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迈向“十五五”:中国经济如何实现质量与速度的双重跃升?
金融时报· 2025-11-04 12:51
转型核心: 打破体制约束,释放市场活力 "中国经济的转型,本质上是一场市场化改革不断冲击和突破原有体制性障碍的漫长马拉松。"黄燕芬指 出,与西方资本逻辑主导下易陷入失衡的市场模式不同,中国探索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旨在实 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然而,转型期的深层矛盾在于,部分领域的体制性约束依然坚 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中国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站在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和基本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节点,"十五五"时期将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主题,力求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 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此,《理论研究》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黄燕芬,围绕当 下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关键议题,分析"十五五"中国经济质效提升的关键。 开放智慧: 黄燕芬强调,当前数字经济领域面临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困境,正是"行政干预随意性"与"制度 性规则缺失"并存的典型体现。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用稳定、透明的制度 确定性,取代政策的随意性,真正走向"规则治市、法治治市"。 增长动能: 用"制度红利"取代"政策红利" 过去,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 ...
透过“菜篮子”工程,看到中国式经济学的关键奥秘
搜狐财经· 2025-10-31 22:08
无论是1988年正式启动的"菜篮子"工程,还是建国以来整个中国蔬菜保供的历史,都不仅仅 关乎"种地"。仅仅有产量,不足以真正解决蔬菜的稳定供应,市场流通机制往往才是更根本 的问题。透过"菜篮子"工程,我们看到的既是中国农业技术的进步、"市场负责制"的决心, 同样也是政策规划如何与自由市场相融合的探索。读懂了"菜篮子",其实也就读懂了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东风"号从投料到下水只用了88天时间,比原定计划提前11天,比同期日本建造的万吨货轮"西风"号更 是快了30多天,被时人称为"东风压倒西风"。 "东风"号的续航力为12000海里,从上海港起航,中途不加燃料和饮用水就可直达英国伦敦。不过,据 原闸北区档案馆副馆长胡伟祖回忆,它的首航却仅仅是前往天津、青岛向上海抢运大白菜。 这不是大材小用,中国大城市的吃菜问题,在当时往往成为一个严重的不稳定因素,不时有群众直接在 菜地、菜贩运输途中直接哄抢蔬菜的事件发生。 有报纸记录,1968年早春,因为当时蔬菜供应困难,在上海县北新泾镇就发生了一次群体抢菜事件: "三月一日下午三点左右,有两只从吴江县八渡公社行来的农船,船上装满青菜,因潮水关系停在红旗 船厂后面。 ...
四中全会前,人民日报连发八篇“钟才文”
中国基金报· 2025-10-08 06:42
经济总量与增长 -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近135万亿元,年均增长6%,接近世界经济年均增速(3.1%)的两倍[2] - 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4.9万亿元,“十四五”时期先后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大关,2025年预计可达140万亿元[6] - 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2012年的11.3%提升至2024年的17.1%[5] 发展动力与结构转型 - “十四五”时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计将达到63%左右,投资的贡献率将降至28%以内,消费日益成为重要动力[3] - 2025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明显快于工业增速,现代服务业占比稳步提升[12] - 2025年前8个月出口增速达6.9%,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新动能产品出口增速超过20%[11]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升至2025年第10位,成为10多年来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3] - 2024年中国基于专利合作条约申请的专利数量达70160件,比排名第二的美国多30%,比日本多45%[3] - 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已超3.6万亿元,投入强度接近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发明专利数量均居世界首位[17] 区域协调与城乡发展 - 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多年超过城镇居民,中小城市和广大乡镇成为新的消费热土[4] - 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绝对贫困在中国已成为历史[4] - 中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速度虽有所放缓但内涵更加丰富[19] 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 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6月发布的能源转型指数显示,与2020年相比,中国排名上升了66位至第12位[4] - 中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都稳居世界第一,全国每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32] - 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近1670万个,均居世界第一[32] 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 - 中国已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5] - 截至2024年底,外商累计在华投资设立企业超过123.9万家,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达20.6万亿元人民币[26] - 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11万列[37] 市场规模与消费潜力 - 中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形成规模庞大、层次多样、潜力十足的国内市场[18] - 2025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超过50万亿元,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地位更加巩固,网上零售额连续12年全球第一[18] - 2024年中国居民人均服务消费占消费支出比重为46.1%,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18] 人才资源与教育发展 - 中国每年培养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毕业生超过500万人,人才红利特别是“工程师红利”不断强化[17] - 202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全国超过1.9亿户经营主体成为经济发展主力军[30] - 研发人员总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很多发达国家水平[15]
【同心共祝·锦绣中华】文扬、高艳平:发展的同时消除不平等,中国走出了适合自己的共同富裕之路
观察者网· 2025-10-06 09:17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系统梳理了中国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消除贫困和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进行的三次重大战略突破,即奠定社会主义基业、实现不平衡的繁荣以及走向共同富裕 [1][4][39] - 中国通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精准扶贫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超经济突破”实践,成功使贫困发生率从1981年的88.1%下降到2018年的0.3%,贫困人数减少近8亿,占同期全球减贫人数的近75% [2][22] -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路径,其核心在于经济发展惠及最广大人群,并通过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4][39][47] 中国减贫成就与目标 - 2020年末,中国宣布在一个14亿人口大国消除了极端贫困,过去约40年时间,中国贫困发生率从1981年的88.1%下降到2018年的0.3%,贫困人数减少近8亿 [2] - 中国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2021年又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继续推进 [2][4]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 [4] 第一次突破:奠定社会主义基业(1949-1978) - **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使3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免费获得土地,到1952年底,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44.83%,棉花产量增长194% [6][9] - **人民公社**:在1957—1982年期间,中国粮食和棉花总产量分别提高81.8%和119.4%,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3.0%和4.0% [13] - **公共服务覆盖**:人民公社时期建立了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制度,医疗覆盖率超过90%,惠及85%以上农村人口,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由1960年的43.7岁提高到1978年的65.9岁 [16][17] - **教育普及**:学龄儿童入学率从1949年的20%上升到1976年的97.1%,小学毕业生初中升学率从1957年的44.2%上升至1976年的94.2%,文盲率从1949年的80%下降至1978年的22% [16] 第二次突破:不平衡的繁荣(1978-2012)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9年仅有1%农村地区试行,到1984年普及率达99%,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提高至1985年的397.6元,年均增长16.9% [26][27] - **先富政策**:邓小平提出“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理念,解除意识形态禁锢,激发国民创造财富热情,如“傻子瓜子”年广九在1973-1976年即赚到100万元 [29][30][33] - **贫富分化**: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85年的1.86:1扩大至2002年的3.11:1,若计算公共服务差距则高达7:1,基尼系数在2008-2009年接近0.5 [34][35] - **政策调整**: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2006年废除农业税,全国农民年减负1000多亿元,人均减负140元 [36][38] 第三次突破:走向共同富裕(2012年至今) - **精准扶贫**:2013年以来累计派出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干部下乡扶贫,精准帮扶9899万贫困人口,国家统计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从2008年0.491的高点降至2020年的0.468 [43][44] - **乡村振兴**: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到2035年实现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44] - **制度优势**: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土地和宅基地制度作为农民防范危机的屏障,使中国在多次危机中未出现大量城市贫民窟,农村发挥就业蓄水池作用 [46] 国际比较与理论突破 - **与西方对比**: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指出,西方发达国家财富和收入分配呈“富人愈富,穷人愈穷”趋势,如美国顶层1%富人收入份额在20世纪呈U形变化,已回到一个世纪前水平 [1][40] - **理论突破**:中国实践突破了自由市场经济学范式和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强调通过“超经济突破”综合手段改善不平等问题,而非单纯依赖市场调节或涓滴效应 [39][40][41]
人民日报钟才文:中国GDP今年预计可达140万亿元
人民日报· 2025-10-01 10:28
宏观经济表现 - 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679亿元,2024年达到134.9万亿元,年均增长8.8% [1] - 中国经济增长率远高于全球经济同期约3%的增速水平 [1] - 国内生产总值在2020年突破100万亿元后,先后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元,2024年预计可达140万亿元 [1] 发展驱动因素 - 理论体系持续创新,提出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一系列新观点 [2] - 通过编制中长期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年度计划实现跨周期资源有效配置 [2] - 注重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加强逆周期调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 市场与产业优势 - 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形成规模庞大、层次多样的国内市场 [5] - 具备完备的产业体系和优质人才资源,传统产业具有先发优势 [5] - 在人工智能、5G通信、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5] 经济体制特征 - 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持续释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显著优势 [4] - 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 - 超大规模市场与创新驱动发展相互促进,有效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加快技术迭代 [5] 社会发展基础 - 近1亿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 [3] - 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
深刻认识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内在逻辑
新华网· 2025-10-01 07:20
宏观经济长期增长表现 - 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679亿元,2024年达到134.9万亿元,年均增长8.8% [2] - 国内生产总值在"十四五"时期先后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大关,2024年预计可达140万亿元 [2] - 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远高于全球经济同期约3%的增速水平 [2] 经济发展战略与治理体系 - 通过编制中长期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年度计划实现长中短期目标任务相互衔接 [3] - 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显著优势持续释放出来 [5] - 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加强逆周期调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3] 市场体系与生产力发展 - 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推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5] -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不断优化的新动力 [5] -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二十届三中全会,始终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命题 [5] 市场规模与创新驱动 - 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形成规模庞大、层次多样、潜力十足的国内市场 [6] - 完备的产业体系和优质的人才资源为人工智能、5G通信、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提供突破性进展基础 [6] - 供需之间良性互动互促有效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加快技术迭代更新 [6] 社会发展与民生保障 - 近1亿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4] - 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国家发展"大图景"与人民群众"小目标"同频共振 [4] - 在发展中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4]
金句丨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总书记深入阐述
新华网· 2025-08-16 16:59
核心观点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要求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民营企业需勇担时代重任 敢作善为[1] -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宪法和法律保护 国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 - 当前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均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 民营企业大显身手正当其时[4] 政策支持方向 - 坚决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和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8] - 着力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8] - 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8] - 认真落实各项纾困政策[8] - 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8] 企业发展要求 - 民营企业需苦练内功改革创新 提高生产经营决策和管理水平 通过转型升级发展壮大[6] - 民营企业需打造先进管理制度 勇于自我革命优化治理结构 以打造"百年老店"[14] - 坚持诚信为本 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树立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16] 战略发展方向 - 高质量发展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需自觉投身构建新发展格局[12][13] - 推动科技创新 培育新质生产力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13] -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13] 社会责任与使命 - 民营企业需不断提升理想境界 厚植家国情怀 与祖国同进步与人民齐奋斗[10][11] - 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中国式现代化促进者[11] - 富而思源 富而思进 感恩伟大时代和党的政策[11]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上海证券报· 2025-08-16 02:23
民营经济地位与政策支持 - 民营企业是伴随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宪法和法律保护 [1] - 党和国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 促进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 - 基本经济制度已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政策将一以贯之 [1]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与前景 - 民营经济已形成相当规模 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2] - 当前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 大显身手正当其时 [2] - 需保持发展定力 增强信心应对挑战 把握广阔发展前景 [2]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 破除市场准入障碍 落实"非禁即入" 开放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 [3] - 重点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加快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 [3] - 依法保护企业权益 整治乱收费乱罚款等违规执法行为 [3] - 提高纾困政策精准度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3] 对民营企业的期望要求 - 企业需专注做强做优 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提升核心竞争力 [4] - 加强自主创新 完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 坚持诚信守法经营 [4] - 履行社会责任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4]
封丽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经济日报· 2025-08-13 08: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的关系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通过法律框架调整主体利益关系 保障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更好发挥 [1][2] - 法治确认主体资格 规范市场行为 维护市场秩序 形成公平竞争环境 使价格信号真实反映供求关系 引导资源高效配置 [2] - 法治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 确保政府职能到位而不越位 法定职责必须为 法无授权不可为 提高宏观调控有效性 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 [3] 法治对市场经济的促进功能 - 法治确认和保护产权 清晰界定产权并解决争议 保障经营主体权利义务边界明确 提升安全感和获得感 鼓励干事创业和创造财富 [4] - 法治规范市场秩序 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 反垄断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体系 打击无序竞争和违法违规行为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4] - 法治提升市场效率 确立清晰透明规则体系 减少缔约和监督成本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5] 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法治措施 - 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 贯彻平等保护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 破除民营经济隐性壁垒 保障公平竞争和法律保护 [6] -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条例 规范地方招商引资 统一执法尺度 加强涉外法治建设 [7] - 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 加大查处违法行为力度 规范涉民营企业执法活动 依法解决利益纠纷 防止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 [8] - 营造守法诚信社会氛围 弘扬法治精神 强化法治意识与契约精神 提升市场信用水平 降低交易成本 维护交易安全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经济日报· 2025-08-13 06:4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的关系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能够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2] - 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可确认主体资格、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形成公平竞争环境,引导资源最优配置 [2] - 法治能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确保政府职能到位而不越位,提高宏观调控有效性,避免不合理行政干预 [3] 法治对市场经济的功能与作用 - 法治通过确认和保护产权,清晰界定权利义务边界,提升经营主体安全感和获得感,改善市场预期 [4] - 法律体系与行政执法、司法审判衔接,可解决无序竞争、侵害消费者权益等问题,维护市场秩序 [4] - 法治确立透明规则体系,减少缔约和监督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5] 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法治路径 - 需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破除民营经济隐性壁垒,保障公平竞争和法律保护 [6] -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需法治约束,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政府行为,强化执法统一 [7] - 健全公正执法司法机制,加大违法行为查处力度,确保司法高效解决市场纠纷 [8] - 营造守法诚信社会氛围,提升市场信用水平,降低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