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治理

搜索文档
论证70余年,黄河上的“超级工程”要来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1 22:55
项目背景与历史争议 - 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论证,历经70余年,近期迎来用地预审与选址公示进展 [2] - 黑山峡河段是黄河上游最后一处适合建设高坝大库的河段,对全流域水沙调节、防洪、水资源配置具有战略作用 [2] - 工程长期争议焦点在于开发方案:一级开发(宁夏推荐)注重农业灌溉和防洪,二级/四级开发(甘肃推荐)侧重发电但库容小,四级开发可减少淹没耕地95.6%、移民93.8% [5][6][7] - 最新公示显示拟采用宁夏大柳树一级高坝方案,拟用地总面积119公顷(农用地99公顷),大部分位于甘肃 [8] 工程规模与投资 - 项目总投资额从2021年358亿元升至2024年915亿元,三年内增长156% [9] - 淹没区涉及耕地9.5万-9.6万亩,影响人口5.8万-7.3万人,需全国范围移民安置方案研究 [16][18] 战略价值与功能 - 解决黄河"地上悬河"问题,宁蒙河段防洪标准从20-50年一遇提升至100年一遇 [10][12] - 南水北调西线关键调蓄节点,可向甘肃河西走廊及黄河下游补水,解决陕甘宁蒙4省区500多万人饮水安全 [13][14] - 新增可垦荒地2000万亩,改善甘宁蒙灌区自流供水,缓解农业缺水(如甘肃景泰县2035年1.8亿立方米缺口) [14] - 电站总装机260万千瓦,年发电71.5亿度,属中等规模清洁能源项目 [14] 当前进展与挑战 - 2024年3月被列为全国人大重点建议,5月宁夏人大调研推进,但环评、用地审批等流程仍待突破 [15][16] - 移民安置技术咨询服务招标启动(金额320万元),需建立跨省收益分摊机制(税收、发电、水资源权益分配) [18]
十条长江支流纳入国家名录 标志着苏州市水系正式融入长江流域治理大格局
苏州日报· 2025-05-09 08:22
长江干支流名录发布 - 水利部发布《长江干流及其一级支流二级支流目录》,苏州境内9条骨干河道被认定为一级支流,吴淞江被认定为二级支流 [1] - 这是自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颁布实施以来,首个系统编制出台的长江干支流名录 [1] - 长江干流流经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全长6000余公里 [1] 苏州水系融入长江治理 - 苏州水网中的十条骨干河道获得国家级"身份认证",标志着苏州水系正式融入长江流域治理大格局 [1] - 这些支流在防洪排涝、生态涵养、航运灌溉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 望虞河是引江济太的清水走廊,浏河承载漕运历史,七浦塘串联湖荡湿地生态 [1] 沿江产业发展新动能 - 长江支流名录为苏州沿江产业赋予"安全阀+加速器"双重动能 [2] - 张家港沿江1公里范围严格管控化工项目,保税区化工园和医药产业园位于安全红线之外 [2] - 六干河沿线1公里范围基本实现化工企业"零存" [2] 河道治理新方向 - 名录解决了支流界定模糊、执法依据不足等问题 [2] - 苏州将在长江大保护战略框架下,科学编制"一河一策"精准治理方案 [2] - 系统推进长江生态保护工程,厚植绿色基底 [2]
中国特色流域经济学:解锁中国流域治理的“密码”
中国环境报· 2025-05-06 07:23
流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流域治理提供指引 包括新发展理念驱动经济协同升级 生态文明思想统筹生态与经济统一 文化思想激活文脉生态价值 法治思想筑牢制度根基 [2][3] - 中国特色流域经济学需整合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 产业布局理论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生态补偿机制理论 流域系统治理理论 构建兼具解释力与预测力的自主知识体系 [6][7][8] - 理论框架需量化资源环境动态阈值 构建"绿色技术-产业-市场"联动机制 设计跨区域生态补偿标准 突破西方理论局限 [9] 流域治理实践案例 - 长江经济带实施"生态筑基 绿色突围"战略 2016年后水质提升且鱼类物种恢复 上海等城市淘汰落后产能并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4] - 黄河流域推行"节水固本 修复强基"模式 构建水资源消耗"双控"体系 上游农业节水改造提升利用率 水土保持工程减少入黄泥沙 [4] - 珠江三角洲通过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深化开放 培育战略性产业 打造"一小时通勤圈"凸显区域协同效应 [5] 学科建设实施路径 - 需扎根中国实践 聚焦"大江小流并存 生态经济博弈 上下游冲突"等本土问题 构建适配国情的分析框架 [9] - 以长江 黄河 珠三角为样本形成"问题驱动-实践验证-理论升华"闭环 实现治理经验向理论创新的转化 [9] - 融合生态经济学 区域科学 环境法学等交叉学科 研发生态价值核算体系 建立协同发展模型 制定立法负面清单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