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韧性

搜索文档
 构建有韧性的科研体系
 科技日报· 2025-04-28 09:19
 科研体系韧性构建    核心观点   - 当代科研面临系统复杂性、学科交叉性及创新不确定性等挑战,叠加地缘政治因素,需构建抗冲击、能恢复、可持续的韧性科研体系[1]   - 韧性科研体系需具备技术自主、制度完善、组织灵活、社会协同四大核心能力,以应对技术封锁、资源分配不均等系统性风险[4][5][6][7]     多因素冲击科研体系   - 大科学时代下科研复杂度剧增,技术迭代加速、跨学科协作风险、突发公共事件及资源分配不均构成主要挑战[2]   - 科技伦理问题、范式变革及传统组织模式适应性不足进一步加剧系统脆弱性[2]     中国科研体系现状与挑战   - 国际科技博弈导致合作受阻、设备断供及人才交流受限,自主科研生态尚未成熟[3]   - 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基础研究薄弱、原创成果不足、产学研融合度低制约发展[3]     技术韧性建设   - 关键技术领域需制定备份计划,布局替代方案以应对封锁,通过自主创新与国际多元合作降低依赖[4]   - 构建多元化国际技术合作网络,分散对特定国家/技术的依赖风险[4]     制度韧性完善   - 现有科技资源配置与创新激励制度较完善,但需加强安全管理与受限反制机制[5]   - 建议基于出口管制法建立弹性调整机制,配套风险评估体系及分级应急预案[5]     组织韧性提升   - 通过买用分离、资源共享保持设备采购冗余,受限主体采用目标分解、多主体协作模式强化组织灵活性[6]   - 主导国际新联盟、开放大科学装置以构建科研"生态圈"[6][7]     社会韧性强化   - 需整合制度、组织与技术三方合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与国家安全意识[7]   - 加强产学研跨部门合作,培育民间科研力量以形成社会支持网络[7]     战略意义   - 韧性科研体系是科技安全与自立自强的基石,四维协同可奠定长远发展基础[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