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碱玻璃

搜索文档
“手术”高水准 文物再青春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30 07:04
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7项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涵盖文物修复、国际合作和研究阐释三大类 [5][17] - 成果包括青海吐蕃时期王冠修复、唐代陶质龙首复原、中亚考古现场文保协同模式应用等 [5][8][10][13] - 采用多学科技术手段如X光透射成像、三维激光扫描、虚拟拼接等实现精细化修复 [9][11] 青海吐蕃王冠修复 - 出土于青海乌兰县泉沟一号墓的王冠严重腐蚀,金属胎体厚度不足200微米,冕旒2582颗珠饰散落 [8] - 修复团队通过上万次精密焊接,结合X光和平板CT技术,准确复原复杂编串结构和纹饰 [6][9] - 创新研发金银合金专用补配方法,采用"考古地层学"理念完成多材质构件连接复原 [9] 唐代陶质龙首修复 - 河北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的唐代龙首碎成上百块,存世量极少且保存完整度罕见 [10] - 修复团队通过三维成像、超声波清洗等技术还原制作工艺,确认龙首为垂兽和戗兽,所在建筑垂脊宽达45厘米 [11][12] - 龙首彩绘使用含铅、锰、铜等矿物颜料,体现唐代高超制陶与雕塑技艺 [11] 中亚考古现场协同保护 - 中国—乌兹别克斯坦联合考古队在蒙扎铁佩遗址采用移动实验室和整体套箱技术,实践"发掘即保护"理念 [13][14] - 发现一枚五铢钱作为装饰品,证实中华文化在中亚的传播,并出土绢、锦等纺织品为丝路研究提供实物依据 [14] - 文保团队展示中国精细化考古技术,为"一带一路"考古合作开辟新路径 [14] 早期玻璃珠溯源研究 - 新疆出土的25件蜻蜓眼式玻璃珠经成分分析证实源自黎凡特,通过新疆—河西走廊传入中原 [15][16] - 研究构建泡碱玻璃东传的西北路径,印证"前丝绸之路"存在及亚欧早期文明互动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