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脑袋里的小狐狸》

搜索文档
痛苦的年轻人,在精神问题“症状池”里打捞解释
虎嗅· 2025-05-07 10:30
现在,身边"有病"的人似乎越来越多,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焦虑、抑郁的问题,宛平南路的上海精神 病院一号难求。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在全球范围内每7名10~19岁的青少年中就有1人患有 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焦虑、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2022年我国首次开展全国规模的 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覆盖五个省份的73992名6~16岁的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整体精神障碍流行率 为17.5%。 "双相""ADHD""BPD""CPTSD"等术语在社交媒体的讨论中变得逐渐流行。前不久,赵露思因"抑郁风 波"成为焦点,主持人齐思钧也公开了自己曾服用双相情感障碍药物的经历,越来越多公众人物开始承 认自己的精神健康问题。 当双相、抑郁、ADHD 成为这一代的共同语言,我们对这些问题真的了解吗?为什么年轻人在精神问 题"症状池"里打捞痛苦的解释?把疾病完全归因于社会结构,会有什么问题?借由新书《我脑袋里的小 狐狸》的上市契机,本期问题青年,我们和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精神科医生聊了聊。 我们都知道,有一种痛苦来自于痛苦被无视和否认,林奕含说,希望我们都成为"对她人的痛苦有更多 想象力的人"。 "躁郁症"还是"双相 ...
双相、ADHD、BPD…为什么这代人在精神问题“症状池”里打捞自我?
36氪· 2025-04-30 12:01
心理健康行业现状 - 全球范围内每7名10-19岁青少年中有1人患有心理健康问题(抑郁、焦虑、ADHD等)[1] - 2022年中国首次全国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16岁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达17.5%[1] - 社交媒体推动"双相""ADHD""BPD"等术语流行化 公众人物公开精神健康问题案例增多[1][3] 疾病命名与公众认知 - "双相情感障碍"搜索量(400万)显著高于"躁郁症"(50万) 后者存在污名化联想[2] - 专业术语使用(如双相)有助于去污名化 但公众认知仍局限在抑郁症层面[2][3] - 双相误诊率高 部分医生倾向用药物治疗经验更成熟的双相标签替代BPD等诊断[16][17] 精神疾病诊疗挑战 - 双相情感障碍存在多种亚型 临床表现差异大(如躁狂期睡眠需求锐减至3小时/天)[3][4] - 急性发作期症状混杂 传统诊断方法存在地区差异 年轻医生更倾向双相诊断[16] - 抗抑郁药可能先改善行动力后改善情绪 导致自杀风险阶段性上升[15] 患者社会支持系统 - 患者常面临"健全人霸凌" 包括医疗系统内其他科室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不足[9][10] - 《我脑袋里的小狐狸》提供非标签化叙事 强调与疾病共处的可能性[7][12] - 患者伴侣关系需避免单向拯救模式 平衡理解与边界感是关键[22][24][25] 行业发展趋势 - ADHD等诊断成为解释过往行为的出口 推动自我诊断潮[19] - 症状池理论显示社会认可的痛苦表达方式影响疾病呈现形态[18][19] - 需警惕将精神疾病完全归因社会结构的倾向 避免形成新神话论调[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