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观测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填补空白 我国首套超3500米水深大剖面大型观测浮标系统成功布放
快讯· 2025-06-25 17:25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研发的海气交互关键层大剖面综合同步观测浮标系统,在南海3500 米水深成功完成布放,进入为期一年的海试运行,面向复杂海洋动力环境及高海况背景下的海气通量和 海洋-气象水文生态要素开展长期观测和综合同步数据获取,开创了国内外在超3500米水深布放大剖面 观测浮标系统的先例。"本次布放的浮标系统创新设计了适用于深海高海况的高稳性浮标结构和锚系结 构,开发了海洋量子激光雷达和海洋微波辐射计等多套先进的观测设备,实现了水上10千米、水下1千 米的'大气-界面-水下'的综合同步观测,填补了大水深、大剖面、大浮标观测技术的空白。"中国科学院 海洋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刘长华介绍。该套浮标系统包含高稳性浮标体、传感器、能源系统、大数据量 传输等多项关键技术,重点解决了高海况下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长期在位观测技术,可适应风速超过60 米/秒、最大波高20米的极端工作环境,布放水深可超过3500米,实现了浮标的大功率、长周期能源供 给,有效提升了海洋浮标的数据质量与安全防护能力,将为深化对南海海-气交互关键层的系统科学认 知以及海洋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等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央视新闻) ...
时实潜标:让深海观测从“延期回放”到“同步直播”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7 12:26
实时潜标技术发展 - 实时潜标系统实现长期连续同步监测海洋环境要素 成为深远海环境观测不可或缺的平台[3] - 数据传输滞后性是传统潜标主要瓶颈 常规潜标数据滞后约一年 无法满足实时预报需求[4] - 实时潜标将深海数据查看模式从"延期回放"升级为"同步直播" 破解数据传输滞后难题[4] 技术突破与国产化进展 - 2021年准实时潜标成功抵御12级台风"圆规" 验证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8] - 2024年完成全国产实时潜标海试 集成自主研发轻质复合缆 耐压天线等组件 采用国产卫通系统 温盐深仪等设备[9] - 实现变频采样及远程控制功能 为智能采样算法嵌入奠定基础[10] 关键技术研发历程 - 突破低功耗卫星通信 大深度耐压天线 刚柔耦合缆系设计等核心技术[11] - 2018年起完成四代产品迭代 从初代准实时潜标发展到四代实时潜标[11] - 目前已在南海 印度洋 大西洋布放近20套系统 技术水平国内领先[11] 应用场景与未来规划 - 实时监测内波 海啸等灾害 为预警防灾提供及时数据支持[6] - 追踪海洋污染物扩散 支撑环境保护决策[6] - 未来将扩展为具备观测 存在 预警能力的综合型平台 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