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协调
icon
搜索文档
正视“有效需求”的矛盾,需尽快对冲当前反馈
付鹏的财经世界· 2024-09-11 08:11
核心观点 -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核心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尤其是居民部门需求收缩和债务压力导致的内需疲软 [2][3][4] - 房地产财富效应消退叠加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加剧了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收缩,形成负向循环 [6][8] - 2024年企业部门也开始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与居民部门形成相互强化的负反馈效应 [11] - 长期解决方案(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与短期需求不足矛盾之间存在时间差,需要平衡处理 [12][13] 需求侧分析 - 央行前行长易纲指出中国面临内需疲软问题,尤其在消费和投资方面 [2] - 高善文博士认为总需求不足是2023年三至四季度的主导性风险 [2] - 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和房地产相关财富效应消退是制约有效需求的主因 [4][6] - 2024年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斜率陡峭,显示需求不足从居民端扩散到企业端 [10][11] 房地产影响 - 2009-2018年房地产繁荣创造了财富效应,拉动消费升级和预期扩张 [4] - 脱离收入的房价上涨不可持续,人口结构变化导致"后来者"减少,投机市场见顶 [6][8] - 资产价格下跌使部分群体成为"负资产者",全社会总需求受到高杠杆制约 [8] - 房地产确定进入存量时代,不能再通过加杠杆抬房价解决当前问题 [13] 企业部门传导 - 2023年需求不足主要集中在居民端,2024年已扩散到企业端 [11] - 企业采取"降本、裁员、增效"措施,进一步加剧居民部门就业和收入不稳定 [11] - 居民防御性收缩导致企业预期下降,形成负向正反馈循环 [11] 长期与短期平衡 - 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是长期解决方案,但短期内难以缓解需求不足 [12] - 人口老龄化导致风险偏好降低,投资行为趋于保守 [12] - 需要在对冲居民资产负债表收缩的同时推进长期结构调整 [13] - 降低存量房贷利率、补贴公共服务等措施可短期缓解需求收缩 [13] 政策建议方向 - 财政政策应从基建投资转向民生领域支持,如教育医疗补贴 [13] - 需降低全生命周期资产持有成本(如房产维护费用) [13] - 避免债券收益率下行过快过扁平,维持市场稳定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