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建模
搜索文档
 3D芯片,太热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02 10:08
 多芯片组件中的应力挑战 - 管理多芯片组件中的热应力和机械应力需要详细了解器件的使用方式、封装方式以及应力在预期寿命内可能导致的问题,包括工作负载相关的热梯度、机械和电应力,这些因素会因电迁移和介电击穿等老化效应而加剧 [2] - 最先进GPU运行功率约为500瓦,但人工智能应用中晶体管利用率提高可能使功率攀升至1000瓦/平方厘米,导致散热困难并引发机械变形,如翘曲、开裂和分层 [2] - 热建模和管理过去是分开的任务,但在多芯片组件中需要一起解决 [2]   应力来源与相互依存性 - 多芯片系统中的机械应力和热应力相互依存,制造过程中的热循环会拉伸材料使整个系统产生应力,这种应力必须控制在极限范围内 [4] - 制造过程可用模型模拟,温度作为系统参数,从而构建动态应力模型以观察从步骤1到步骤100的系统应力行为演变 [4] - 代工厂开始关注应力数据并将其提供给EDA工具提供商,以PDK形式向设计团队提供 [4][5]   先进封装对散热的影响 - 3D堆叠技术使散热路径更加复杂,热量通过凸点互连传递,而这些互连并非专为散热设计,导致导热系数更高且变化幅度更大 [6] - 多芯片堆叠中不同层级可能出现新的热源,热量会级联扩散并相互影响,需要进行电热仿真同时考虑电路的电性能和热性能 [7] - 简单的经验法则和基础数学计算不再适用于模拟芯片的热应力,需要从代工厂获取更多数据,如多种IC和封装技术的热堆叠结构和材料特性 [6][7]   热应力的系统性影响 - 热应力是系统性问题,从单个芯片扩散到其他芯片、封装、PCB和系统外壳,在3D集成电路中解决难度更大 [8] - 由于3D-IC技术单芯片功耗巨大,所有芯片设计公司必须在早期设计阶段进行热分析,以找到更有利于散热的系统架构 [8] - 热效应影响芯片键合,在3D集成电路中还存在热应力,需要进行热分析因为热应力可能对时序和功耗产生影响 [8]   3D-IC设计中的机械应力 - 3D芯片堆叠结构更容易产生机械应力,因为堆叠芯片之间存在不同的悬垂和下垂,连接芯片的硅通孔位置可能高达数千个,芯片厚度也有显著变化 [9] - 跨芯片边界的数据传输需避免引入瓶颈限制性能,又不能引入过多占用面积的硅通孔,需要感知多芯片的互连架构或片上网络IP设计工具进行权衡 [9]   应力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 器件投入使用后不同芯片升温速率不同,对热量的响应也因材料和负载而异 [11] - 所有形式的应力都会影响器件性能,芯片堆叠中不同温度芯片因膨胀系数不同承受的应力也不同,这种应力加上温度影响会影响器件和芯片性能 [12] - 应力是影响器件性能的另一个因素,需要进行建模和仿真,但该领域仍处于研究阶段 [12]   应力缓解与工具发展 - EDA工具供应商正在添加考虑热效应和应力的布局、提取和多芯片签核流程,但严重依赖于精确的代工厂数据 [13] - 微流体冷却等新颖方法将去离子水泵入通孔结构内部的微型喷嘴和管道中,在发热源处主动排出热量,但给建模工作增加了流体流动等因素 [13] - 人工智能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新工具可自动生成应力感知测试平台、将RTL意图与物理效应关联,并提出可最小化芯片间应力的分区策略 [13]   设计流程的变革 - 芯片设计核心人员必须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甚至在布局规划的早期阶段就考虑散热问题,需要早期掌握可靠热数据以避免无法挽回的糟糕情况 [14] - 热分析成为设计流程的一部分而非最后时刻的检查,需要从代工厂获取更多数据,工具已经很成熟且运行良好 [14] - 芯片组情况更加复杂,相同芯片组封装到3D封装中表现可能不同,必须注意并采取保护措施确保它们处于需要的位置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