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气交互关键层大剖面综合同步观测浮标系统

搜索文档
探海2025 中国力量绘就全球海洋治理新图景
人民网· 2025-08-01 09:57
在浙江台州,科研团队联合渔民和企业,把海洋塑料变为低碳环保的原材料,不仅富了渔民,也为企业 带来收益,还让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进入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这个项目为解决海洋污染治理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并获得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 中国在海洋科技领域的突破,正为这一赋能提供坚实支撑。今年6月,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气交互关键层 大剖面综合同步观测浮标系统在南海成功完成布放,首次实现了基于深海大浮标的"大气-海气界面- 水下"综合同步观测,填补了深海大浮标、海气大剖面同步观测技术的空白。 中国对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视,在国家战略层面有着清晰体现。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 调,要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加强全球海洋科研调查、防灾减灾、蓝色经济合作。 从深海浮标传来的观测数据,到滨海湿地涌动的潮间生命;从国际会议上铿锵的中国声音,到世界舞台 上高效的中国方案,我国正以科技为笔,生态为墨,在蔚蓝星球上书写海洋治理新篇章。(实习生郭亦 瑾对本文亦有贡献) 滕欣认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多数沿海国家的战略重点,中国在海洋空间规划、蓝色经济、科 技与能力建设方面具备优势,能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有力支持。 (文章 ...
填补空白 我国首套超3500米水深大剖面大型观测浮标系统成功布放
快讯· 2025-06-25 17:25
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功在南海3500米水深布放海气交互关键层大剖面综合同步观测浮标系统 [1] - 该系统创新设计了适用于深海高海况的高稳性浮标结构和锚系结构 [1] - 开发了海洋量子激光雷达和海洋微波辐射计等多套先进观测设备 [1] 观测能力 - 实现了水上10千米、水下1千米的"大气-界面-水下"综合同步观测 [1] - 填补了大水深、大剖面、大浮标观测技术的空白 [1] - 可适应风速超过60米/秒、最大波高20米的极端工作环境 [1] 系统性能 - 包含高稳性浮标体、传感器、能源系统、大数据量传输等多项关键技术 [1] - 重点解决了高海况下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长期在位观测技术 [1] - 布放水深可超过3500米,实现大功率、长周期能源供给 [1] 应用价值 - 提升海洋浮标的数据质量与安全防护能力 [1] - 为南海海-气交互关键层研究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 [1] - 服务于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防灾减灾领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