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艺术乡建
icon
搜索文档
建德“歌之江”唱响村民“艺术梦”
杭州日报· 2025-11-05 10:30
"我是第一个报名参加合唱团的。对于唱歌,我和很多人一样都是零基础,但我们有吴核这个好老 师,他会给我们写歌,还会帮我们邀请很多专业的音乐老师来指导。"58岁的骆红珍高兴地说,"以前看 电视,特别羡慕那些唱歌跳舞的人能上电视,总梦想自己也有一天会出现在电视上,没想到这一天真的 来了,还是站在全国的大舞台上。" 近年来,建德市以"艺术乡建"为抓手,将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通过引进文化特派员、"乡村梦 想家"团队等专业力量,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在乡村落地见效。作为浙江省第二批"艺术乡 建"特色村之一,之江村始终坚持打造文艺文化品牌,持续推进人文乡村建设。"歌之江"乡村合唱团凭 借参与度高、易于推广的优势,既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又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浙江乡 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作为2025中国农民丰收节重点活动,本次大赛由农业农村部直属单位中国农村杂志社牵头主办,旨 在挖掘弘扬农耕文化中的村歌元素,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总决赛现场,"歌之江"乡村合唱团的村民 们身着红火服饰,将对丰收的喜悦、对家乡的热爱、对发展的自豪全然融入演唱之中。 从田间地头到全国赛场,谁能想到这支 ...
艺术乡建赋予乡村新活力(艺坛走笔)
人民日报· 2025-10-26 06:12
不久前,中共中央宣传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在全国层 面对推进艺术乡建工作作出系统性部署。四川美术学院的艺术乡建之路,始于2012年。从贵州羊磴 的"艺术协商"到重庆柳荫的"村社艺术",从重庆酉阳的乡村艺术季到西部的广袤乡野,在持续不断的实 践探索中,四川美术学院师生积累了不少可复制的艺术乡建经验。 2012年冬,我带领6名研究生走进贵州遵义的羊磴镇,与当地木匠、农民、修车工共同发起"羊磴艺术合 作社",通过结对交友、研习手艺、共同创作,让艺术融入日常、激活社群。这一过程中,艺术在平凡 生活里找到创作源泉,让本土经验获得美学表达,让普通村民成为文化创作的主体。艺术浸润着这片土 地,不仅美化了环境,滋养了心灵,也带动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羊磴的成功实践,开启了四川美院艺术乡建的系统建构之路。2018年,四川美院率先在全国艺术院校成 立艺术与乡村研究院;2019年起选派专家教授赴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担任驻村第一书记;2025年与中 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共建"艺农科技小院",开启艺术与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新里程……依托600余项乡 村公共艺术、社会美育、乡村设计项目,四川 ...
中欧艺术家齐聚转塘龙坞 点赞茶村艺术乡建
杭州日报· 2025-10-22 10:40
活动概述 - 10月20日,“湖山传诗・音画飨村”中欧艺术家阅读乡村驻地创作音画沙龙在西湖区转塘街道长埭村正式开幕 [1] - 16位来自中欧地区的艺术家通过沉浸式体验与创作,开启东西方艺术交融的乡村对话 [1] - 艺术家们与当地村民、浙江音乐学院学生围坐联欢,用艺术语言跨越文化隔阂,产生情感共鸣 [1] 艺术家评价与反响 - 比利时华裔艺术家姚逸之称赞长埭村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原生态,休息室和烘焙坊充满文艺气息,令欧洲艺术家感到惊喜 [1] - 鲁特琴演奏家Alban Tixier赞叹长埭村茶园美景令人印象深刻,茶山与水库相映成趣,景致美得不可思议 [1] 长埭村资源与定位 - 地处龙坞茶镇核心区域,毗邻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艺术院校 [1] - 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村庄奠定了深厚的茶产业基础和浓郁的艺术氛围 [1] - 目前已有300余位驻村艺术家形成“环村艺术链”,驻村艺创等活动定期举办 [1] - “艺术村长”团队推动村庄整体面貌提升,为全村房屋设计图纸,重塑公共文化空间 [1] 产业发展与经济效益 - 在驻村艺术家带动下,村里的文创、旅游与农产品实现有效融合 [1] - 2024年,由驻村艺术家柳纪科创办的市级文创园“白桦崊手作园”年销售额达2.1亿元 [1] - 2024年,村旅游收入(含农产品销售)达7787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达441.3万元 [1] - 村庄正以茶文化为底色、艺术乡建为特色,走出一条独具艺术气息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1]
共话乡村发展新未来! 《苕北作田记》新书分享会在杭州天目里精彩开讲
杭州日报· 2025-10-21 11:53
于是,陈杰开始尝试从"记录者"转型,更深层次地参与"禹上稻乡"项目的建设。艺术乡建就是他们 找到的方式。"我们的艺术乡建计划分为三步,立史、建立平台和打造范例。"陈杰介绍,《苕北作田 记》是立史的部分,记录村庄的过去和现在。而此前在陈杰主导下,已在永安村落地开馆的苕北美术 馆,是为乡村建立的平台。"接下来,我们将依托苕北美术馆这个平台,启动一系列艺术赋能计划,真 正激活乡村生命力,将永安村打造成艺术乡建的典型范例,帮助乡村找到更好未来。" 而此次分享会,正是推动这些艺术赋能计划落地、助力"立史-建平台-造范例"三步计划衔接的实践 之一。对于永安村而言,这场分享会不仅是一次新书宣传,更是一次乡村资源的"精准对接会"与发展思 路的"深度交流会"。现场,永安村职业经理人刘松也与专家及读者深度互动,传递永安的故事与经验, 还主动汲取外界力量,汇聚更多资源,为乡村发展注入实实在在的动能。 "未来,我们会牢牢抓住'艺术乡建'这把钥匙,让苕北美术馆成为连接乡村与世界的窗口,向外展 示永安村的产品和风景,向内引入更多的艺术家和乡创客,为乡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丰富其精 神内涵,助力乡村'成为更好的自己',也为更多乡村提供 ...
三地丹青联展绘共富
杭州日报· 2025-09-11 10:15
艺术展览活动 - 建德市乾潭镇 桐庐县富春江镇和浦江县虞宅乡三地联合举办书画联展 展出百余件艺术作品 [2] - 展览包含专业艺术家书法力作和山水画卷 以及乡村书画爱好者质朴创作 [2] - 展览以笔墨丹青记录生态之美 描绘乡村新貌 传承文化底蕴 [2] 区域合作发展 - 219省道作为纽带串起三地发展的生态廊道 文化走廊和共富通道 [2] - 马岭古道 美女峰等自然人文景观承载三地人民共同记忆 [2] - 马岭天观景区及衍生民宿农家乐带动三地共同富裕 [2] 艺术乡建理念 - 三地首次以艺术联展形式深化合作 实践艺术乡建理念 [2] - 让书画走进田野 用艺术点亮乡村 促进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融合 [2][3] - 展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鲜活案例 [2]
艺术乡建,绘就“精神共富”新画卷
杭州日报· 2025-08-27 10:40
艺术乡建推动精神共富 - 艺术创作从城市展厅走向乡野田间 打破文化资源空间壁垒 重构乡村文化生态 使艺术从精英专属转变为村民共享的公共产品 [1] - 构建双向赋能文化治理新模式 专业艺术资源向下沉淀 乡村文化主体性向上激活 村民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文化生产参与者和创造者 [1] - 艺术实践通过日常化美育浸润 培育村民审美感知力和文化创造力 使村民获得精神归属感和价值认同感 [1] 实现可持续精神共富的路径 - 建立多元主体协同的文化治理格局 促进政府 艺术机构 新乡贤和村民等主体形成合力 [2] - 发展艺术+产业融合模式 使文化艺术成为乡村经济新增长点 [2] - 培育本土文化人才 增强乡村文化自我造血能力 使艺术真正融入乡村肌理成为村民日常生活部分 [2] 艺术乡建的实践意义 - 谢径安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探索通过文化赋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新路径 [2] - 艺术乡建重新定义城乡文化关系 是实现精神共富的关键一环 [1] - 艺术与乡村深度融合推动精神共富从理念转化为现实 [2]
讲科普、教艺术,村里的暑假收获多|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08-22 10:54
高校乡村志愿服务项目 - 兰州大学绿希行者公益支教团在甘肃省康乐县吴坪小学开展12天科普支教活动 由10名成员为20名小学生提供课程[2] - 支教团成员来自7个学院 覆盖地理地质 物理化学实验 医疗卫生等科普内容 采用实验和趣味运动会形式教学[3] - 项目自2010年启动以来累计超过300人次大学生参与 为1000多名中小学生提供科普服务[2] 艺术教育乡建项目 - 中央美术学院联合14所高校在四川省宣汉县开展艺术课堂 采用小班化教学 每组不超过5名学生[6] - 课程以《绿野仙踪》为灵感开展戏剧文本工作坊 戏剧创排工作坊和美育手工工作坊[6] - 项目通过公益美育方式实现高校与乡村互动 助力乡村青少年成长[6] 教学实施方式 - 科普课程采用每天上午3节下午2节安排 通过集体备课和观摩改进教学方式[3] - 艺术教育采用主讲老师配多名助教模式 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6] - 两个项目均注重实践互动 分别通过科学实验和艺术工坊形式开展教学[3][6] 项目成果与影响 - 科普支教使小学生从腼腆转变为主动参与实验和回答问题[3] - 艺术教育项目促使学生创作出黏土雪人作品和诗歌等原创内容[6] - 项目在15天周期内通过持续培厚艺术土壤方式影响乡村教育[7]
指尖上的非遗“塑”出沙地新活力
杭州日报· 2025-08-21 10:28
核心观点 - 非遗面塑传承人黄小明以建华村二十四节气主题公园为灵感创作面塑作品 入选杭州市百艺匠心并在浙江省文化馆展出 [2] - 通过面塑技艺与沙地文化 乡村文旅相结合 开展教学实践和专题创作 助力艺术乡建 [4] - 组建12人面塑爱好者队伍 开展常态化非遗技艺培训 并计划开发文创产品销售市场 [6] 文化传承与创新 - 创作二十四幅35厘米见方的面塑画对应二十四节气 以钱塘建华村为主题 包含童趣盎然的燕子风筝 弯腰插秧的农作场景 小舟戏荷叶的夏日景象等元素 [2] - 十二生肖团子系列作为教学实践主要内容 已开展面塑体验课教授兔子造型制作 采用轻捏 慢拉 揉压等关键手法 [4] - 将沙地文化元素融入创作 例如在寒露面塑画中融入沙地土酒大麦烧形象 体现围垦历史和乡味传承 [5] - 计划利用新湾街道东海禅寺特色创作禅意版十二生肖团子 目前已创作四款 [6] 乡村文化建设 - 在建华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面塑体验课 暑期小候鸟们参与学习生肖歌和面塑制作 [4] - 联合村委设计打造专属工作室和村民作品展览墙 展示教学活动后制作的面塑作品 [6] - 组建12人面塑爱好者队伍 成员年龄集中在16至40周岁 包括本土青年 新农人和美术教师群体 [6] - 开展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的非遗手工教学和文化互动活动 激活乡村文化肌理 [7] 产业发展规划 - 柿柿如意福袋蛇作品正处于包装设计环节 计划打开文创产品销售市场 [6] - 探索特色农文旅IP 培养本土人才 助力艺术乡建落地生花 [6] - 持续深耕新湾片区文化沃土 促进传统文化活化与乡风文明建设 [7]
杭州乡村好戏“破圈”唱四方
杭州日报· 2025-08-08 10:33
文化特派员制度成效 - 省级文化特派员制度推动乡村文化团队建设 通过组织排练 展演和本土文化创作激发内生力量[2] - 文化特派员作为专业院团与乡村的纽带 使越剧社社员获得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名家指导[2] - 实现跨市文化联动 省级文化特派员带领龙坞越剧社赴安吉县开展首次跨区域演出[1][2] 艺术乡建发展模式 - 外桐坞村打造文化礼堂 美术馆等空间 形成"艺术+生活"文创园区并吸引大批艺术家常驻[3] - 长埭村依托茶镇优势及美院资源 汇聚300余位艺术家形成环村艺术链 推动艺术进村[3] - 通过艺术乡建与文化特派员融合机制 构建茶文化 艺术创作和文明实践多维场域[3] 文化产业经济成果 - 市级文创园白桦崊手作园年销售额达2.1亿元 村旅游收入含农产品达7787万元[3] - 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41.3万元 体现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富民效应[3] - 艺术化文明实践站通过沉浸式活动引导村民践行新风 实现艺术与生活化实践结合[3]
建德探索人文乡村共富新路径
杭州日报· 2025-07-15 10:48
人文乡村建设模式 - 建德市通过"新安诗路"文化带建设串联散落文化资源,形成"精神共富+产业共富+人才共富"乡村振兴路径 [2] - 采用"文艺村长+文化特派员+乡村运营师"三维联动机制激活乡村文化活力 [2] - 下涯镇之江村通过摄影模特产业带动50余村民就业,每人日收入200-500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首次突破300万元 [6]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 下涯镇2024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带动民宿餐饮收入超800万元,衍生写生培训、艺术品展销等新业态 [6] - 李家镇化石产业带动5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开发化石盲盒等文创产品销往全国 [7] - 梅城镇千鹤村打造6条研学路线及康养产品矩阵,运营收入达151万元,新增就业岗位6个 [8] 影视文旅产业突破 - 建德市三年落户影视企业57家,累计出品承制影视剧103部,群演培训中心输送群众演员300余人次 [9] - 桂花村改造20栋农房为"民宿影棚","田园卡丁车"项目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 [9] - 寿昌镇举办浙江电影"凤凰奖"颁奖典礼,推动影视文化产业发展 [8] 人才培育体系 - 之江村通过文化特派员引进专业人才,直接带动50余位村民参与文化服务,3人成长为摄影讲师 [10][11] - 镇头村"1+X+N"培养体系形成音乐人才链,培养出5支文化队伍,村民与专业演员同台演出 [11] - 航川村云下美术馆项目入选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打造中国首个乡村摄影艺术大展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