辆上完牌照即转手至二手车商 形成灰色产业链 [1] - 二手车平台上有3000至4000家卖家在售此类"准新车" 涉及比亚迪 埃安 奥迪等多个品牌 [1] - 部分车型上牌时间标注为2025年4月 售价普遍低于指导价数万元 [1][4] 典型交易案例 - 宝马iX3 2023款创领型标价22.6万 较新车指导价44.5万低21.9万 [2] - 奥迪A6L 2025款45 TFSI臻选动感型标价34.3万 较新车指导价45.49万低11.19万 [4] - 大众新宝来落地价7.88万 较指导价便宜近5万 比亚迪海豹05落地价5.58万 比新车便宜约2万 [5][6] 产业链运作模式 - 实质是经销商清库存的变通手段 车商低价收购新车后加价转售 形成三方获利模式 [6] - 现象已存在多年 覆盖大部分汽车品牌 下半年生产车型流通量更大 因年底经销商冲刺销量 [6] - 河南某车商门店停放数百辆"0公里二手车" 包含传统车企 新势力和豪华品牌 [5] 行业影响与问题 - 存在套用车辆置换补贴风险 部分车商通过报废车置换获取1.5至2万元国家补贴 [7] - 消费者丧失首任车主专属权益如终身质保 车辆残值率显著低于常规二手车 [7] - 折射汽车行业深层次矛盾 暴露恶性竞争和市场秩序重建紧迫性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