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类器官研究伦理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构建类器官研究全过程伦理治理框架
科技日报· 2025-05-07 17:11
科技部发布《人源类器官研究伦理指引》 - 科技部官网公布《人源类器官研究伦理指引》,明确类器官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基本原则、一般要求及特殊要求 [1] - 《指引》由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生命科学伦理分委员会制定,针对脑类器官、类器官—嵌合体、人干细胞胚胎模型等高度伦理敏感性研究类型提出严格操作规范和伦理边界 [1] - 类器官是基于人类干细胞等在体外构建的三维模型,模拟人体特定组织或器官结构及部分功能,已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疾病建模、药物筛选和毒理评估等领域 [1] - 类器官技术因其在精准医学与再生医学中的应用前景,已成为国际生命科技竞争的前沿领域 [1] 类器官研究的伦理治理框架 - 《指引》从制度设计、风险防控到公众沟通,系统构建覆盖类器官相关研究全过程的伦理治理框架 [2] - 要求类器官研究具备明确科学目标、充分科学依据及可验证科学价值,确保伦理规范不妨碍科研创新 [2] - 在伦理审查、知情同意等方面作出明确要求,确保伦理要求覆盖研究全过程、各环节 [2] - 对可能涉及意识潜能、干细胞胚胎模型等研究行为设定明确限制条件,要求开展伦理风险评估及持续监测 [2] 特殊类器官研究的伦理规范 - 针对脑类器官研究,《指引》强调应特别关注复杂神经网络和自发性电活动,重视潜在意识属性发展风险 [2] - 要求建立标准化检测机制,对脑类器官电生理活动水平及复杂度持续监测,及时识别潜在伦理临界点 [2] - 针对干细胞胚胎模型研究,《指引》作出限定培养时间、加强过程监测、强化分类管理、明确禁止底线行为等规定 [3] - 对"整合型干细胞胚胎模型"要求开展伦理前置评估与风险防控预案制定,明确禁止将其植入人类或非人动物子宫 [3] 指引的实施与执行 - 研究机构、科研人员及伦理审查委员会应将《指引》作为开展、评估和监管类器官研究的重要依据 [3] - 文件落实需强化制度执行主体责任、规范科研人员操作行为,落实伦理审查与持续监督机制 [3] - 加强成果发布与科学传播管理,推动教育培训与能力建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