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不平等
搜索文档
【同心共祝·锦绣中华】文扬、高艳平:发展的同时消除不平等,中国走出了适合自己的共同富裕之路
观察者网· 2025-10-06 09:17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系统梳理了中国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消除贫困和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进行的三次重大战略突破,即奠定社会主义基业、实现不平衡的繁荣以及走向共同富裕 [1][4][39] - 中国通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精准扶贫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超经济突破”实践,成功使贫困发生率从1981年的88.1%下降到2018年的0.3%,贫困人数减少近8亿,占同期全球减贫人数的近75% [2][22] -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路径,其核心在于经济发展惠及最广大人群,并通过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4][39][47] 中国减贫成就与目标 - 2020年末,中国宣布在一个14亿人口大国消除了极端贫困,过去约40年时间,中国贫困发生率从1981年的88.1%下降到2018年的0.3%,贫困人数减少近8亿 [2] - 中国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2021年又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继续推进 [2][4]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 [4] 第一次突破:奠定社会主义基业(1949-1978) - **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使3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免费获得土地,到1952年底,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44.83%,棉花产量增长194% [6][9] - **人民公社**:在1957—1982年期间,中国粮食和棉花总产量分别提高81.8%和119.4%,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3.0%和4.0% [13] - **公共服务覆盖**:人民公社时期建立了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制度,医疗覆盖率超过90%,惠及85%以上农村人口,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由1960年的43.7岁提高到1978年的65.9岁 [16][17] - **教育普及**:学龄儿童入学率从1949年的20%上升到1976年的97.1%,小学毕业生初中升学率从1957年的44.2%上升至1976年的94.2%,文盲率从1949年的80%下降至1978年的22% [16] 第二次突破:不平衡的繁荣(1978-2012)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9年仅有1%农村地区试行,到1984年普及率达99%,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提高至1985年的397.6元,年均增长16.9% [26][27] - **先富政策**:邓小平提出“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理念,解除意识形态禁锢,激发国民创造财富热情,如“傻子瓜子”年广九在1973-1976年即赚到100万元 [29][30][33] - **贫富分化**: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85年的1.86:1扩大至2002年的3.11:1,若计算公共服务差距则高达7:1,基尼系数在2008-2009年接近0.5 [34][35] - **政策调整**: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2006年废除农业税,全国农民年减负1000多亿元,人均减负140元 [36][38] 第三次突破:走向共同富裕(2012年至今) - **精准扶贫**:2013年以来累计派出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干部下乡扶贫,精准帮扶9899万贫困人口,国家统计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从2008年0.491的高点降至2020年的0.468 [43][44] - **乡村振兴**: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到2035年实现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44] - **制度优势**: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土地和宅基地制度作为农民防范危机的屏障,使中国在多次危机中未出现大量城市贫民窟,农村发挥就业蓄水池作用 [46] 国际比较与理论突破 - **与西方对比**: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指出,西方发达国家财富和收入分配呈“富人愈富,穷人愈穷”趋势,如美国顶层1%富人收入份额在20世纪呈U形变化,已回到一个世纪前水平 [1][40] - **理论突破**:中国实践突破了自由市场经济学范式和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强调通过“超经济突破”综合手段改善不平等问题,而非单纯依赖市场调节或涓滴效应 [39][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