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惠民
icon
搜索文档
6家博物馆暑期惠民 举措共绽文化魅力
郑州日报· 2025-07-21 08:43
博物馆开放政策调整 - 郑州市文物局局属6家博物馆在7月21日至8月31日取消闭馆制度,全周无休开放,开放时间为9:00~18:00(17:30停止入馆)[1] - 除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外,其他各馆实行免预约参观服务(团队参观仍需预约),观众只需携带有效证件[1] 特色活动策划 - 郑州博物馆推出"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豫见大象"亲子小剧场和"岐黄润童心·健康向未来"儿童义诊活动[2] -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推出沉浸式剧场《桑林祈雨》和暑期研学活动《智趣商都:科技解锁三千年文明》《"鼎鼎"有名》[2] - 郑州二七纪念馆开展"红色小小讲解员"招募活动,并推出《京汉铁路工人之觉醒》等三部动画片[2] - 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举办《大河汤汤》主题展览[2] - 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举办"丝路华章——唐代青花瓷瑰宝展"[3] - 郑州博物馆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分馆推出"清凉一夏"文博暑期课堂,包括现场教学和MR体验[3] 活动目标与意义 - 通过延时开放、免预约参观和特色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暑期参观需求[1][3] - 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历史文化的机会,让博物馆成为暑期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1][3]
滨江:社区“电影节”来了 浦沿60场电影点燃盛夏
杭州日报· 2025-07-16 11:03
文化活动策划与执行 - 滨江区浦沿街道启动"光影汇聚'浦沿潮'电影放映进社区"活动 计划开展60场电影放映 每周3场 预计惠及居民群众30000人次 [1] - 电影放映内容涵盖"党的光辉照我心"主题片单 "温情人间·家风传承"等专题 包括纪录片 教育片 亲子片等多种类型 [1] - 活动以"浦沿潮"文化品牌为抓手 创新文化进基层方式 通过电影传播形式构建基层"精神共富"新格局 [1] 文化品牌建设与社区参与 - 活动推动文化从"我看"到"我演" 从"精神共享"到"精神共富" 让居民在社区文化中展现自我价值 [1] - 启动仪式上多个节目由社工与社区居民共同策划表演 包括山二舞龙社的非遗技艺"浦沿布龙灯"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江南女乐"室内乐团的《"听"电影》演绎 [1] - 现场开设文化市集 邀请"滨盛拾光照相馆" "浦师傅来啦"公益服务 非遗剪纸 漆扇制作等街道能人及志愿团队参与 [2] 文化惠民与长效发展 - 浦联社区志愿团队设立"美·力妆点站"为参与互动活动的市民提供造型服务 增强居民沉浸式体验 [2] - 辖区多家影院推出观影优惠包 吸引居民关注电影季活动 [2] - 街道将持续探索基层文化长效路径 加大硬件建设 人才培养 主题策划支持 推动跨社区跨年龄文化联动 [2]
可感可及,最是文化润民心——钱塘区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全民共享
杭州日报· 2025-07-10 10:52
钱塘区文化发展现状 - 钱塘区江东村从"文化荒地"蜕变为"人文新村",入选省级人文乡村建设名单,成为年轻人周末打卡热门地 [3] - 2024年江东村文创产业新增产值8000万元,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万元 [7] - 钱塘区召开文化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建设"5个区"目标,重点开展7项工作,力推3项改革创新举措 [4] 文化振兴举措 - 钱塘区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7位省市区级特派员活跃在基层,如何剑伟为江东村打造"河新新"IP形象 [7] - 组织8个文艺家协会与7个街道结对,招募首批33名"驻村文艺家"与18个村社结对 [11] - 举办《Hi,钱塘》舞台剧,100名素人演员演绎100个故事,激发群众文化创新活力 [12] 文化空间建设 - 金沙湖大剧院举办新春主题活动,吸引100多名留杭产业工人及国际友人参与 [13] - 钱塘区计划打造30个产业园区文化共同体,首批10家已授牌 [14] - 铭扬数字文化产业园配套食堂、健身房等设施,定期举办知识讲座和民俗活动 [14] 文化创新成果 - 江东村举办首届国际体育幽默画展暨人文乡村漫画展,建立漫画创作基地 [7] - 下沙街道滟澜社区举办古婚书展示活动,由驻村文艺家吴一桥策划 [10] - 钱塘区形成"村晚"四季常伴、文艺课程普及的文化生态 [12]
“茉莉花开”县区巡演正在火热进行中 已覆盖线上线下观众超77万人次“文化大餐”打包送到群众家门口
新华日报· 2025-07-10 07:32
巡演活动概况 - 省文旅厅2月启动"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全年巡演 截至6月底已在13个设区市举行43场县区专场演出 覆盖线上线下观众超77万人次 [1] - 7月巡演将扩展至宝应县 宿迁市宿城区 溧阳市 泗阳县等13个县市区 每场筹备周期不少于半个月 [1] 资源整合模式 - 由省演艺集团 省淮剧团 省戏剧学校 南京市越剧团 扬州市扬剧团5家单位牵头 整合10余类艺术形式 覆盖95个县市区 [2] - 省淮剧团负责盐城 宿迁 连云港三市20个县区演出 改变传统"单兵作战"模式 搭建协作联动平台 [2] - 建立涵盖40余家文艺院团节目的"文化资源库" 形成多元"文化菜单" 包含省级院团经典剧目 市级剧团特色作品 县级文化馆原创节目 [3] 演出内容创新 - 节目设计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 如杂技《炫·空竹》保留传统技艺同时加入现代审美 小品《彩礼》以幽默方式探讨社会热点 [4] - 引入名家名角提升艺术水准 如梅花奖得主李政成演绎扬剧 非遗传承人姜庆玲表演评话 [4] - 采用"按需配送"模式 根据地方需求定制节目 如金湖县演出加演2个节目形成"Plus版" 盐城设置"第二现场"线上直播观看量达数十万人次 [5] 文化传播效果 - 突破地域文化隔阂 如苏北地区通过15分钟"锡剧小戏"接触苏南剧种 扬州木偶戏在盐城引发热烈互动 [7] - 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如连云港演出现场观众对《乐见西游·青云志》《母亲》等节目产生强烈情感共鸣 [7] - 地方特色节目广受欢迎 如响水县舞蹈《茉莉花开》 东台市表演唱《春雨潇潇》获得本地观众高度认可 [8] 行业协作机制 - 省文旅厅要求5家牵头单位互相观摩10场以上演出 建立"文化联赛"式交流机制 促进经验共享与项目迭代 [8] - 形成省级 市级 县级文化力量联动体系 基层演员通过与省级院团同台演出获得专业提升机会 [8]
旧厂房里“长出”百花剧场
河南日报· 2025-07-03 07:27
文化创作与演出 - 原创豫剧现代戏《社区书记》由退休老干部、老艺术家自发创作、自筹经费、自主排演,仅用三个月便完成并首演 [1] - 该剧以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为背景,围绕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展开,生动再现社区工作场景 [1] - 演员深入社区体验生活,将社区干部的心路历程转化为舞台演绎,旨在展示基层工作者的艰辛与付出 [1] - 百花剧场由400余平方米旧厂房改造而成,自2024年5月启用以来,平均每半个月举办一场文化活动,年均超过20场 [2] 文化惠民与设施建设 - 湖滨区打造"湖滨大舞台""社区戏曲角"等品牌,构建"15分钟文化生活圈",让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2] - 总投资5000万元的综合文化艺术中心采用"文化+科技"理念,打造集展览、演出、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 [2] - 遍布城乡的文化驿站、农家书屋、社区文化广场提供多元文化服务,"文化进万家""戏曲下乡"活动年均超百场 [2] 文化发展战略 - 湖滨区紧扣"文化铸魂、产业赋能、惠民共享"主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动文化发展 [2] - 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打造文化惠民阵地,形成生机盎然的文化生态 [3] - 以"文化微阵地"托举"民生大幸福",让文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幸福底色 [3]
佛山魁星书院:无墙书院敞开千家门
南方农村报· 2025-06-24 12:05
佛山魁星书院概况 - 2024年3月挂牌的岭南书院,定位为"没有围墙"的文化空间,核心区域围绕岗山布局,由原岗公园市政用房改建而成[3][13][14] - 藏书阁珍藏11400册典籍,包括清代吴荣光手书《石云山人诗稿》等国家珍贵古籍[2][10][11] - 截至2024年3月已举办95场活动,服务群众超一万人次[4][5] 书院结构与功能 - 魁星阁为七层塔式地标建筑,设有南海方志馆、藏书阁、状元堂等七大功能空间,其中状元堂展示清代状元梁耀枢殿试策论复刻本[14][15][9] - 讲学堂与悦书房由市政用房改造,成为日常讲学与居民阅读场所[13][14] - 文脉长廊由42幅诗词画作构成,成为50公里徒步活动的文化打卡点[34] 文化服务模式 - 采用"1+5+N"服务模式:以魁星阁为核心,联动5大文化场馆及15个社区服务站[20][21][22] - 2025年前五个月开展8场"中华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包括埙乐会、亲子研学等,单次活动吸引20多组家庭参与[23][24][25] - 创新融合科技与人文,如"AI炼金术"公益课150名额三小时抢空,中医课程单月吸引800人次[32][33] 特色活动与影响 - "魁星夜读"深度读书沙龙举办12期,累计400余人次参与,涵盖异域见闻、实用技能等主题[29][30] - 节气主题活动如立夏漆扇制作、小满药膳课堂,单次活动吸引19组家庭沉浸式体验[38][39] - 组建"文明同路人"志愿队参与社区服务,计划按"书院+书房+社群"模式向佛山五区拓展[41][42][43] 历史文脉传承 - 佛山历史上曾建成超120座书院,数量占全省五分之一,书院复原明代讲学盛景[9][10] - 通过状元文化品读、古籍展示、碑帖研究等活动延续千年文脉[9][11][12] - 非遗体验活动如古琴粤语吟诵、埙乐会等让传统文化可观可感[19][24][28]
茉莉花开映京口 文艺播种悦邻里
镇江日报· 2025-06-18 07:14
活动概述 - 活动名称为"茉莉花开·文艺播种"活力健康·悦享邻里暨"魅力京口"广场活动,举办地点为镇江苏宁广场 [1] - 活动由京口区健康路街道健康社区与市文广旅局联合主办,属于2025年"百场村晚"下基层系列活动之一 [1] 活动主题与形式 - 活动以"文艺+健康"为主题,响应"文化惠民"工程号召,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 [1] - 活动通过"欢乐大舞台"为载体,融合传统戏曲、现代歌舞、诗朗诵等多元形式 [1] - 活动将传统戏曲、非遗文化与现代健康理念相结合,为市民提供文化与健康交融的体验 [1] 演出内容 - 开场舞蹈《看山看水看中国》以灵动的舞姿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画卷 [1] - 越剧《白蛇传》选段通过婉转唱腔和细腻表演展现江南戏曲韵味 [1] - 京剧《贵妃醉酒》通过华美服饰与精湛唱功诠释国粹艺术经典 [1] - 诗朗诵《镇江,一个美得让你吃醋的地方》勾勒古城镇江的城市风韵,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1] 活动意义与未来规划 - 活动是健康社区推进"文化+治理"融合的创新探索,搭建群众文艺展示平台 [2] - 活动挖掘社区文化能人,以文艺为纽带拉近邻里距离 [2] - 健康社区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文艺播种"行动,联动更多文化资源,以"小舞台"撬动"大民生" [2]
西藏达孜:文化惠民点亮藏乡生活
中国新闻网· 2025-06-13 16:12
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情况 - 拉萨市达孜区每年配套资金50余万元购买新一代直播卫星户户通设备,组建22支技术服务队免费安装,已完成2933户安装调试,其中2个乡镇实现全覆盖,解决偏远山区看电视难问题 [1] - 通过"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精选《我和我的祖国》《西藏的天空》等影片和农业科普片,创新采用"正片+短视频"模式,今年一季度放映116场,吸引观众超5000人次,2021年以来累计放映公益电影1100余场 [1] - 政府购票邀请建筑工人、企业员工、农牧民学生等在达孜区鼎盛影院免费观影 [1] 民族团结活动开展 - 在达孜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镇江公园),每晚开展广场舞、锅庄舞、堆谐等民族舞蹈活动,吸引各族民众参与 [2] - 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包括祭英烈、做月饼、包粽子等民俗活动,同时配套健康义诊、义剪服务、结对帮扶等暖心举措 [2] 未来文化发展规划 - 围绕"四心品牌"加大投入完善村级文化设施,培育更多基层文艺骨干 [2] - 计划结合传统节日开展"送戏下乡""非遗展演"等活动,推动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 [2]
推动博物馆与科技深度融合 2025北京博物馆季科技月启动
中国经济网· 2025-06-05 15:12
2025北京博物馆季科技月启动仪式 - 科技月主题为"玩得转的科技 摸得到的历史",旨在推动科技与博物馆深度融合并创新应用场景 [1] - 活动由北京市文物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及海淀区、石景山区政府联合主办,构建"政府主导、市区联动、社会参与"协同机制 [2] - 采用数字化手段降低文化参与门槛,运用智能技术提升服务效能,实现"文物活起来"的文化传播目标 [2] 科技月活动内容 - 将举办多场博物馆科技展示活动,让公众体验"博物馆+科技"跨界融合 [1] - 石景山区博物馆AI数智人讲解员"噗噗"在启动仪式发布活动内容 [2] 国家自然博物馆特展 - 同步揭幕"时空和鸣:解密达·芬奇的艺术科技与自然韵律"特展,纪念中意建交55周年 [4] - 展览联合意大利策展团队,聚焦达·芬奇研究成果,展示自然与科技融合及中西方文明互鉴 [4] - 采用虚实融合技术打造跨学科叙事空间,提供创新观展体验 [4] 配套国际论坛 - 国家自然博物馆将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办第三届"科技创新与自然博物馆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主题为"自然博物馆与科学传播" [4]
文化新观察丨优质文化资源点亮百姓美好生活
新华网· 2025-05-30 02:25
文化惠民工程成效 - 国有文艺院团通过品牌矩阵和巡演活动深入基层,中国儿童艺术剧院2024年暑期赴15省区市巡演172场,中国交响乐团连续14年在重庆开展"艺术为民"活动[3] - 全国已建成超过4万个"小而美"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包括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推动基层文化服务突破"最后一公里"[4] - 全国90%以上博物馆和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免费开放,每万人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399.5平方米[6] 传统文化创新传播 -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惠及千万观众,成功将故宫书画转化为流动艺术语言[2] - 国家京剧院打造"春之声""秋之韵"等演出品牌,用名戏名角带动观戏热情,实现高雅艺术普及与公共审美教育升级[3] - 非遗传承人转型为乡创IP设计师,年轻绣娘拓展文创产品线,制陶匠人将传统技艺推向国际舞台[10] 城乡文化空间升级 - 成都"留灯书屋"、北京"美后肆时"四合院等新型文化空间年均举办超600场活动,推动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4] - 上海"摆渡人书场"通过配送平台实现居民"点单"式文化服务,浙江计划"十四五"期间建设1000家乡村博物馆[6] - 重庆潼南果蔬书院融合农耕文化体验,打造全方位传统文化展示空间[6] 群众文化活动繁荣 - 贵州"村超"、云南"村烤"、浙江"村咖"等乡村活动持续火爆,形成主客共享的新型文化生态[7] - "四季村晚"2023年起常态化开展,相关话题播放量达亿次,群众自创节目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7][10] - 返乡青年运用AI技术活化古村落文化,农民管乐队登上国家大剧院,形成新文艺实践场域[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