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产业链出海

搜索文档
亿纬锂能又下50亿订单!
起点锂电· 2025-06-03 19:11
核心观点 - 中国电池产业链加速出海,头部企业亿纬锂能与龙蟠科技通过马来西亚基地实现本土化生产,形成完整供应链[1][2][3] -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需求激增,龙蟠科技连续斩获三笔大单(LG新能源26万吨/100亿元、楚能新能源15万吨/50亿元、亿纬锂能15.2万吨/50亿元)[1][12][13] - 行业竞争格局显现差异化路径:亿纬锂能聚焦圆柱电池(两轮车/电动工具)和储能赛道,避开动力电池头部企业的直接竞争[4][5][7] 亿纬锂能业务战略 - **市场定位**: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三足鼎立,2023年储能业务营收同比增70%,出货量三年翻三番[5][7] - **技术突破**:推出"麟驹系列"两轮车电池(48V-72V/20Ah-100Ah),主打三重安全标准[7] - **海外布局**:马来西亚工厂投资30亿人民币(年产圆柱电池),印度市场进口量仅次于比克位居第二[1][7] - **未来增长点**:东南亚/南亚两轮车市场(能源转型驱动)+全球储能市场+低空经济/固态电池技术[7] 龙蟠科技转型路径 - **业务转型**:从车用化学品(润滑油/尾气处理液)转向磷酸铁锂材料(2021年收购贝特瑞纳米切入)[9][10] - **业绩波动**:2022年受益碳酸锂价格峰值(20万元/吨),2023年亏损超10亿后通过原料采购策略收窄亏损[11] - **订单突破**:2023-2024年累计获56.2万吨正极材料订单(LG/楚能/亿纬),总金额超200亿元[1][12][13] - **港股效应**:双重上市提升资本市场关注度,正极材料市场趋稳或使业绩回归常态[13][14] 产业链趋势 - **出海模式**:从单一电芯厂扩展至全产业链(正极材料-镍矿资源-电池制造),削弱国际贸易壁垒[2][3] - **区域集群**:马来西亚形成制造基地(亿纬工厂)+印尼镍矿资源联动[2] - **技术传导**:圆柱电池需求带动磷酸铁锂材料技术外溢,加速东南亚能源转型[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