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合作

搜索文档
对话庄子雄:粤港合作激发港商新智慧|湾区金融大咖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4 04:12
改革开放与创业机遇 -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加速推进,制造业蓬勃发展,庄子雄敏锐捕捉机遇,1995年在东莞创办保力集团[1] - 珠三角地区凭借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低廉土地成本和充裕劳动力,吸引大量港商投资,1979-1996年广东省外商直接投资80%来自香港[1] - 保力集团初期将研发放在香港,生产放在广东,利用两地互补优势,看好内地巨大市场潜力[1][7] 创业初期挑战与应对 - 90年代广东通信和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但港商发展热情高涨,认为机会远大于挑战[2][8] - 内地管理人员和工人勤奋好学的态度给庄子雄留下深刻印象,粤港两地形成良好产业配合[2][8] 产业转型升级 - 2008年广东提出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淘汰落后产能,引进高附加值产业,推动自动化升级[3] - 保力集团响应政策,两年内生产线劳动力减半,产值翻番,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自动化生产[3][12] - 2013年保力集团加大研发投入,从OEM/ODM模式转向自主创新,拥有30多项国际专利[4][12] 粤港合作模式演变 - 早期"前店后厂"模式中香港提供技术订单,广东负责生产,后发展为"并船出海"合作模式[5][11] - 香港在高端研发和国际市场推广有优势,可助力广东企业国际化,提供融资支持[6][11] - 保力集团在东莞建设创科园,推动粤港创科协作,形成创新生态圈助力企业出海[6][13] 公司战略布局 - 保力集团紧跟国家战略,2008年率先推行自动化生产,员工从5000人减至2000人,产值翻倍[12] - 2013年后战略重心转向产品升级,组建专业研发团队突破核心技术,提升全球竞争力[12] - 近年通过创科园吸引创新企业入驻,提供国际市场经验指导,实现互利共赢[13]
广东开放一批东深供水工程档案 展现粤港携手奋斗历程
新华网· 2025-06-11 16:18
东深供水工程历史档案开放 - 广东省档案馆首次开放28件珍贵档案纪念东深供水工程对港供水60周年 包括17份文书档案和11张历史照片 涵盖工程立项 建设 竣工 扩建改造全过程 [1] - 展出的核心档案为1964年4月22日签署的《关于从东江取水供给香港 九龙的协议》原件 约定1965年3月起广东每年向香港输送6820万立方米东江水 [1] - 首期工程仅用11个月建成 后经历3次扩建 至1994年对港年供水量增至11亿立方米 2000年改造后年供水能力达24 23亿立方米 [1] 粤港供水合作历史细节 - 首次披露3封香港同胞感谢信(1980-1984年) 反映香港市民对内地供水工程的致谢与支持 [1] - 1991年广东省通过《广东省东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立法保护水质 设立专职机构强化监管 [2] 工程历史意义 - 档案系统展现粤港两地以水为纽带的协作历程 体现守望相助的血脉亲情 [1][2] - 工程建设与扩容直接支持香港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供水能力60年间增长超35倍(从6820万立方米至24 23亿立方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