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防治

搜索文档
全球基金会: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防治成效显著 未来面临新挑战
新华网· 2025-09-11 01:51
新华社日内瓦9月10日电(记者王露)总部位于日内瓦的全球防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基金会(下称 全球基金会)10日发布年度成果报告说,该基金会自2002年成立以来,与合作伙伴共同努力,在艾滋 病、结核病和疟疾防治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已成功挽救7000万人的生命。 报告显示,在艾滋病防治方面,2024年,在全球基金会资助的国家和地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有88% 知晓自身感染状况,79%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74%病毒载量得到抑制,相关指标均创下历史新 高。自2002年以来,在全球基金会资助的国家和地区,与艾滋病相关死亡率已下降82%,艾滋病发病率 下降73%。 全球基金会执行主任彼得·桑兹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这证明凭借正确的工具、坚实的伙伴关系和持续 投入,我们能够改善全球卫生的发展进程。他呼吁全球卫生界加快行动,减少碎片化和重复性工作,为 各方合作提供便利。 全球基金会是在全球范围内为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提供资助的非营利性机构,于2002年在联合国 倡议下成立。据介绍,2024年全球基金会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入27亿美元用于加强疾病监测和防 控。 报告同时警告,资金压力、地区冲突等使疾病防控面临新挑战。 ...
一键改写蚊子基因,年夺命60万瘟疫有望封存
虎嗅· 2025-08-12 11:01
疟疾传播现状 - 蚊子是传播疟疾的主要媒介,每年导致2 63亿人感染和超过60万人死亡[1] - 现有防治手段(奎宁、青蒿素、疫苗、杀虫剂)效果有限,蚊子已产生抗药性且出现耐药疟原虫[1] 基因改造技术突破 - 加州大学、圣保罗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联合团队通过改变FREP1基因中单个氨基酸(Q224),创造出无法传播疟原虫的蚊子变种[3][4] - 该变异能同时阻断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和其他疟疾病原体的感染途径[4] 基因驱动系统应用 - 采用CRISPR技术结合等位基因驱动(allelic drive),使突变基因在后代中的遗传率从50%提升至接近100%[5] - 实验室笼养实验显示,10代内FREP1变体在蚊群中的占比从25%飙升至94%以上[5] 技术应用前景 - 改造后的蚊子释放到野外后,可自主扩散并将传播疟疾的种群转化为非传播种群[6] - 该技术不改变蚊子其他基因特性,仅针对疟原虫传播机制[6] - 目前仍需数年时间进行实地测试,并需获得当地社区和政府批准[6] 研究意义 - 为现有蚊帐、抗疟药物等传统防治手段提供补充性解决方案[6] - 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自然》杂志,被视作对抗疟疾的重要突破[2][4]
我国每年仍有境外输入疟疾病例 如遇这些症状需警惕
央视新闻· 2025-08-06 16:49
疟疾防控现状 - 2021年我国获世卫组织消除疟疾认证但每年仍有境外输入病例 [1] - 疟疾传播媒介按蚊在国内广泛存在存在传播链条再现风险 [1] - 按蚊叮咬为最主要传播途径疟原虫通过蚊虫叮咬完成传播循环 [1] 境外输入病例风险 - 非洲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区务工旅行者需提前咨询卫生机构并携带抗疟药物 [1] - 输入病例未及时治疗可能在有按蚊地区引发继发传播恶性疟易发展为重症 [1] - 疟疾流行区入境1年内出现周期性寒战高热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 [1]
巩固全球来之不易的疟疾防治成果
人民日报· 2025-04-28 06:11
全球疟疾防治进展 - 全球已有46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无疟疾状态",83个疟疾流行国家中有25国2023年报告病例不足10例 [1] - 2023年全球疟疾病例数约为2.63亿例,同比增加1100万例,但死亡病例持续下降至59.7万例(同比减少1.1万例) [1] - 非洲地区2023年疟疾病例占全球94%(2.46亿例),死亡病例占全球95%(56.9万人) [1] - 非洲国家正通过改革疾控体制、加强监测系统、扩大诊疗范围等措施降低发病率 [1] 防治资金缺口 - 2023年全球疟疾防治资金总额40亿美元,同比减少1亿美元,仅达成世卫组织年度目标(83亿美元)的48% [2] - 资金缺口从2022年的52%扩大至2023年的52%,2025年资金削减可能使防治进程脱轨 [2] 气候变化影响 - 极端天气事件增加蚊子繁殖场所,2022-2023年马拉维疟疾病例增加3.1%,莫桑比克增加3.9% [3] - 自然灾害导致流离失所人群疟疾风险上升,需将防治纳入人道主义救援 [3] 防治创新方向 - 世卫组织提出"再投资、再构想、再承诺"策略,要求流行国家增加国内支出覆盖预防/检测/治疗服务 [3] - 需研发新型抗疟药物,并在卫生服务、诊断技术、疫苗和病媒控制领域实现创新突破 [3] 中国防治贡献 - 中国通过青蒿素推广、药物援助、技术培训等方式支持全球防治,累计培训85国2000余名技术人员 [4] - 青蒿素联合疗法使撒哈拉以南非洲2.4亿人受益,非洲疟疾死亡率从0.14%降至0.055% [4]
从3000万到0!今天,向她致敬!
新华网· 2025-04-25 13:48
疟疾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 - 疟疾曾是中国流行历史最久、影响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重大传染病之一,新中国成立前每年约有3000万病例,30万人死亡,病死率1% [3] - 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出现两次大范围流行,1970年达到峰值2400万病例 [3] - 2021年6月30日世卫组织向中国颁发国家消除疟疾认证,实现从年3000万病例到零病例的突破 [16] 青蒿素的研发历程 - 20世纪60年代末疟原虫对奎宁和氯喹产生抗药性,疟疾发病率回升 [5] - 1969年屠呦呦担任国家"523"项目中药抗疟组组长,汇集640余种中药单秘验方,经数百次实验和190多次失败发现青蒿素 [9] - 1972年7月屠呦呦等3人通过人体试药证实青蒿素安全性 [10] 青蒿素的全球影响与荣誉 - 青蒿素问世后全球累计挽救数百万人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 [16] - 2015年屠呦呦因青蒿素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系中国本土科学家首次获诺奖科学类奖项 [12] - 世卫组织评价中国消除疟疾为"了不起的成就",凸显70年防控努力 [16] 科研精神与持续发展 - 屠呦呦强调科研需"实事求是""艰苦努力",青蒿素研究历经40年才获国际认可 [16] - 中国消除疟疾后仍持续深化青蒿素研究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