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空间解耦电 - 生物合成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北化吕永琴团队:空间解耦的电-生物串联催化系统构建及二氧化碳高效转化
二氧化碳电还原技术 - 二氧化碳电还原(CO2RR)技术利用清洁电能将CO2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对缓解资源短缺意义重大,目前已实现CO2向C1-C2产物(如一氧化碳、甲烷、甲酸盐、乙烯、乙醇等)的高效转化,但直接合成高能量密度的长链烃类仍面临挑战 [3] - 微生物通过自然代谢途径固定CO2需克服化学惰性带来的高能耗瓶颈,光-生物杂交系统受限于太阳能利用率低和电子传递效率不足,电化学-微生物耦合系统可将CO2电还原为中间产物(如甲酸/乙酸/乙醇)再转化为化学品,其中乙醇因能量密度高、生物毒性低成为理想转化介质 [3] 电-生物合成系统创新 - 北京化工大学团队构建了集成CO2电催化与微生物发酵的空间解耦电-生物合成系统,核心在于模块化设计的电催化转化系统和微生物发酵系统 [4][7] - 电催化系统中,通过单宁酸构建金属-多酚络合物纳米颗粒,合成氨基缺陷的共价有机聚合物催化平台,并原位还原制备银和氧化亚铜纳米颗粒作为级联催化位点,在5×5 cm²膜电极反应器中实现乙醇高选择性和高电流密度运行 [7] - 工程化大肠杆菌将乙醇转化为衣康酸、异丙醇和聚羟基丁酸酯(PHB)等工业产品,验证了CO2来源乙醇作为碳源的可行性 [7][16] 催化剂性能与结构 - MPN@deCOP@Ag-Cu2O催化剂在-0.97 V(vs.RHE)下乙醇法拉第效率达44.5±1.5%,部分电流密度400 mA/cm²,FE EtOH/FE C2H4比值从1.22提升至1.81,显著优于裸露Cu2O纳米颗粒(FE EtOH仅24.6±2.4%) [12] - SEM/TEM显示金属掺入未改变MPN@deCOP结构,HR-TEM观察到0.246 nm(Cu2O (111))和0.236 nm(Ag (111))晶格条纹,XAFS分析证实Ag向Cu2O的电子转移,增强了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8][9][10] 规模化应用潜力 - 在25 cm²膜电极组件中,10 A恒定电流运行5.8小时,乙醇选择性维持25%,溶液纯度达86.6%,浓度240 mM,总电流密度超4 A/cm²时FE EtOH达30%,展示了工业化应用前景 [12][13] - 工程菌株通过代谢优化(敲除poxB、ldhA等基因)实现482.6 mg/L衣康酸、109.3 mg/L异丙醇和295.1 mg/L PHB的产量,为绿色化学品合成提供新策略 [16] 行业会议信息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制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及农业产业化进展,同期举办青年论坛、产业座谈会等配套活动 [17][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