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
搜索文档
关于精神卫生,这些误区要知道(健康驿站·盘点常见健康误区⑤)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1-21 07:09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旨在澄清公众对精神疾病与心理治疗的九个常见误解,通过专家访谈形式强调心理治疗的专业性、精神科药物的科学依据以及各类精神疾病的真实临床表现 [2][3][4][5][6][7][8][9][10][11][12][13][14][15] 关于心理治疗的专业性 - 心理治疗并非简单聊天,而是有系统、有目标、有专业理论支撑的专业干预过程,治疗师运用倾听、共情、提问与解释等技术引导来访者发生积极改变 [3] - 对于大多数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效果远优于单一治疗方式,药物控制症状,心理治疗解决认知和行为模式等核心心理根源 [4] - 面对患者的痛苦,简单劝说“想开点”可能无效甚至有害,真正有帮助的是给予理解与陪伴,并鼓励其寻求专业帮助 [10][11] 关于精神科药物的认知 - 绝大多数精神科药物没有成瘾性,长期服药是慢性疾病管理的需要,而非药物成瘾所致 [5] - 规范使用精神科药物不是为了伤害大脑,而是为了改善疾病本身可能伴随的认知功能损害,保护和促进大脑功能恢复 [6] 关于特定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 - 强迫症的核心特征是反复出现的、不受控制的强迫思维及行为,导致极大痛苦并严重干扰日常生活,而非简单的爱干净或整理癖 [7] - 焦虑症是一种精神疾病,其焦虑情绪往往没有明确诱因或程度不匹配,持续时间长并伴随躯体症状,与普通的短暂紧张情绪有本质区别 [8] - 绝大多数精神疾病与暴力倾向毫不相干,仅在极少数特定疾病急性发作期可能出现风险,但经过规范治疗后风险不高于普通人群 [9] 关于特殊人群的精神心理健康 - 儿童同样可能面临多种精神心理问题,如焦虑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由于其表现形式多样,常被误认为是“不听话”或性格问题 [12][13] - 老年人出现健忘与抑郁情绪并非衰老的必然表现,病理性遗忘和老年抑郁是可识别、可治疗的医学疾病,常以非典型症状表现 [14][15]
特定单基因突变会导致精神疾病
环球网资讯· 2025-11-18 11:45
研究核心发现 - 德国莱比锡大学主导的国际研究首次证明单个基因GRIN2A的突变会导致精神疾病[1] - 研究结果发表于《分子精神病学》杂志,表明GRIN2A是已知第一个单独引起精神疾病的基因[1] - 研究团队对121名GRIN2A基因发生遗传变异的个体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2021年全球近七分之一的人患有精神疾病,其中焦虑症和抑郁症最常见[1] - 科学家此前一直认为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或抑郁症是由许多不同因素,包括多种遗传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1] - 新发现使GRIN2A与迄今认为的此类疾病的多基因原因不同[1] 基因功能与影响 - GRIN2A基因在调节神经细胞的电兴奋性中起着核心作用[1] - 研究中某些GRIN2A变体导致NMDA受体活性降低,而NMDA受体是大脑信号传递的关键分子[1] - GRIN2A的某些变体不仅与精神分裂症有关,还与其他精神疾病有关[1]
走出误区,正确认识“精神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24 07:34
精神疾病诊疗范畴与公众误解 - 精神科诊疗范畴广泛,涵盖数十类、数百种疾病,远不止精神分裂症[2][3] - 2019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各类精神疾病(不含阿尔茨海默病)终生患病率为16.6%,其中焦虑障碍为7.6%,抑郁障碍为6.8%,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0.6%[3] - 常见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失眠障碍、强迫症等影响人群广泛,类比呼吸系统疾病则更像“感冒”或“支气管炎”[3] 精神疾病病因与生理基础 - 精神疾病由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因素共同导致,与性格缺陷或意志力薄弱无直接关系[4] - 疾病与大脑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如抑郁症常与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功能失调有关,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失衡及大脑结构改变有关[4] - 病因是生物学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数患者发病前并未遭受明显重大刺激,刺激通常仅作为诱因而非根本病因[7] 抑郁症特定风险因素与症状特征 - 抑郁症发病是多因素结果,高风险群体包括有阳性家族史者、童年悲惨经历者、社会支持系统差者、离异或独居人群等[8] - 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核心特征,持续至少2周,伴有思维和行为异常,严重时可能出现厌世或自杀倾向[9] - 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特点,部分患者可能迁延数月或数年,或转为慢性病程[9] 精神科与心理咨询的服务区别 - 精神科医生拥有医学背景,可进行疾病诊断、开具药物治疗并提供心理治疗,着重控制精神症状和调节大脑化学平衡[10][11] - 心理咨询师无诊断和处方权,通过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理解内心冲突和发展应对技能[10][11] - 两者常协同合作,例如抑郁症患者可能同时需要药物稳定情绪和心理干预处理深层问题[11] 精神科医生的专业角色 - 精神科医生核心职责包括精确医学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精神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明确疾病性质[12] - 工作涵盖复杂的药物治疗管理,如选择药物、确定剂量、监测副作用和评估疗效[12] - 许多医生可提供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为患者提供“生物-心理-社会”全面治疗方案[12]
走出误区,正确认识“精神科”(健康驿站·盘点常见健康误区④)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24 07:05
精神疾病患病率与疾病谱 - 2019年中国各类精神疾病(不含阿尔茨海默病)的终生患病率为16.6% [3] - 焦虑障碍终生患病率为7.6%,抑郁障碍为6.8%,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0.6% [3] - 精神分裂症仅是精神疾病中占比较小的一种,而抑郁症、焦虑症等更为常见 [3] 精神疾病病因学 - 精神疾病由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与性格缺陷或意志力薄弱无直接关系 [4] - 抑郁症常与大脑中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功能失调有关,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失衡及大脑结构改变有关 [4] - 精神疾病病因是生物学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是否经历重大刺激无必然联系 [8] 抑郁症高风险人群特征 - 有阳性家族史的人患病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10] - 童年有悲惨经历、社会支持系统差、负面情绪长期积累、离异或独居人群为高风险群体 [10] - 患有严重躯体疾病、有不良生活嗜好、长期失眠或熬夜、缺乏运动和日照的人患病风险增加 [10] 精神科诊疗范畴与性质 - 精神科诊疗范畴涵盖数十类、数百种疾病,从轻症到重症构成一个连续谱系 [2][5] - 大多数精神疾病经过系统规范治疗后预后不错,即使是精神分裂症早期识别和规范治疗也能实现临床康复 [3] - 精神科服务对象广泛,既包括需药物治疗的患者,也包括因压力大、情绪差寻求心理疏导的普通人 [7] 精神科医生与心理咨询师角色区分 - 精神科医生是医学专业出身,能进行疾病诊断并开具药物治疗,也可进行心理治疗 [13] - 心理咨询师无诊断和处方权,主要工作是探讨来访者情绪、思维和行为模式以促进个人成长 [13] - 两者在实际工作中常需协同合作,为患者提供药物与心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 [13] 精神科医生工作内容 - 精神科医生核心职责是进行精确的医学诊断,涉及病史采集、精神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14] - 药物治疗是复杂工作,包括选择药物、确定剂量、监测副作用和评估疗效的动态精细过程 [14] - 许多精神科医生经过培训可提供心理治疗,为患者提供生物-心理-社会的全面治疗方案 [14]
世界精神卫生日:守护好我们的“心灵晴空”
新华网· 2025-10-10 20:12
行业服务现状与需求 - 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开通以来已服务近50万人次 [1] - 目前我国有470万持证精神障碍者 [4] - 政府相关部门正开展专项活动以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6] 行业政策与体系建设 -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印发《“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旨在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6] - 政策目标包括提升基层精神卫生服务水平并将心理健康服务向社区延伸 [6] 行业挑战与专家观点 - 许多患者受“污名化”影响早期不愿就医从而延误治疗 [4] - 去“污名化”对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和患者就诊率至关重要 [6] - 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一样都是可以治疗的 [6] - 让“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医院及更多社会力量加入以使服务更可及 [6]
每个人都可能罹患精神疾病
虎嗅· 2025-10-10 15:20
文章核心观点 - 精神健康服务需从医院延伸至社区,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复元模式支持网络[43][44][46][48] - 公众对精神疾病存在误解和污名化,需通过科普倡导和媒体指南进行消除[22][23][26][27] - 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照顾者负担沉重且支持匮乏,需提供专业支持服务[50][51][53][56][59] - 亲历者(患者及家属)的参与对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至关重要[78][79][80][83] 精神障碍的临床与社会挑战 - 精神疾病发病与个体易感性和生活压力事件相关,采用压力-易感性模型解释[4][5][7] - 疾病对患者的影响超越症状本身,包括失落感、绝望感及人生意义的丧失[11][12][13][42] - 患者家庭承受巨大压力,照顾者常伴有愧疚、自责及社会孤立[15][16][20][21] - 疾病复发常与康复期压力管理不当有关,如学生患者因学业压力导致复发[38][39][40][41] 公益倡导与公众教育 - 成立公益机构旨在打破社会公众与精神疾病患者之间的隔阂,传播真实故事[23][24] - 制定《精神障碍新闻报道指南》,提出五“要”五“不要”原则,引导媒体友善报道[26][27][28][29] - 通过科普教育、艺术展等形式提升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24][83] 照顾者现状与支持服务 - 全国调查显示照顾者以父母为主,女性占比达80.2%,半数以上照顾年限超五年[51][52][53] - 44.4%照顾者独自承担照顾任务,72.9%获得的社会支持差,抑郁焦虑情绪普遍[53][56][59] - 开发团体治疗服务,12次活动涵盖疾病知识、照顾技巧及自我关怀,有效减轻照顾者负担[63][64][67][68] 社区支持与专业培训 - 社区社工资源匮乏,上海仅四五十名精神卫生社工,且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70][71][72][73] - 通过翻译手册、举办培训营等方式提升社区助人者能力,2023年培训300多名社工[74][75][76] - 服务目标是将支持网络延伸至学校、单位和家庭,填补支持性教育、就业等服务空白[46][47][48] 亲历者参与及复元模式 - 强调“没有我们的参与,就不要做与我们相关的决定”,亲历者经验是服务体系宝贵部分[78][79][80] - 复元模式关注患者多方需求,包括从病耻感、失业失学及梦想破碎中痊愈[43][44][85] - 建设精神健康照护网络最终将惠及所有经历心理困扰的个体[85][86]
一个缺觉的人,全身炎症水平都在升高!缓解方法→
央视新闻· 2025-08-13 21:50
睡眠不足与炎症反应关联性 - 睡眠不足少于6小时会引发全身炎症并增加认知障碍风险 [2][3] - 缺觉激活脑内促炎因子释放 损害神经递质平衡和神经元通讯功能 [3] - 长期睡眠不足导致慢性炎症 引发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 [3] 睡眠不足引发的全身性健康风险 - 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持续一周会影响新陈代谢 炎症 免疫力和抗压功能 [7] - 睡眠不足引发全身炎症风暴 增加脑内前列腺素D2产生和细胞因子风暴 [7] - 缺觉使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增加代谢性疾病 癌症和精神疾病发病风险 [7] 改善睡眠质量的具体措施 - 成年人需每晚睡眠7-8小时 老年人需5-7小时 以起床后精神饱满为标准 [11] - 保持固定上下床时间 增加日晒和白天运动 培养条件反射改善睡眠 [13] - 每周3天以上睡不好且持续3个月需就诊睡眠医学中心或精神心理科 [13] 抗炎饮食管理方案 - 多摄入全谷物 深海鱼 十字花科蔬菜和莓类水果等抗炎食物 [14] - 减少高糖 高油 高脂食物及红肉 加工肉 动物内脏摄入 [15] - 通过运动 听音乐 旅行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 维持炎症调节能力 [17] 睡眠时长健康标准 - 6小时睡眠被确立为健康底线 熬夜可能导致外貌早衰等代价 [12]
痛苦的年轻人,在精神问题“症状池”里打捞解释
虎嗅· 2025-05-07 10:30
精神健康现状与数据 - 全球每7名10~19岁青少年中就有1人患有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焦虑、ADHD等[1] - 2022年中国首次全国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16岁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达17.5%[1] - 上海精神病院一号难求现象反映出精神健康服务需求激增[1] 疾病命名与污名化 - "躁郁症"微信搜索量50万,而"双相情感障碍"搜索量达400万,后者更中性且专业[3] - 疾病命名选择影响公众认知,双相情感障碍比躁郁症更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3] - 主流媒体常将双相塑造成"天才病",与梵高等名人关联,导致疾病被浪漫化[4] 诊断与治疗现状 - 双相情感障碍误诊率高,常被误诊为重度抑郁或焦虑[4] - 双相分为多种亚型,症状表现差异大,增加了诊断难度[4][13] - 抗抑郁药可能导致自杀风险增加,因药物先改善动力而非情绪[12] - 精神科诊疗存在地区差异,年轻医生更倾向双相诊断[13] 疾病认知与社会理解 - 中医和其他科室医生对精神疾病普遍缺乏了解[8][9] - 公众常将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与塔罗师等混淆[9] - 患者常面临"你看起来很正常"等质疑,需要反复解释病情[8] - 精神疾病患者既要应对病症,还要承担照顾"正常人"情绪的劳动[20] 疾病与社会因素 - 双相情感障碍具有较强遗传性,但童年创伤也是重要诱因[16] - 症状池理论认为人们用社会认可的方式表达痛苦,导致某些诊断增加[18] - ADHD等诊断让部分患者获得解释,缓解自我责备[18] - 完全将精神疾病归因于社会结构可能形成新的神话论调[27] 患者生活与关系 - 患者需要正常陪伴而非拯救,关系应保持平衡而非单向给予[21][22] - 药物副作用可能导致不真实感,患者常在痛苦与麻木间选择[24][25] - 患者需学会与疾病共存,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29] - 公开病情可能面临歧视,但也可能获得理解和支持[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