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商平台价格监管
icon
搜索文档
双十一”优惠规则绕晕消费者:价格频繁波动,到手“千人千价
新京报· 2025-11-10 19:49
电商大促价格策略 - 消费者购物行为趋于理性,通过计算满减规则和使用比价软件来避免高价购买[1] - 商家在活动前取消日常折扣工具,使商品标价回归高位,以便在“双十一”期间显示更大的降价幅度[13] - 平台对部分特定品类(如新车/二手车、保险、黄金首饰、海鲜水产品、新鲜水果、生活鲜花)允许在指定时间段内向上或向下调整活动价[13] “先涨后降”价格现象 - 消费者反映活动前加入购物车的商品出现涨价,例如龟甲胶券后价从10月14日的578元涨至10月20日的684.58元[3] - 同款商品在不同时间点价格波动剧烈,例如一款“三七极细粉”在10月30日白天价格为233.49元,当晚降至168.06元,次日上午进一步降至144.71元[11] - 有消费者对比近一年订单发现,“双十一”期间购买的猫粮到手价332.6元,反而高于6月底的325.88元和5月底的289.84元,成为全年最高价[12] 优惠券规则复杂性 - 同一账号在不同时间段下单,同等优惠条件下商品价格出现波动,例如一款吸顶灯一小时内活动后价格从639.3元涨至672.65元[15] - 平台优惠券种类繁多,包括官方立减优惠、品类券、跨店满减优惠、店铺优惠券等,计算逻辑复杂导致最终成交价“千人千价”[19][20] - 消费者为用尽优惠券而大量凑单,但有时凑单后单件商品到手价反而高于单独购买的价格,例如一件羽绒服凑单购买价为895.52元,单独购买价为867.45元,差价28.07元[16] 价格保护机制失效 - 商品价格频繁波动叠加各类优惠券,使得保价政策“形同虚设”,例如有消费者购买的耳机保价期仅一周,但第二波活动价格更低却无法保价[24] - 商家保价通常只保证店铺降价部分,不包含平台补贴,而消费者关注的是最终到手价,这给售后造成压力[25] - 平台客服回应商品涨价符合市场价格,并称“双十一”活动并非全品类参加,部分商品可能不参与活动[21] 中小商家经营压力 - 中小商家若按平台要求以日常最低价为基准报名活动,再降价促销基本上面临亏损[26] - 大促期间流量向头部商家集中,中小商家推广成本增高但转化率低,例如平时付费推广有6%-7%的转化率,大促期间几乎无效[26][29] - 平台“赛马机制”根据店铺预热期加购金额和活动当天成交情况分配曝光资源,中小商家难以与头部卖家竞争,导致自然流量减少[28][29] 平台责任与行业建议 - 专家指出价格乱象源于消费者与商家对“原价”的认知冲突,消费者锚定历史最低成交价,而商家指的是未参与促销时的价格[30] - 复杂的优惠券规则是平台筛选用户并延长其停留时间的手段,从而强化消费者对平台的依赖度[31] - 建议平台构建更透明的规则,简化优惠计算逻辑,规范商品标价范围,并推行价格溯源机制[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