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涉考诈骗
icon
搜索文档
警惕涉考诈骗陷阱
经济日报· 2025-06-20 06:12
高考后诈骗现象分析 - 高考结束后各类网络诈骗和谣言陷阱频发,包括"内部指标"、"提前查分"、"作弊通知短信"和"报考辅导"等精心设计的骗局 [1] - 教育部、公安部和各地招考部门每年发布大量防骗提示,但骗局仍屡屡得手 [1] - 诈骗分子精准把握考生家庭心理,利用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和成绩公布前的焦虑情绪,渲染"志愿填错毁一生"的恐慌 [1] - 新型诈骗手段如AI换脸、语音合成等披上高科技外衣,具有更强迷惑性和"可信度" [1] 防范诈骗的系统性措施 - 教育部门需联合公安、网信等部门开展广泛宣传和严厉打击 [2] - 社交媒体平台应完善关键词预警机制,结合算法和人工审核及时作出防骗提示 [2] - 电信运营商需强化管理,对短时间内大量群发敏感词的号码实施重点监控 [2] - 考生和家长应保持清醒,避免被营销裹挟,警惕各类谣言和陷阱 [2] 志愿填报的理性建议 - 历年录取分数线、院校招生计划、专业排名等均为公开信息,可免费获取 [2] - 志愿填报本质是生涯规划而非分数博弈,需结合孩子兴趣、未来职业规划和专业就业前景 [2] - 高价"专业服务"机构无法轻易解决生涯规划的核心问题 [2]
@高考考生 这些涉高考信息是诈骗!
央视网· 2025-06-06 10:46
高考诈骗手段分析 - 涉考诈骗与新技术结合呈现智能化、隐蔽化特点 例如利用AI生成虚假教育部文件或通过自媒体散布高考改革谣言并借助算法实现精准传播 [1] - 不法分子通过网页弹窗、社交平台私信等隐蔽渠道声称有内部渠道获取真题答案 并以定金+考后尾款、不满意退款的方案诱骗考生家长 [3] - 社交平台充斥作弊器材虚假广告 包括隐形耳机、手表接收器等 并伪造器材照片和成功案例视频进行包装 [5] 诈骗实施方式 - 承诺考试全程指导但要求预付费用 实际提供普通耳塞等无效工具 高考现场采用电子屏蔽器、无线电探测仪等严格安检措施 作弊将导致成绩作废并记入诚信档案 [7] - 替考诈骗中不法分子冒充枪手收费后消失 近年国家教育考试已应用新技术手段严防替考舞弊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