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换脸诈骗
icon
搜索文档
疯了,这些人用AI P图退货坑骗商家,AIGC该被管管了?
36氪· 2025-07-24 16:33
AI生成内容在电商领域的滥用 - AI生成图片被部分消费者用于伪造商品瑕疵证据以申请"仅退款",给电商平台和商家带来困扰[1][6] - 典型案例显示消费者使用AI生成视频证明销毁商品,但视频中出现两只右手等明显漏洞[2][5] - 电商从业者反映遇到AI伪造的破损商品照片、非正常使用痕迹甚至水果霉斑等造假现象[6] AI技术降低造假门槛 - 从需要专业PS技能到仅需输入文字指令,AI将造假流程简化为"上传-生成-下载"三步[11][12][13] - 测试显示主流AI模型可在数秒内生成高度真实的"发霉香蕉"等伪造图片[8] - 部分造假者甚至直接使用带AI水印的图片,被识破后仅简单裁剪水印后再次提交[8] AI内容引发的版权与信任危机 - AIGC作品的版权归属存在法律争议,涉及训练数据源、开发者与使用者的权利界定[14][19] - AI模仿特定画师风格生成的像素级不同但风格相似作品挑战现有知识产权定义[16][19] - 伪造的灾难现场图片和名人深度伪造内容在社交媒体获得数万传播,加剧信息甄别难度[20][22][24][26] AI内容鉴别方法与行业影响 - 建议通过图片溯源和观察手指、阴影等细节破绽来鉴别AI生成内容[28][29][31] - 电商行业出现从"无理由退货"滥用转向AI伪造证据的新型欺诈模式[6][8] - 传媒行业面临AI生成虚假新闻图片的传播挑战,部分伪造内容获得广泛关注[20][22][24]
警惕涉考诈骗陷阱
经济日报· 2025-06-20 06:12
高考后诈骗现象分析 - 高考结束后各类网络诈骗和谣言陷阱频发,包括"内部指标"、"提前查分"、"作弊通知短信"和"报考辅导"等精心设计的骗局 [1] - 教育部、公安部和各地招考部门每年发布大量防骗提示,但骗局仍屡屡得手 [1] - 诈骗分子精准把握考生家庭心理,利用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和成绩公布前的焦虑情绪,渲染"志愿填错毁一生"的恐慌 [1] - 新型诈骗手段如AI换脸、语音合成等披上高科技外衣,具有更强迷惑性和"可信度" [1] 防范诈骗的系统性措施 - 教育部门需联合公安、网信等部门开展广泛宣传和严厉打击 [2] - 社交媒体平台应完善关键词预警机制,结合算法和人工审核及时作出防骗提示 [2] - 电信运营商需强化管理,对短时间内大量群发敏感词的号码实施重点监控 [2] - 考生和家长应保持清醒,避免被营销裹挟,警惕各类谣言和陷阱 [2] 志愿填报的理性建议 - 历年录取分数线、院校招生计划、专业排名等均为公开信息,可免费获取 [2] - 志愿填报本质是生涯规划而非分数博弈,需结合孩子兴趣、未来职业规划和专业就业前景 [2] - 高价"专业服务"机构无法轻易解决生涯规划的核心问题 [2]
【防骗】眼见不一定为实 警惕AI换脸诈骗
中国建设银行· 2025-03-06 15:02
中国建设银行反诈骗提示 - 核心观点:通过模拟AI换脸诈骗案例,强调视频通话中身份核实的重要性,并提供防诈骗指导[1][15][17][19][21] 诈骗案例细节 - 诈骗手法:盗用女儿账号后使用AI换脸技术伪造视频通话,以滑雪骨折急需手术费为由索要2万元转账[5][12][14] - 异常特征:视频中"女儿"表情僵硬、语言逻辑混乱,且催促紧急转账[6][11][19] 建设银行防诈骗措施 - 核实身份:建议通过电话等可靠渠道二次确认亲友身份,不轻信单一视频来源[17][21] - 风险识别:提示用户关注视频通话中的异常行为(如表情不自然),此类情况应立即终止交易并报警[19][21] - 客服支持:提供95533客服热线及官网(www.ccb.cn)作为咨询渠道[22] 消费者教育 - 资金保护:强调银行在交易安全中的主动防护角色,同步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活动[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