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隧道施工技术创新
搜索文档
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在济贯通
大众日报· 2025-08-18 09:00
项目核心成就 - 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济南黄岗路黄河隧道顺利贯通,盾构段长3.3公里,全长约5.75公里 [1][2] - 隧道采用单洞双层设计,为国内首条穿黄单洞双层盾构隧道,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60公里 [2] - 项目规划是黄河起步区段42公里河道上21处跨河通道的一部分,建成后跨河通道平均间距将缩小至3公里 [2] 工程技术挑战 - 隧道需穿越地上悬河,黄河济南段河床高出南岸城区地面5米,最大洪水位高出河床11.62米,隧道最低点位于河床下54米,最大水土压力达6.5巴 [3] - 施工面临地质勘探未知风险,17.5米超大开挖直径导致地层扰动控制难,地面沉降要求控制在1厘米内 [3] - 隧道掘进产生大量泥浆,每环1200立方米,整条隧道达160万立方米,处理难度极大 [3] 盾构机技术创新 - “山河号”盾构机开挖直径17.5米,项目团队精准选型,采用400型号泥浆管和600毫米管道以确保通畅,虽造价超2000万元但避免了频繁堵管风险 [4] - 选用带压复合型刀盘并提升刀盘开口率,实现“防粘防堵”,优化刀具配置减轻了刀盘自重及主驱动负载 [4] - 盾构机装配伸缩式主驱动、开挖仓伸缩摄像头,应用第四代同步双液注浆工艺,并搭载“五官一脑”智能化系统实现全流程感知与智能决策 [5] - 创新设计双采石箱应对长达两千米、占比超六成的钙质结核层,通过远程控制和双箱轮换实现不停机快速处理 [7][8] - 采用自主研发的金刚石刀具应对强度达41兆帕的“顽石”,最终实现全程3.3公里连续掘进不换刀的纪录 [8] 施工效率与泥浆处理 - “山河号”盾构机掘进速度达每分钟35毫米,远超15.76米直径隧道每分钟25毫米的纪录 [4] - 泥浆处理采用完全自主创新的“絮凝+提浓+压滤”组合工艺,系统每小时处理泥浆近600立方米,日处理效率提升50%,滤饼含水率降至30%以下 [9][10] - 工艺优化将泥浆管路改造为可变速、间歇性供浆的“智能模式”,实现大流量补浆并防止罐底泥土板结 [9] 内部结构同步施工优化 - 针对单管双层隧道内部结构工序多、作业空间狭小等特点,项目定制组合式台车,创新研发可移动盘扣支架等工装 [11] - 组合式台车底部设万向轮及伸缩式承重底托,实现快速移位,为车道板施工腾出空间并保障物资运输畅通 [11] - 优化实现内部结构施工与盾构掘进“双线并行”,内部结构施工工效提升6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