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瘦幼

搜索文档
全网羡慕的“气血感”,是新的身材焦虑吗?
虎嗅· 2025-07-21 14:40
女性健身趋势 - 女性健身从传统"白瘦幼"审美转向追求气血感和力量感 健身房鄙视链出现"举铁>瑜伽或跑步>广场舞"的讨论 [1]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成为全民健身主力 不同阶层和年龄的女性健身意义差异显著 调研涵盖肥胖者 留学生 离异女性 孕期妈妈等12类人群 [2] - 健身被赋予多重社会意义 包括审美取向 道德规训 性别气质 社交资本等 成为折射个体叙事的棱镜 [2] 健身与主体性觉醒 - 贾玲瘦身案例显示健身核心应是主体性觉醒而非结果导向 强调"具身性"概念即身体作为主体而非规训对象 [4] - 健身博主陷入消费主义矛盾 既倡导身体自主又受商业规则束缚 形成"消费型赋权"陷阱 [6] - 暴食催吐案例反映健身需突破审美规训 通过肉身在场体验触发反身性思考 [7] 健身审美标准演变 - 男性健身从劳动力资本转向文化资本符号 成为阶级品味区隔机制 "一身奢侈品不敌一副好身躯"现象凸显 [11] - "地母美学"兴起但本质仍是审美标准替换 未真正摆脱男性凝视 肌肉线条抗衰老需求反映工具理性主导 [11][12] - 中西方健身观差异显著 西方基于解剖学追求fitness 东方强调系统调养 文化流动中西方模式更强势 [13] 特殊群体健身体验 - 农村女性健身呈现去焦虑化特征 广场舞等运动侧重身体愉悦而非身体资本积累 [14] - 中老年群体健身强调生命体悟 年龄增长使健身体验从身份认同转向生命掌控感 广场舞承载青春回忆 [15]
为啥女装越做越小
新京报· 2025-06-16 11:07
女装尺码缩水现象 - 社交平台关于女装尺码过小的吐槽帖阅读量超过10亿次,M码连衣裙胸围比十年前缩小4厘米,L码裤腰难以容纳正常腰围[1] - 2008年国家标准规定160号上装胸围应不小于80厘米,但实际市场中部分同标服装胸围仅75厘米,低于国标[3] - 网购平台某T恤XS码胸围67厘米,S码70厘米,M码73厘米,L码76厘米,显著低于国标对应身高围度标准[5] 消费者体型与尺码矛盾 - 2010-2020年中国20-59岁女性平均身高、体重、腰围持续上升,但服装尺码反向缩小[6] - 约120斤女性需选择XXL码才能正常穿着,与消费者日常认知形成显著差距[10] - 美国女装1958年12号尺寸相当于现今6号尺寸,显示全球尺码虚标趋势[10] 行业生产逻辑与成本驱动 - 小码服装可减少布料用量10%-15%,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简化生产线和库存管理[14] - S码运输效率高于L码,包装体积减少20%-30%,提升单次运输装载量[14] - 中小品牌集中生产小码或均码产品,压缩尺码种类以降低运营复杂度[14] 市场反馈与运营影响 - 女装直播退货率达80%-90%,大促期间维持高位,显著高于服装类目平均15%-20%的退货率[18] - 单次退货造成商家20-32元综合损耗,包括运费、折旧、人工处理成本[20] - 2024年"6·18"全网女装销售额增速从2022年20 3%暴跌至-7 0%,显示市场收缩压力[25] 行业转型尝试 - 部分品牌试点AI智能尺码系统,采用3D人体扫描技术提升匹配精度[29] - 社交平台热搜显示消费者对设计、款式、预售机制等多维度不满,如"女装退货率"话题阅读量达215万次[24] - 行业面临结构性挑战,需平衡成本优化与消费者信任重建[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