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稀缺效应
icon
搜索文档
老铺黄金、泡泡玛特、毛戈平,“新新消费势力”在港股享受高估值溢价
第一财经· 2025-06-05 18:17
港股"新新消费势力"回调现象 - 6月5日老铺黄金、蜜雪集团、毛戈平等港股消费股普跌,跌幅分别为9%、7.7%、6.6%,主要受"618"前获利回吐、解禁潮压力及估值分歧影响 [1][2] - 此前这些公司股价创历史新高:蜜雪集团年内涨112.24%至615.5港元/股,泡泡玛特涨175.53%至246港元/股,老铺黄金涨315%至994港元/股 [2] - 古茗、毛戈平、赤峰黄金等港股消费股年内涨幅分别达217.20%、120.59%、110.64% [2] A/H股消费股估值差异 - 老铺黄金PE达107.9倍,远超A股老凤祥(15.96倍)和菜百股份(18.99倍);毛戈平PE为65.72倍,是珀莱雅(21.6倍)的3倍 [1][7][9][10] - 泡泡玛特PE达97.88倍,蜜雪集团48.77倍,古茗43.94倍,均显著高于A股同行 [7][8] - 老铺黄金2024年毛利率41.47%,远高于老凤祥的8.93%;毛戈平营收38.85亿元(同比+34.61%),但珀莱雅营收107亿元(同比+21.04%) [9][11][12] 回调驱动因素 - "618"前预涨导致获利回吐:老铺黄金5月19日起十余交易日涨超30%至900港元上方 [3] - 解禁潮压力:毛戈平6月9日解禁2611.6万股(市值31亿港元),老铺黄金6月28日解禁1.43亿股(占总股本86.44%) [4][5] 港股高估值支撑逻辑 - 股权集中效应:老铺黄金前15大股东持股92.99%,蜜雪集团实控人兄弟持股超80%,毛戈平家族持股近90% [15] - 年轻消费生态重构能力:老铺黄金定位"黄金界爱马仕",蜜雪集团以高性价比营销出圈 [15] - 港股估值修复窗口:恒生科技指数PE回升至20.17倍,AH股溢价指数从151.61降至132.83 [16] 对A股市场影响 - 泡泡玛特等港股新消费走强对A股产生映射效应,谷子经济等新消费或取代传统消费成为主力 [17] - 行情从潮玩、高端金饰扩散至茶饮、宠物、美护等板块,但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待验证 [17][18]
老铺黄金、毛戈平估值远超A股“同行”,港股“新新消费”何以高溢价?
第一财经· 2025-06-05 17:05
港股"新新消费势力"回调与估值分析 核心观点 - 港股"新新消费势力"(如老铺黄金、蜜雪冰城、泡泡玛特等)经历大幅上涨后集体回调,但估值仍显著高于A股同行 [2][3][7] - 回调主因包括618前获利回吐、解禁潮压力及估值分歧 [4][5][6] - 港股消费股高估值由股权集中、年轻消费生态重构及港股估值修复共同驱动 [14][15][16] 市场表现 股价波动 - 6月5日收盘:老铺黄金跌超9%,蜜雪集团跌7.7%,毛戈平跌6.6% [3] - 此前股价创新高:蜜雪集团年内涨112.24%(2337亿港元市值),泡泡玛特涨175.53%(3304亿港元市值),老铺黄金涨315%(1716亿港元市值) [3] - 其他涨幅显著个股:古茗(217.20%)、毛戈平(120.59%)、赤峰黄金(110.64%) [3] 估值对比 - 港股消费股PE远高于A股:老铺黄金107.9倍(A股老凤祥15.96倍),毛戈平65.72倍(A股珀莱雅21.6倍) [2][9] - 泡泡玛特PE 97.88倍,蜜雪集团48.77倍,古茗43.94倍 [8] 回调原因 短期因素 - 618前获利回吐:老铺黄金5月19日至6月初涨幅达33.53% [4] - 解禁潮压力:毛戈平6月9日解禁2611.6万股(市值33亿港元),老铺黄金6月28日解禁86.44%股份(14264.25万股) [6] 高估值支撑逻辑 结构性因素 - 股权集中:老铺黄金前12大股东持股92.99%,蜜雪集团实控人持股超80%,毛戈平家族持股近90% [15] - 年轻消费生态重构:老铺黄金定位"黄金界的爱马仕",蜜雪冰城以高性价比和营销出圈 [15] - 港股估值修复:恒生科技指数PE从低位回升至20.17倍,恒生A/H股溢价指数从151.61降至132.83 [16] 业绩表现 - 老铺黄金2021-2024年毛利率稳定在41%以上,显著高于老凤祥(8.93%) [9] - 毛戈平2023年营收38.85亿元(同比+34.61%),净利润8.8亿元(同比+33.04%),但珀莱雅营收107亿元(同比+21.04%),净利润15.52亿元(同比+30%) [10][11] 对A股影响 传导效应 - 港股新消费龙头示范效应或带动A股相关板块(如潮玩、美护、宠物等) [17] - 东兴证券认为泡泡玛特等行情对A股有映射关系,新消费或取代传统消费成为主力 [17] - 华宝证券提示扩散可持续性存疑,因商业模式未充分验证且短期投机资金参与 [17]
已经停产的撕拉片相纸,被年轻人捧成“纸中茅台”
36氪· 2025-05-13 17:56
撕拉片市场现状 - 撕拉片价格飙升至300多元/张,被商家炒作成"氛围感神器"[1] - 话题"撕拉片凭什么卖300多一张"登上微博热搜第一,阅读量达4839.5万[2] - 二手平台富士FP-100c彩色撕拉片(10张装)售价最高2000元,较停产前70元/盒涨幅超2757%[6] 产品特性与供应链 - 撕拉片为上世纪40年代技术,需手动操作且具有强颗粒度、过曝等复古成像特点[3] - 主要生产商宝丽来和富士分别于2008年、2016年停产,市面流通产品均为过期库存[4] - 彩色胶片保质期2-3年,黑白胶片3-5年,当前供给完全依赖二手渠道[4] 消费驱动因素 - 鞠婧祎、黄子韬等明星发布撕拉片美照引发粉丝效仿,带动社交平台讨论度[3] - 消费者认为其"强曝光"效果能呈现肤白清透的美感,具有独特纪念价值[3] - 成都摄影机构"娜扎同款"撕拉片定价338元/张,并计划涨价至410元/张[6] 市场心理与趋势 - "拍一张少一张"的稀缺性被商家炒作,形成"纸中茅台"效应[4] - 心理咨询师指出稀缺效应激发年轻人占有欲,愿为独特体验支付溢价[10] - 成像失败率高等技术缺陷被部分消费者视为"情绪消费"的组成部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