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苗法

搜索文档
兴利权臣还是被遗忘的先知:王安石变法的现代经济学解释
搜狐财经· 2025-07-14 11:51
撰文 | 孔笑微 《大宋理财》 有宋一朝政坛名臣辈出、星光闪耀,笔墨官司之精彩千年难逢其盛,直至今日仍被戏称为"中文系的好时光"。而所有人的命运,都在宋神宗熙宁二 年(1069年)来到了前所未有的转折点。只不过在当时来看,谁也没有料到这不仅是一场人人必须站队过关的漫长严峻的考验,而且是十一世纪中 国知识分子政治家和技术官僚的大分流。宋神宗熙宁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过于深远,从财政与经济政策的争议,到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治理制 衡,到封建国家官制运作的核心机制,最后到儒家和法家作为伦理性和功能性意识形态互为表里的斗争与合流。某种意义上,王安石的变法的结局 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半衰期,是文官政治与富国强兵两全道路的失败,也注定了风雅清平之乐的北宋的惨烈下场。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天平逐 渐失衡,每个王朝在残酷生存危机中都越来越路径依赖于高度功能性集权高压,兴衰循环也越来越短促,直到不可挽回的内生性崩溃发生。 而在一切刚开始的时候,只是朝廷出台了一项并非强制的引导性助农贷款计划,希望以比市场利率至少低一半的利息,帮助农民度过青黄不接的季 节;也希望在税收不增加的情况下,增加一点财政收入补贴正在用兵的西北。 "无争议不成顶 ...
历史迷雾中的熙丰变法
经济观察网· 2025-05-07 17:40
熙丰变法的历史定位 - 王安石变法被视为中国封建王朝史上极少数的全面变革,与900余年后的洋务运动及清末新政并列 [6] - 梁启超将王安石称为中国的"克伦威尔",认为其揭示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可能性 [2] - 变法思想与边沁功利主义、杜威实用主义存在跨时空呼应 [2] 北宋中期政治经济背景 - 北宋立国采取"贿买政治"模式,通过岁币换和平、优待宗室、收编流民等方式维持稳定 [7] - 宋英宗时期军费开支占财政支出80%以上,宋神宗继位时军队总数达116.2万人(禁军66.3万)[9] - 官僚系统臃肿复杂,寄禄官与职事官分离导致人浮于事 [8] 变法核心经济措施 - 青苗法、市易法、开铜禁体现"与民分利"经济思想 [10] - 免役法实施后中央及地方政府净收入达五千万贯石 [16] - 保马法初期年省240万贯,但后期强制养马政策导致民怨 [16] 官制改革突破 - 1070年重禄法开创公务员制度先河,解决胥吏腐败问题 [10] - 元丰改制将唐制二十九阶官品精简为十八阶,合并三司强化相权 [11] - 改革后形成的中央集权财政管理体系延续至明代 [11] 教育体系创新 - 推行三舍法并设立律学、武学、医学等专科,被视为中国大学制度雏形 [12] - 教育政策旨在构建"想象的共同体",具有近代民族国家特征 [12] 变法实施差异 - 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政)侧重制度创新,元丰年间(宋神宗主政)转向皇权扩张 [17] - 市易法因官僚机构介入最终沦为恶法,破坏市场秩序 [16] - 相权扩张导致北宋后期权相频现(蔡京、秦桧等)[11] 史学评价变迁 - 传统史书将北宋灭亡归咎于变法,《宋史》等史料存在旧党立场偏见 [12] - 近代以来变法被重新评估,其制度创新价值获得肯定 [2][6] - 萧瀚《丰残照》通过量化分析指出变法实际财政收益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