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本

搜索文档
深度解读|马斯克建“美国党”背后三大推手
新华社· 2025-07-11 21:36
马斯克成立"美国党"的深层动因 - 马斯克作为"科技工业复合体"代表人物,旗下拥有社交媒体X、特斯拉、SpaceX等与美国国家利益深度绑定的高科技资产,其政治行动本质是对自身科技帝国的保护[2] - 直接导火索为特朗普推动的"大而美"法案取消电动汽车税收减免,损害特斯拉核心利益,反映新老资本博弈[3] - 美国政治极化与制度僵化促使科技精英寻求独立政治话语权,马斯克计划通过"美国党"在众议院争取关键议席以影响政策[5] 科技资本与传统产业的冲突 - MAGA阵营代表传统制造业、白人工薪阶层利益,主张贸易保护主义与产业回流,与马斯克倡导的新能源、太空探索等未来产业存在根本理念冲突[3] - 科技工业复合体正成为美国政治新变量,其与MAGA势力的产业利益冲突可能重塑政策走向[3][5] 美债问题对科技行业的影响 - "大而美"法案加剧美债扩张,可能推高资本市场成本并削弱美国科技竞争力,直接影响SpaceX、特斯拉等依赖长期投入的领域[6][7] - 两党将美债作为党争工具,政策不确定性威胁科技基础设施投资稳定性[7]
赌上特斯拉,马斯克向特朗普“开战”
中国新闻网· 2025-07-10 18:46
在特斯拉市值一周蒸发千亿美元后,马斯克发起美国政坛的新牌局。 这位世界首富高调宣布成立"美国党",剑指昔日盟友、现任总统特朗普。这是一场赤裸的利益豪赌。 赌注,是他的商业帝国——特斯拉、SpaceX,以及他在美国的全部政治资本。 这并非马斯克一时兴起。 牌局虽开,但并不好打。 首先是程序门槛。基于现行法律,美国新政党获得参选资格需经过复杂的认证程序,《纽约时报》直 言,在美国成立一个新的全国性政党可能比把人送上火星还难。 其次,美国"赢家通吃"的选举制度天然不利于第三党发展。美国乔治敦大学政治历史与政治方法学教授 汉斯·诺埃尔指出,"在美国,你必须完全胜出才能获得回报。你无法通过成立一个小党派,赢得20%或 30%的选票,从而在立法机构中获得相应席位,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发展。" 就在前一天,特朗普正式签署"大而美"法案,该法案不仅取消多项清洁能源优惠政策,更间接打击了特 斯拉的碳积分交易业务,对于过去一年靠碳积分收入28亿美元、利润占比近四成的特斯拉而言,无异于 斩断命门。 摩根大通年初曾预测,取消电动车抵免政策或使特斯拉年运营利润减少12亿美元。 如今,噩梦成真。"出手的人",正是马斯克曾投入超2亿美元竞选资 ...
川普想让马斯克“滚出美国”
36氪· 2025-07-03 09:10
历史的进程往往由大人物推动,但他们又反过来被性格牢牢控制。马斯克和川普,就是两只典型的"雄性表演动物",行为模式极度张扬、充满控制欲,又 天然不信任除自己之外的任何人。他们曾短暂结盟,却终究因为"Big, Beautiful Bill"彻底撕破脸。 美国 政治,从来不缺表演,但像这两只"开屏孔雀"一样争奇斗艳又疯狂撕逼的确实罕见。 01 两个"神经质" 马斯克曾公开承认自己是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这并非"卖惨",而是一种赤裸的权力宣示。他的阿斯表现得尤为典型:高度专注、缺乏共情、控制欲极 强。 他的员工们对此一点不陌生——2015年,一名特斯拉员工为迎接新生儿请假,马斯克回邮件极度冰冷:"这不是理由。" 在马斯克眼中,人的生育权、身体健康、家庭因素都不值一提。他追求的,是效率的极限、纪律的纯粹。 川普则是另一种神经质人格:未曾确诊阿斯伯格,却活在高亢而自恋的情绪中。羞辱式管理、即时惩罚、翻脸比翻书还快,是他一贯的权术手段。 在川普周围,任何对他稍有异议的人,要么被当场讽刺,要么被"边缘化"。 2024年,川普和马斯克曾短暂进入"蜜月期"。川普复出竞选,需要一位科技巨头为自己在年轻群体和硅谷人中"镀金";马斯克则 ...
马斯克组党:科技寡头搅动美国政治的野心与困局
搜狐财经· 2025-06-11 23:46
2025 年 6 月,马斯克在 X 平台发起的 "中间党" 投票以 80.4% 支持率引爆舆论,"美国党" 的诞生标志着科 技资本对传统政治体系的公开挑战。这一行动表面是个人政治博弈,实则折射出美国政治生态的深层危 机。 一、商业利益驱动的政治反击 三、制度壁垒与资源优势的博弈 尽管马斯克拥有 2000 亿美元身家、X 平台舆论控制权和庞大粉丝群体,但美国选举制度对第三党极不友 好。例如,加州要求新党提交 800 万选民联署,全国性参选需累计 2000 万有效签名,这几乎难以完成。此 外,两党可能联合打压:特朗普威胁终止政府合同,民主党则追责特斯拉自动驾驶问题。 不过,马斯克的资源优势不容忽视。他可独立承担政党初期数亿美元开支,并通过 X 平台直接动员选民, 绕过传统媒体。历史上,西奥多・罗斯福的进步党曾在 1912 年赢得 88 张选举人票,虽未持久,但证明了 科技影响力转化为政治实力的可能性。 四、未来走向:政治杠杆还是长期实验? 马斯克与特朗普的决裂源于政策冲突。特朗普签署的《大而美法案》取消电动汽车税收抵免,每年或使特 斯拉损失数十亿美元,并威胁终止 SpaceX 价值 90 亿美元的 NASA 合同 ...
马斯克的政治实验:科技资本与民粹政治的根本矛盾
虎嗅· 2025-06-07 08:27
马斯克离职与DOGE项目失败 - 马斯克正式离职特朗普政府,标志其政治实验落幕,对联邦政府低效表示不满[1] - DOGE项目目标从2万亿美元政府开支削减降至1万亿美元,实际仅完成1700亿美元[2] - DOGE面临法律地位缺陷,依赖行政令设立引发31起诉讼,包括不当解雇等指控[3] - 执行团队平均年龄22岁且全员科技背景,缺乏行政经验导致政治博弈牺牲品[4] - 核心目标与特朗普政策冲突,3.3万亿美元支出法案加剧赤字削弱DOGE成效[5][7] 特斯拉业绩与战略调整 - 特斯拉2025Q1营收同比下降9%至193亿美元,净利润暴跌71%至4.09亿美元[8] - 股价波动、CEO继任传闻及SpaceX星际飞船解体促使马斯克重心回归核心业务[11] - 商业规划包括特斯拉自动驾驶商业化、SpaceX火星任务及xAI人工智能研发[11][12] - 特斯拉市值反弹至1万亿美元以上,凸显商业逻辑优先于政治博弈[12] 马斯克商业规划详情 - 特斯拉:Model Y无人驾驶测试无事故,6月推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欧洲销量被比亚迪超越[13] - SpaceX:估值3500亿美元,星链部署7500+卫星,星际飞船2026年目标火星任务[13] - xAI:开发通用人工智能,寻求微软合作扩展Grok机器人,持续起诉OpenAI[13] - Neuralink:中东临床试验使3名瘫痪患者实现脑机接口控制计算机[13] - The Boring Company:开发拉斯维加斯68英里隧道环路[13] 特马联盟合作与分歧 - 合作基础:马斯克提供1亿美元政治献金及竞选支持,换取H-1B签证政策让步及DOGE主导权[13][14] - 核心分歧:关税政策(保护vs全球化)、人才吸引(限制H-1Bvs支持)、政府规模(扩张vs精简)[16] - 联盟前景:马斯克保留"总统顾问"身份,但结构性矛盾导致科技资本难以改造政治生态[17][19] 中美竞争潜在机遇 - 马斯克产业链深度嵌入中国,商业立场非意识形态化可创造双边合作空间[20] - 特朗普交易逻辑灵活务实,相比传统科技资本左翼倾向更易促成战略性合作[21]
龙船退役引爆科技战,马斯克叫板总统权威,美企国策捆绑走向失控
搜狐财经· 2025-06-06 16:19
政企冲突升级 - 马斯克宣布启动"龙飞船退役程序"并暗示弹劾总统,标志着科技资本与政治权力结构冲突全面升级 [1] - 特朗普威胁取消SpaceX与特斯拉的政府合同与补贴,将国家级科研成果作为政斗筹码 [3] - 马斯克在X平台痛批特朗普税收法案,呼吁创建代表"80%中间派"的新政党 [3] 市场影响 - 特斯拉股价一日暴跌14%,带动标普500指数收跌,拖累纳斯达克100和道琼斯工业指数 [4] - 马斯克科技帝国与美股科技板块高度捆绑,与白宫决裂导致市场对政企稳定合作关系的预期动摇 [4] 行业影响 - SpaceX是NASA载人航天项目主力承包商,龙飞船是目前唯一能从美国本土运送宇航员至国际空间站的可复用载人航天器 [3] - 若SpaceX与联邦关系破裂,NASA将被迫重启自身造舰计划,耗资与周期将倍增 [8] - 特斯拉若持续受政策挤压,将影响清洁能源转型与新能源汽车普及 [8] 制度性矛盾 - 美国陷入依赖私企但又与之敌对的矛盾局面,科技企业被迫扮演"半官方系统基础设施"角色 [6] - SpaceX不仅与NASA合作,还在国防部、情报系统及乌克兰战场发挥关键作用 [6] - 美国"科技依赖型治理"模式面临挑战,科技企业既是国家战略资产又是政治祭品 [6] 战略影响 - 事件给美国"科技统御全球"战略蒙上阴影,暴露政企关系结构失衡已走向临界点 [6] - 若SpaceX退出,美国航天任务将失去现阶段唯一的民间执行体系 [8] - 技术能力与政治忠诚互为条件的趋势正在掏空科技强国基础 [8]
市场观察人士:链接科技企业与全球资本,港股市场重塑新生态
快讯· 2025-05-27 02:24
港股科技企业上市热潮 - 港股市场正迎来科技企业上市热潮 一批拥有核心技术乃至全球领先优势的科技企业纷纷涌向港交所 [1] - 这些企业包括已成功挂牌 等待聆讯 以及正在筹备上市的不同阶段 [1] 港股市场的战略定位 - 港股市场正在演变为全球科技资本的重要枢纽 汇聚内地科技企业并链接全球资本 [1] - 港交所发挥桥梁作用 成为链接科技产业与国际资本的"超级纽带" [1] 市场影响 - 这一转变丰富了港股市场的产业结构 [1] - 提升了港股市场在国际金融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1]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应时应势
证券时报· 2025-05-07 01:50
5月6日,传闻许久的港交所科企专线正式推出,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曾将其形容为"手把手的服 务"。这一专线为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在提交上市申请前提供专门的指引。科企专线在这些企 业筹备上市的早期阶段为它们解答关键问题,帮助它们更清楚地了解并满足相关上市规定,进一步协助 它们更有效率地筹备上市。 科企专线还实现了一个更大突破——允许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 这也是应时、应势之举。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一般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或产品尚未商业化的阶 段,与其他行业相比,过早或长期披露公司的营运策略、专有技术或上市计划,可能会给这些公司带来 过高的风险。 不难预料,通过精准解决科创企业上市痛点、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香港有望在全球科技资本博弈中占 据更主动地位,进一步吸引内地及全球科创企业赴港上市。 从允许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到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从推出SPAC机制再到允许特专科技公司 于主板上市,港交所近年的一系列改革都在做着同一件事——巩固香港作为新兴及创新公司首选上市平 台的地位。 港交所的改革成效极为显著。2018年之后,新经济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在港股市场发展壮大,这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