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陶质龙首

搜索文档
唤醒沉睡的千年古城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04 06:41
考古发现与成果 - 古州城遗址考古工作历时8年,勘探面积累计约30余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累计2600平方米 [6] - 考古勘探揭示了遗址内外双城垣布局,搭建了汉唐至五代的时空框架 [6] - 2020年发现隋唐砖砌水井,出土红陶罐、石刻残块、小木梳等北朝及隋唐时期遗物 [8] - 2023年发现唐代较高等级寺院遗址,出土唐代龙首等遗物 [9] - 出土的两件唐代陶质龙首保存相对完整,经修复后显示黑色眼珠、绿色眼线等彩绘遗存 [10][11] 文物修复与研究 - 龙首修复采用室内清理、三维成像、超声波清洗等技术,成功还原唐代龙首建筑构件原貌 [11] - 研究表明9号龙首为垂兽,10号龙首为戗兽,所在建筑垂脊宽度达45厘米、戗脊宽度达30厘米 [12] - 陶量文物经修复确认容积为2067毫升,相当于汉代一斗(10升),证实为量器 [12] - 陶量上的"都乡定里"字样证实古州城为秦汉时期鄚县治所 [12] 历史联系与文化意义 - 古州城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青掍瓦、莲花瓦当)和日用品(白瓷碗)与唐长安城出土文物相似 [13] - 水井中出土的青瓷、白瓷罐造型与长安城发现的相近,反映鄚城与长安联系紧密 [13] - 古州城遗址出土的龙首等建筑构件比长安城的更生动,可能因远离中央工匠更自由发挥 [14] - 遗址考古成果揭示唐代"开放包容、多元一体"的文明特质,两地虽相距二千三百一十里但文化相通 [14]
“手术”高水准 文物再青春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30 07:04
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7项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涵盖文物修复、国际合作和研究阐释三大类 [5][17] - 成果包括青海吐蕃时期王冠修复、唐代陶质龙首复原、中亚考古现场文保协同模式应用等 [5][8][10][13] - 采用多学科技术手段如X光透射成像、三维激光扫描、虚拟拼接等实现精细化修复 [9][11] 青海吐蕃王冠修复 - 出土于青海乌兰县泉沟一号墓的王冠严重腐蚀,金属胎体厚度不足200微米,冕旒2582颗珠饰散落 [8] - 修复团队通过上万次精密焊接,结合X光和平板CT技术,准确复原复杂编串结构和纹饰 [6][9] - 创新研发金银合金专用补配方法,采用"考古地层学"理念完成多材质构件连接复原 [9] 唐代陶质龙首修复 - 河北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的唐代龙首碎成上百块,存世量极少且保存完整度罕见 [10] - 修复团队通过三维成像、超声波清洗等技术还原制作工艺,确认龙首为垂兽和戗兽,所在建筑垂脊宽达45厘米 [11][12] - 龙首彩绘使用含铅、锰、铜等矿物颜料,体现唐代高超制陶与雕塑技艺 [11] 中亚考古现场协同保护 - 中国—乌兹别克斯坦联合考古队在蒙扎铁佩遗址采用移动实验室和整体套箱技术,实践"发掘即保护"理念 [13][14] - 发现一枚五铢钱作为装饰品,证实中华文化在中亚的传播,并出土绢、锦等纺织品为丝路研究提供实物依据 [14] - 文保团队展示中国精细化考古技术,为"一带一路"考古合作开辟新路径 [14] 早期玻璃珠溯源研究 - 新疆出土的25件蜻蜓眼式玻璃珠经成分分析证实源自黎凡特,通过新疆—河西走廊传入中原 [15][16] - 研究构建泡碱玻璃东传的西北路径,印证"前丝绸之路"存在及亚欧早期文明互动 [16]
透视文物细节 刷新考古认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人民日报· 2025-05-28 06:40
考古发现与文化遗产保护 -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发布7项重大成果,包括东周时期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人群互动、中国早期泡碱玻璃的源头与传播、青海省乌兰县泉沟一号墓出土王冠保护修复等 [1] - 实验室下设18个子实验室和5个联合实验室,涉及碳-14测年、古DNA、同位素分析、文物保护修复等领域,是国内科技考古界涵盖范围最广泛的机构 [5] 中国本土葡萄利用史 - 中国是世界三处野生葡萄集中分布的中心之一,存在约38种葡萄属植物,古人利用本土葡萄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万年左右的农业起源时期 [2] - 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发现的葡萄藤是欧亚种葡萄在中国最早的证据,距今2000多年,西汉时期欧亚种葡萄已被带入内地 [2] - 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葡萄属遗存集中出土,显示先民可能已开始人工栽培葡萄 [3] - 辽金时期城址中发现本土葡萄种子,证明本土葡萄与欧亚种葡萄曾长期并存 [3] 唐代龙首考古发现 - 河北雄安新区雄县古州城遗址出土两个罕见的陶质唐代龙首,为房顶建筑构件中的垂兽或戗兽 [4] - 龙首盐析严重,10号龙首碎裂成上百块,实验室通过超声波清洗、纯净水脱盐等技术进行保护修复 [5] - 龙首制作工艺包括陶胎使用秸秆和碎陶块作为羼和料,烧成温度约686摄氏度,表面使用含铅白色、含锰紫黑色和含铜绿色矿物颜料 [5] - 复原显示龙首所在建筑垂脊宽45厘米、戗脊宽30厘米,龙首形象为此前未见,为龙文化形象演变提供新考古依据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