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新

搜索文档
以教育对外开放助力中华文明建设
新华日报· 2025-06-17 11:26
教育对外开放的历史演进 - 自汉唐丝绸之路开辟起,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交流不断加强,教育对外开放渐成雏形 [1] - 鸦片战争后引进西方科学知识、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为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1] -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吸引海外学子回国初步打开教育国际合作通道 [2] - 改革开放后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技术和资源,中外合作办学、留学生交流项目快速增长 [2] - 新时代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纵深推进,全方位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2] 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意义 - 文化融合视角: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汲取多元文化精华为中华文明建设注入智慧滋养 [3] - 知识创新视角:通过国际合作加速学术研究与科技创新,解决全球性挑战如能源危机、粮食危机 [3] - 人力资本视角:培养兼具本土文化理解与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融合传统与现代理念 [3] 教育对外开放的实施路径 - 强化开放意识:引入国际前沿教育思想培养跨文化人才,促进中华文化与各国文化互鉴 [4] - 创新开放举措: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推动中外合作办学、联合科研及汉语文化推广 [4][5] - 健全开放体系:构建多层次国际合作机制,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以提升影响力和话语权 [5] 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结合 - 16世纪以来全球五大科学人才中心(意、英、法、德、美)均以教育开放为驱动 [2] - 需植根本土服务本土,同时吸纳世界一流教育资源与创新要素支撑中华文明建设 [3]
从学区到「学府」,最懂海淀的房子出现了
36氪· 2025-03-12 18:15
知识创新科技, 科技改变命运。 中国互联网考古史上,曾有一家公司:瀛海威。 它由辽宁抚顺人张树新创办,成立时间比搜狐、新浪、腾讯都要早。1998年11月,腾讯创立时,注册资金只有50万,而瀛海威在1996年的注册资本已经达 到了8000万。 瀛海威的模式是自建物理网络,并尝试打造综合性在线服务平台,提供论坛、新闻、电子邮件等服务,和后来兴起的门户如出一辙——堪称是"大厂"的前 身。 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瀛海威推出一个大型策划:"网上中国"。它计划耗时三年,投资千万,用最好的技术,将延安、西安等全国主要城市的历史、现 实、人物故事复刻到网上,形成中国最早期的数字档案。 但受限于当时的拨号上网带宽和不到百万的网民数量,以及此后张树新和资本方的分歧,"网上中国"做完之后,瀛海威的创始班底很快散伙了。人们还记得 瀛海威,是因为它留下了那句最著名的广告: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 尤其在"人"的方面,海淀拥有当之无愧的中国最顶尖的智力资源。 这些互联网科技创业者和他们的员工,并非全是名校毕业,他们身上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中国重点发展教育之后被"知识改变命运"的"考一代"、"考二 代",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