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韧性

搜索文档
诚邀:参与科学仪器企业管理研究调研(共享研究成果)
仪器信息网· 2025-05-30 15:10
调研背景与目的 - 研究主题为"动态环境下基于资源的管理举措对组织韧性及创新的影响",聚焦研发制造型中小企业在动态环境中的资源管理策略与组织韧性、创新能力的内在关联 [1] - 调研由仪器信息网产业研究中心发起,旨在构建本土化管理理论并为同类企业应对市场挑战提供参考 [1] 调研对象与内容 - 目标受访者为科学仪器研发制造型中小企业的决策者 [3] - 问卷分为三部分:企业背景信息(业务类型、行业类别、规模等)、当前组织韧性与创新情况、前一年环境动态性及信息管理状况 [3] - 预计完成时间约10分钟 [3] 调研安排与参与方式 - 调研时间从即日起至2025年6月14日 [5] - 参与方式包括扫描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链接 [5] - 受访者可在问卷末尾留下邮箱以获取研究成果 [2] 数据使用与隐私保护 - 调研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不涉及企业及个人敏感信息 [4] 联系方式 - 联系人:仪器信息网产业研究中心团队 [6] - 联系方式:18910252012 [6]
在充满黑天鹅的世界里, 获得韧性组织的管理疫苗
36氪· 2025-05-26 10:44
组织韧性概念演变 - 组织韧性从静态能力视角转向动态过程视角 传统观点认为韧性是组织固有的复原能力 新研究强调韧性在逆境前中后展现不同特征 [1] - 韧性被重新定义为"抗打击能力"和"适应变革能力"的结合体 既包括承受冲击的恢复力 也包含从逆境中学习调整的能力 [1] 韧性案例研究 - 乌拉圭空难案例显示 极端环境下韧性通过成员持续互动形成 关键要素包括情境处理能力 共同体构建和灵活应对模式 [2] - 福尔曼公司案例揭示家族企业韧性源于三位一体架构:家族使命感传承 领导者冒险决策 员工家人文化 每次危机都转化为业务创新契机 [3][4][5] 团队韧性机制 - 中国团队研究表明 挑战性压力通过增强集体认同提升韧性 阻碍性压力则削弱认同降低韧性 团队内部关系质量调节外部压力影响 [8] - 精英赛艇队研究发现 外部威胁下团队内部和谐关系能增强韧性 内部张力则损害韧性表现 [8] 领导力与韧性 - 魅力型领导通过重塑压力认知和提供情感资源 显著提升团队韧性 能强化挑战性压力的积极作用并缓解阻碍性压力的负面影响 [9] - 变革型领导通过展示理想化影响力和激发动机 改变团队成员对压力的认知 增强集体认同从而提升韧性 [9] 韧性构建维度 - 知识资本与冗余设计:通过弹性知识库和动态资源池实现知识快速重组 资源基础理论强调跨领域知识储备的价值 [11][12] - 模块化与适应性重构:动态能力理论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指出 模块化解耦降低迭代成本 分布式节点协同形成抗脆弱生态 [13] - 制度嵌入与生态控制:制度理论关注规则设计减少不确定性 社会网络理论强调关系网络创造连接红利 [15][16] 韧性系统工程 - 当代韧性建设进入系统工程阶段 公式化为资源冗余×模块化架构×适应性学习×分布式决策 需动态决策 网络协同与风险修复的持续迭代 [17] - 借鉴韩炳哲哲学概念 组织可通过结构性留白(如谷歌20%自由时间)和主动暴露风险(公开技术瓶颈)培育适应性能力 [17][18]
梅花创投吴世春:在不确定性中寻找 “确定性切口”
搜狐财经· 2025-05-08 12:06
投资哲学与策略 - 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切口",用长期主义对冲短期波动 [3] - 投资逻辑包括"人-事-时-值"合一,重视创始人个人魅力和团队执行力 [3][22] - 坚持"水下捕鱼"策略,提前布局AI+农业、AI+供应链等未爆发领域 [6] - 投资风格概括为"快准狠",决策迅速、精准识人、敢于冒险 [26] AI行业洞察 - DeepSeek的爆发本质是技术迭代与场景需求共振的结果 [3][4] - 国内在垂直应用层创新速度不逊于海外,但底层芯片、算力架构存在代差 [5] - 通用大模型窗口期已过,更关注SaaS工具应用型公司和垂类模型 [6] - 杭州成功在于"生态滋养",包括人才网络、民间资本活跃度和宽容失败的文化土壤 [7] 重点投资赛道 - 三大确定性较高赛道:AI+实体经济、合成生物、银发经济 [9] - 非传统指标包括数据壁垒、技术外溢性、组织韧性 [9] - 消费投资正在分化,关注新国货和银发消费 [17] - 文化自信回归带来IP商业化、沉浸式体验、非遗科技化机会 [17] 创业者特质 - 最看重三点:"偏执狂"般专注力、技术原创性、快速纠错能力 [8][22] - 80后创始人占硬科技项目80%,正在重构传统行业技术范式 [8] - 年轻创业者优势在于"技术直觉"和"全球化视野",但需补足商业落地能力 [8] 募资与退出策略 - 人民币LP结构重构,政府引导基金占比超70% [12] - 与产业强市共建主题基金,联合上市公司设立产业并购基金 [12] - 退出从"赌IPO"转向多元退出,包括产业并购和Pre-IPO战略配售 [13][14] 市场预测 - 硬科技IPO大年,半导体、AI、生物医药领域将诞生10家以上百亿市值公司 [25] - 政府引导基金从"行政主导"转向"市场化运作" [25] - 跨境投资回暖,人民币基金加速布局东南亚、中东市场 [25] 行业趋势 - A股牛市本质是"经济转型牛",资金从地产、互联网流向硬科技和高端制造 [18] - 科技创新领域将持续蓬勃发展,包括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应用、智能制造 [19] - 新能源与环保、生物技术与医疗、商业航天、消费与出海是未来10年机遇 [19] 机构类型 - 专业早期投资机构、产业资本、政府引导基金支持的机构能参与未来机会 [20] - 具备全球视野的投资机构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产 [21]
构建有韧性的科研体系
科技日报· 2025-04-28 09:19
科研体系韧性构建 核心观点 - 当代科研面临系统复杂性、学科交叉性及创新不确定性等挑战,叠加地缘政治因素,需构建抗冲击、能恢复、可持续的韧性科研体系[1] - 韧性科研体系需具备技术自主、制度完善、组织灵活、社会协同四大核心能力,以应对技术封锁、资源分配不均等系统性风险[4][5][6][7] 多因素冲击科研体系 - 大科学时代下科研复杂度剧增,技术迭代加速、跨学科协作风险、突发公共事件及资源分配不均构成主要挑战[2] - 科技伦理问题、范式变革及传统组织模式适应性不足进一步加剧系统脆弱性[2] 中国科研体系现状与挑战 - 国际科技博弈导致合作受阻、设备断供及人才交流受限,自主科研生态尚未成熟[3] - 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基础研究薄弱、原创成果不足、产学研融合度低制约发展[3] 技术韧性建设 - 关键技术领域需制定备份计划,布局替代方案以应对封锁,通过自主创新与国际多元合作降低依赖[4] - 构建多元化国际技术合作网络,分散对特定国家/技术的依赖风险[4] 制度韧性完善 - 现有科技资源配置与创新激励制度较完善,但需加强安全管理与受限反制机制[5] - 建议基于出口管制法建立弹性调整机制,配套风险评估体系及分级应急预案[5] 组织韧性提升 - 通过买用分离、资源共享保持设备采购冗余,受限主体采用目标分解、多主体协作模式强化组织灵活性[6] - 主导国际新联盟、开放大科学装置以构建科研"生态圈"[6][7] 社会韧性强化 - 需整合制度、组织与技术三方合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与国家安全意识[7] - 加强产学研跨部门合作,培育民间科研力量以形成社会支持网络[7] 战略意义 - 韧性科研体系是科技安全与自立自强的基石,四维协同可奠定长远发展基础[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