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艺术乡建
icon
搜索文档
建德探索人文乡村共富新路径
杭州日报· 2025-07-15 10:48
人文乡村建设模式 - 建德市通过"新安诗路"文化带建设串联散落文化资源,形成"精神共富+产业共富+人才共富"乡村振兴路径 [2] - 采用"文艺村长+文化特派员+乡村运营师"三维联动机制激活乡村文化活力 [2] - 下涯镇之江村通过摄影模特产业带动50余村民就业,每人日收入200-500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首次突破300万元 [6]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 下涯镇2024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带动民宿餐饮收入超800万元,衍生写生培训、艺术品展销等新业态 [6] - 李家镇化石产业带动5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开发化石盲盒等文创产品销往全国 [7] - 梅城镇千鹤村打造6条研学路线及康养产品矩阵,运营收入达151万元,新增就业岗位6个 [8] 影视文旅产业突破 - 建德市三年落户影视企业57家,累计出品承制影视剧103部,群演培训中心输送群众演员300余人次 [9] - 桂花村改造20栋农房为"民宿影棚","田园卡丁车"项目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 [9] - 寿昌镇举办浙江电影"凤凰奖"颁奖典礼,推动影视文化产业发展 [8] 人才培育体系 - 之江村通过文化特派员引进专业人才,直接带动50余位村民参与文化服务,3人成长为摄影讲师 [10][11] - 镇头村"1+X+N"培养体系形成音乐人才链,培养出5支文化队伍,村民与专业演员同台演出 [11] - 航川村云下美术馆项目入选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打造中国首个乡村摄影艺术大展 [4][5]
越来越同质化的城市,该去村里找灵感
虎嗅· 2025-07-11 21:30
核心观点 - 左靖提出乡村建设应注重"总体性的社会设计"而非单纯艺术化,强调城乡互补关系及文化平等性 [5][8][17] - 通过18年实践形成"服务社区+联结城乡"方法论,在6省建立文化空间并推动美育/设计/出版等跨领域项目 [2][5][34] - 倡导"往乡村导入城市资源,向城市输出乡村价值"的双向路径,近期策划"全球乡村"双年展突破文旅内卷化 [35][37][43] 城乡关系重构 - 批评当前城乡二元对立思维,指出古代中国存在"经商反哺乡村"传统,现代需重建医疗/教育资源导入机制 [10][23][24] - 实践案例:大南坡引入方所书店/D&DEPARTMENT店铺,打破"乡村不配优质文化空间"的偏见 [11][14][27] - 观察到新趋势:交通物流改善催生"数字游民",2020年后出现城市人口向四五线城市及乡村迁移现象 [20][21][33] 社会设计实践 - 大南坡项目:联合艺术家开展儿童美育计划,5年组织跨省展览/音乐教学,形成城乡儿童互动研学模式 [27][29][32] - 碧山工销社案例:通过实体空间推广长效设计理念,证明高端设计店铺在乡村同样具有商业可行性 [5][11][17] - 矾山镇新项目:以600年明矾工业遗产申遗为目标,策划"生态博物馆+全球乡村双年展"提升地方活力 [36][37][41] 文化价值输出 - 国际传播:通过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将大南坡文化推向纽约联合国总部/柏林/西班牙等地 [46] - 方法论提炼:城乡工作涵盖关系/空间/文化/产品四大生产领域,强调社区主体性与文化自觉 [34][35] - 借鉴日本经验:长冈贤明d47美术馆平等展示各地设计,证明地方文化力对国家竞争力的基础作用 [18]
浙师大中外学子走进金华武义 共探中华民间文化智慧与温情
环球网· 2025-07-01 10:14
文化走亲活动 - 浙江师范大学设计与创意学院"时尚青畲"暑期实践队联合省、市、县三级文化特派员及非遗传承人,在金华武义县开展"东方生态智慧与艺术乡建创新人才工作坊"活动 [1] - 活动以设计创新视角探寻古村落文化振兴,通过"文化走亲"形式展现"乡土中国"魅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1] 叶长埠古村考察 - 实践队考察叶长埠古村木雕作坊,观察到"喜鹊登梅"、"五子夺魁"、"采菊南山"等代表作品,展现高超雕刻技艺与文化象征意义 [5] - 钭氏民俗文化展示馆珍藏数千件宋元至民国时期的古物,涵盖生活用具、老屋构件等类别,立体再现武义地区历史生活画卷 [7] - 国际队员关注木质构件的修补痕迹,文化特派员解读其为千年社会变迁的见证,凸显文物保护意义 [7] 非遗技艺体验 - 非遗木雕传承人徐深广向实践队讲解传统拓印技艺并现场演示,中外学子亲身体验"以锤为槌、以纸为鼓"的艺术创作过程 [8] - 坛头马灯非遗项目中,澳洲学生尝试中文演唱民谣,波兰学员创作马赛克风格画作,体现跨文化互动与创新传承 [13][15] 坛头古村乡建模式 - 坛头古村以"非遗+研学"活化模式推动乡村振兴,通过诗歌艺术、非遗体验等激活生态与文化价值 [12] - 乡建者徐成斌提出"以文化认同守护乡愁,用生态价值激活生机"理念,七年间将污染湿地改造为诗意栖居地 [12] - 浙江坛头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计划结合旅游开发体验课程,创新非遗表演形式,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活力 [15] 艺术乡建总结与展望 - 实践队导师王陈辉总结活动核心价值:通过文化互鉴与艺术共创,为艺术乡建的国际对话与省内协同发展提供创新样本 [15] - 实践队将赴丽水遂昌延续"一村一策"精准乡建思路,提炼"生态—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方案,贡献乡村振兴创新智慧 [16]
当代艺术“织”进传统村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
人民日报· 2025-06-30 06:27
乡村艺术改造 - 松庄村通过建设织美术馆等艺术设施,将传统村落与当代艺术相结合,打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6][7] - 美术馆展出来自国内外艺术家与村民共创的作品,涵盖竹编、棕编、畲族彩带编织等非遗技艺 [6] - 艺术改造初期面临村民疑虑,通过共富协商机制详细介绍设计理念和可逆设计承诺,最终获得支持 [8][9] 艺术赋能乡村经济 - 艺术乡建带动村集体收入增长,2024年文旅收入突破500万元,游客量年增长20%以上 [10] - 村民参与艺术创作的作品被转化为明信片、冰箱贴等文创产品,村民可获得设计分红 [10] - 艺术改造吸引外来创业者,闲置老屋被改造成美学空间,废弃物件被赋予新生命 [10] 村民参与与精神提升 - 村民从最初对艺术创作的抗拒到主动参与,精神世界得到充实 [9][10] - 77岁村民叶金娟从拒绝画画到主动要求参与艺术活动 [10] - 村民李文生的书法作品被用于特产包装,每售出一盒可获得设计费 [10] 艺术与乡村融合成果 - 村内设置山民剧场举办各类演出,艺术装置融入村容村貌,艺术氛围浓厚 [9] - 艺术乡建使松庄村从旅游村升级为艺术村,老房子价值提升 [11] - 外来艺术家从村民日常生活和农事活动中获取创作灵感 [9]
摄影名家正式“落户”建德之江村
杭州日报· 2025-05-21 10:45
行业动态 - 建德市下涯镇通过打造流动照相馆深化摄影产业 推出雾霭晨光早餐 江畔夕阳 花海秘境等一系列写真产品 深受游客和村民欢迎 [1] - 之江村风景秀丽 艺术乡建氛围浓厚 与镜头有奇妙缘分 吸引大量摄影师和游客打卡 但此前难以留住人气 [2] - 浙江省文联公布第二批浙江省艺术乡建特色村 之江村及文化特派员张红摘得三项荣誉 艺术乡建发展成果获肯定 [2] 公司发展 - 逆光飞翔之江影像美学馆5月20日正式开馆 由中国人像协会副主席房翔打造 定位为长在乡村田园的影楼 主打东方田园水墨意境与民国风韵交织的美学体验 [1] - 浙江省油画院创作写生基地成功落户之江村 形成摄影与绘画双轮驱动的艺术产业格局 [2] 商业模式 - 清晨新安江渔民撒网场景被数十名摄影师定格 成为社交平台热传的水墨江南影像 衍生出镜头经济 成为共同富裕推进器 [1] - 文化特派员制度推动产业落地 通过举办国际动漫节分会场 全国摄影大赛等文旅活动 实现绿水青山与产业振兴共鸣 [2] 市场反响 - 摄影爱好者慕名前往之江村拍摄江南意象 带动当地人气提升 [1] - 艺术乡建使乡村既有风光美景又有丰富体验场景 获得地方政府高度认可 [2]
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开班
科技日报· 2025-05-21 08:50
国家艺术基金培训项目 -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艺术乡建与乡村公共艺术创作人才培训"在江苏理工学院开班 为期60天 目标为乡村公共环境艺术美化 文化艺术活动组织 文化创意产品策划孵化培养创新型人才 [1] - 项目2024年6月申报 2025年1月立项 2月28日启动全国报名 最终从135名报名者中录取50名学员 [1] 培训内容与师资 - 江苏理工学院聘请乡村振兴 公共艺术行业权威专家及高校学者 通过专题授课 交流参访 讲座研讨等形式授课 [1] - 课程涵盖艺术乡建 乡村公共艺术创作价值探讨 旨在提升学员历史责任感 专业能力 综合素质及文化视野 [1] 区域战略定位 - 常州作为长三角中轴城市 在江南文化传承 美丽乡村建设方面领先江苏 培训围绕"艺术乡建""公共艺术创作"两大主题 契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2] - 项目探索艺术赋能美丽乡村建设的创新路径 被视作响应国家战略需求的实践案例 [2]
佛山南海以艺术为媒激发乡村文旅新活力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5-16 16:30
文旅融合与艺术节效应 - 佛山南海区通过连续举办两届大地艺术节,以艺术为媒介盘活乡村资源,吸引游客277万人次,培育30余家咖啡店、甜品店、民宿和茶楼餐厅,并落地多个艺术设计工作室 [1] - 第二届大地艺术节以"水係南海"为主题,覆盖西樵镇和九江镇,194位全球艺术家创作超200件作品,形成全域性文旅消费场景 [2] - 艺术节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和创新氛围改善,如儒溪村集聚5间茶啡饮品店,平沙岛吸引艺术家设立工作室并长期定居 [4] 商业机会与创业案例 - 咖啡店主苏敬谊在烟桥古村的店铺日均销售500杯咖啡,营业额达8000元,新开西樵山分店客流量超预期,春节假期单日销量激增至1000杯,3个月回本 [1][2] - 返乡青年吴恺宁创办"鹭舍"主题民宿,因艺术节流量经常爆满,拓展私房菜、咖啡等服务,形成多元消费场景 [3] - 罗行艺术墟通过百年建筑改造火爆出圈,"五一"期间北江吾舞国际舞蹈节吸引游客15万人次,实现艺术与在地文化深度交融 [5] 文化赋能与可持续发展 - 大地艺术节强调在地性,村民深度参与创作与运营,如儒溪村成立文旅公司,推动返乡致富 [4] - 艺术节唤醒历史文化印记,如"水上南海"游线重现桑园围船运场景,串联10个艺术片区 [4] - 本土文化商业化案例涌现,如苏敬谊将龙舟文化转化为钥匙扣、模型等文创产品,提升品牌附加值 [5] 区域经济联动 - 佛山市提出建设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艺术乡建"成为片区发展新叙事方式 [5] - 九江烟南社区通过艺术节盘活闲置资源,带动文旅产业破圈升级,形成"艺术+青年+村民"协同模式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