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发行新规
搜索文档
创新药企抢滩港股IPO:争BD船票 借新规东风
36氪· 2025-10-09 10:47
港股创新药企IPO热潮 - 2025年9月下半月两周内有六家创新药企递表港股IPO,包括靖因药业、爱科百发、新元素药业、先为达等[1] - 港股创新药板块被高频BD交易和IPO热潮激活,扭转了此前三年“上市即破发”的窘境,维立志博、银诺医药新股公开发售部分获得超3000倍认购,上市首日股价翻一倍或两倍[1] - 企业普遍感到紧迫,希望抓住当前难得的发行窗口,担心通过聆讯时市场行情生变[1] 上市企业估值特征与逻辑转变 - 当前冲刺上市的创新药企最后一轮投后估值多集中于30-50亿元人民币,例如药捷安康上市前估值为45.9亿元,劲方医药、先为达生物最后一轮估值分别为31亿元、49亿元[3] - 估值逻辑从最初偏好“平台企业”、“Big Pharma”故事转变为更关注创新药资产本身的价值[3][4] - 市场认为体量较小的公司未来想象空间更大,尤其看好其通过BD与大药企合作或通过CDMO、CSO推进生产商业化的模式[4] 近期上市企业表现与募资情况 - 近两月上市的劲方医药、银诺医药、维立志博等暗盘获得2500-5500倍超额认购,上市首日市值翻了1-2倍[4] - 以维立志博为例,最终募资从1亿美元增至1.89亿美元(约12.9亿港币),超募近1倍资金[4] - 2025年以来有超过60家医疗医药企业首次或再次递交招股说明书,其中创新药企占据半壁江山[5] 上市进程与监管沟通 - 企业合法合规、披露完整、积极回应监管问询有助于快速推进上市流程,反之存在合规瑕疵或未能准确理解监管疑问可能延缓进程[6] - 港交所设置便利规则,如下发第一轮问询后允许顾问进行电话口头沟通,以提高沟通效率[6] - 熟悉并利用规则便利能够更高效地推进项目上市[6] BD出海作为市场催化剂 - BD出海是今年港股创新药“牛市”的直接催化剂,也是新股能够超预期发行的关键原因之一[7] - 全球跨国药企可动用资金高达1.2万亿美元,未来五年因专利悬崖到期削减的收入约1500亿美元,未来十年将飙升至4000-5000亿美元,为中国新药资产提供巨大机遇[7] - 不同于美国市场,中国Biotech的市值会因BD交易而大幅攀升,投资人认可license-out模式带来的持续财务回报和成功经验复制潜力[8] 已实现BD授权的上市标的 - 多家待上市新药企业如岸迈生物、先为达生物、瑞博生物等已实现BD授权,涉及热门肿瘤、代谢疾病领域[8] - 舶望医疗(9月与诺华达成BD交易)、宜联生物(将ADC药物授权给罗氏)等未来也将递表港股[8] 港股发行新规的影响 - 港交所于今年8月实行发行新规,调整回拨机制,并引入机制B允许将公开发售比例固定(如10%),以保障机构投资者份额[9] - 新规激活机构参与热情,银诺医药国际配售获得10.67倍认购,而旧规下的派格生物国际配售认购倍数仅1.13倍[9] - 公开发售池子固定导致中签率急剧下降,但来自机构和散户的双重热情助推新股实现惊人涨幅[10] 行业指数与长期前景 - 2025年9月29日港股恒生生物科技指数报收11172点,约为2021年6月行情高点时的60%[10] - 历经四年发展,港股新药资产的质地和全球竞争力已显著提升,业内人士看好板块长期走势[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