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手术”高水准 文物再青春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30 07:04
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7项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涵盖文物修复、国际合作和研究阐释三大类 [5][17] - 成果包括青海吐蕃时期王冠修复、唐代陶质龙首复原、中亚考古现场文保协同模式应用等 [5][8][10][13] - 采用多学科技术手段如X光透射成像、三维激光扫描、虚拟拼接等实现精细化修复 [9][11] 青海吐蕃王冠修复 - 出土于青海乌兰县泉沟一号墓的王冠严重腐蚀,金属胎体厚度不足200微米,冕旒2582颗珠饰散落 [8] - 修复团队通过上万次精密焊接,结合X光和平板CT技术,准确复原复杂编串结构和纹饰 [6][9] - 创新研发金银合金专用补配方法,采用"考古地层学"理念完成多材质构件连接复原 [9] 唐代陶质龙首修复 - 河北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的唐代龙首碎成上百块,存世量极少且保存完整度罕见 [10] - 修复团队通过三维成像、超声波清洗等技术还原制作工艺,确认龙首为垂兽和戗兽,所在建筑垂脊宽达45厘米 [11][12] - 龙首彩绘使用含铅、锰、铜等矿物颜料,体现唐代高超制陶与雕塑技艺 [11] 中亚考古现场协同保护 - 中国—乌兹别克斯坦联合考古队在蒙扎铁佩遗址采用移动实验室和整体套箱技术,实践"发掘即保护"理念 [13][14] - 发现一枚五铢钱作为装饰品,证实中华文化在中亚的传播,并出土绢、锦等纺织品为丝路研究提供实物依据 [14] - 文保团队展示中国精细化考古技术,为"一带一路"考古合作开辟新路径 [14] 早期玻璃珠溯源研究 - 新疆出土的25件蜻蜓眼式玻璃珠经成分分析证实源自黎凡特,通过新疆—河西走廊传入中原 [15][16] - 研究构建泡碱玻璃东传的西北路径,印证"前丝绸之路"存在及亚欧早期文明互动 [16]
中国龙再添新形象、千年王冠重现……7项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发布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27 09:51
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大成果 -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7项"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大成果",其中3项聚焦重要文物修复 [1] 吐蕃时期王冠文物修复 - 青海乌兰县泉沟一号墓出土的龙凤狮纹银饰金王冠(距今1000多年)完成修复,出土时因长期埋藏已"支离破碎" [2] - 考古专家运用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方法完成银基体矫形强化及上万次精密焊接,结合X光/中子成像技术,精准复原王冠本体与2582颗冕旒珠饰编串结构 [9] - 这是我国首次完整复原吐蕃时期复杂造型王冠文物 [9] 唐代龙首文物修复 - 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的两件唐代龙首完成修复,其中一件独角龙首带有6个螺旋"小犄角",采用珍贵矿料绘制黑眼珠、绿眼线,展现全新龙形象 [15] - 该发现为中国龙文化研究提供新材料 [15] "一带一路"考古发现 - 中乌联合考古队在蒙扎铁佩遗址发现"五铢"铭文铜钱、汉式铜镜及斜纹纬锦丝织物残片,后者可能将纺织技艺历史向前推进百年 [20][24][26] - 这些发现为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物质文化交流提供新证据 [20] 内蒙古中南部人群互动研究 - 通过分析东周时期内蒙古中南部12处遗址508例颅骨标本,揭示北方部族南迁与中原人口北迁的多民族交融历程,历时300多年 [29] 本土葡萄资源利用史 - 对全国20多处遗址出土葡萄属种子的研究表明,中国本土存在持续数千年的葡萄利用史(最早可追溯至1万年前),与欧亚种葡萄长期共存 [34][39][42] "前丝绸之路"实证 - 新疆出土的25件地中海黎凡特地区蜻蜓眼玻璃珠与甘肃战国墓出土物成分一致,实证泡碱玻璃经新疆-河西走廊传入中原的"前丝绸之路"路径 [46] 二里头遗址铜料来源 - 二里头遗址出土铜器的铅同位素分析显示,其矿料来源之一为山西中条山,证实3000多年前已存在晋南至洛阳的长距离资源调配体系 [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