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共富

搜索文档
在“谢径安”,共赴一场乡村雅集
杭州日报· 2025-08-27 10:40
活动概述 - 谢径安农创中心与"湖上六十家"书画社联合主办"清风入墨·荷韵丹青"乡村雅集活动,集结80余位艺术名家参与 [1] - 活动包括书画创作、艺术展演和创作基地揭牌,旨在推动文化反哺乡村 [1][2] - 活动展现"科创+农创"与文艺融合的乡村发展模式,探索文化共富路径 [3] 艺术参与规模 - "湖上六十家"书画社成立于2024年,成员包括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和国家级协会会员等80余位艺术名家 [1] - 十位书画名家现场创作丈八尺巨幅荷花和十米长卷《谢径安图》 [1] - 浦阳镇全民艺术学堂开设十余门课程,累计开展168课时,覆盖超300名学员,举办70余场文艺活动,影响超2500人次 [2] 乡村文化发展举措 - 成立"湖上六十家"书画社谢径安创作基地,捐赠画作支持乡村教育和文化建设 [1] - 农创客谢哲旗推动书画资源回乡,开设艺术普及课程让村民接触艺术 [2] - 当地村民通过二胡合奏、古风旗袍秀等展演参与文化活动 [2]
艺术乡建,绘就“精神共富”新画卷
杭州日报· 2025-08-27 10:40
艺术乡建推动精神共富 - 艺术创作从城市展厅走向乡野田间 打破文化资源空间壁垒 重构乡村文化生态 使艺术从精英专属转变为村民共享的公共产品 [1] - 构建双向赋能文化治理新模式 专业艺术资源向下沉淀 乡村文化主体性向上激活 村民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文化生产参与者和创造者 [1] - 艺术实践通过日常化美育浸润 培育村民审美感知力和文化创造力 使村民获得精神归属感和价值认同感 [1] 实现可持续精神共富的路径 - 建立多元主体协同的文化治理格局 促进政府 艺术机构 新乡贤和村民等主体形成合力 [2] - 发展艺术+产业融合模式 使文化艺术成为乡村经济新增长点 [2] - 培育本土文化人才 增强乡村文化自我造血能力 使艺术真正融入乡村肌理成为村民日常生活部分 [2] 艺术乡建的实践意义 - 谢径安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探索通过文化赋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新路径 [2] - 艺术乡建重新定义城乡文化关系 是实现精神共富的关键一环 [1] - 艺术与乡村深度融合推动精神共富从理念转化为现实 [2]
滨江:社区“电影节”来了 浦沿60场电影点燃盛夏
杭州日报· 2025-07-16 11:03
文化活动策划与执行 - 滨江区浦沿街道启动"光影汇聚'浦沿潮'电影放映进社区"活动 计划开展60场电影放映 每周3场 预计惠及居民群众30000人次 [1] - 电影放映内容涵盖"党的光辉照我心"主题片单 "温情人间·家风传承"等专题 包括纪录片 教育片 亲子片等多种类型 [1] - 活动以"浦沿潮"文化品牌为抓手 创新文化进基层方式 通过电影传播形式构建基层"精神共富"新格局 [1] 文化品牌建设与社区参与 - 活动推动文化从"我看"到"我演" 从"精神共享"到"精神共富" 让居民在社区文化中展现自我价值 [1] - 启动仪式上多个节目由社工与社区居民共同策划表演 包括山二舞龙社的非遗技艺"浦沿布龙灯"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江南女乐"室内乐团的《"听"电影》演绎 [1] - 现场开设文化市集 邀请"滨盛拾光照相馆" "浦师傅来啦"公益服务 非遗剪纸 漆扇制作等街道能人及志愿团队参与 [2] 文化惠民与长效发展 - 浦联社区志愿团队设立"美·力妆点站"为参与互动活动的市民提供造型服务 增强居民沉浸式体验 [2] - 辖区多家影院推出观影优惠包 吸引居民关注电影季活动 [2] - 街道将持续探索基层文化长效路径 加大硬件建设 人才培养 主题策划支持 推动跨社区跨年龄文化联动 [2]
山里有爱!建德这趟“车”升级又出发
杭州日报· 2025-04-29 10:31
服务直通车项目概况 - 建德市推出"德润建德·17出发"服务直通车项目,通过1辆便民服务车为偏远山村提供不少于7种服务资源,包括洗衣、理发、推拿、家电维修等志愿服务 [14] - 项目升级为2.0版本后,服务车辆从1辆拓展至40辆镇级直通车,覆盖全市258个社区及行政村,实现服务力量与覆盖深度双倍增 [17] - 各镇直通车根据本地特色定制服务品牌,如更楼街道"更上青年+文明开箱"、杨村桥镇"互助直通车"、三都镇"音乐大篷车"等 [17] 服务内容创新 - 健康服务领域:乾潭镇"移动诊疗车"配备血压计、心电图机等设备,提供血压测量、血糖检测等服务,并建立个性化健康档案 [18] - 文化服务领域:三都镇"音乐大篷车"将文艺表演和音乐培训送至村民家门口,已完成8个村巡演,预计年底实现19个村全覆盖 [20] - 技能培训领域:更楼街道开设健康茶饮课堂,村民可学习制作手打柠檬茶等饮品,满足村民"学点年轻人喜欢的东西"的需求 [16] 商业模式与成效 - 直播带货:三都镇"山里朋友"直播团队由村干部组成,累计完成126场直播,观看量超10万人次,带动农产品销售额达200万元 [22] - 产业带动:直播团队帮助农户销售柑橘、西红花等特色农产品,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增收3000余元 [22] - 人才培育:建德市通过"文化乡集"平台培养288名乡村文艺骨干,组建198支本土文艺队伍,如杨村桥镇"掌勺少女"模特队已开展30余次教学 [21] 运营机制 - 采用"需求收集—资源匹配—集成送达"机制,形成"乡集定需求、直通送服务"的闭环生态 [20] - 整合杭州市、建德市文联等优质资源,如三都镇"乡村音乐学校"由市级文化特派员驻点指导 [19] - 通过"文化乡集+直通车"模式,实现城乡服务资源靶向输送,同时为乡土人才提供展示舞台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