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相情感障碍
icon
搜索文档
双相情感障碍:被误诊十年,才等来一个正确答案
虎嗅· 2025-07-19 12:12
韩剧《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引发的社会讨论 - 该剧因聚焦心理议题和深刻社会关照开播前备受瞩目 被多家媒体列为年度值得关注作品 [1] - 第三集播出后因剧情尺度问题收到50多条投诉 主要涉及女主闯入男更衣室进行身体接触和争议性台词 [2][3][4] - 剧中角色权起道被塑造为典型"暴露狂"形象 包含全裸冲撞车辆 公开脱衣等极端行为 [5][6] 双相情感障碍的疾病特征 - 剧中三位主角均被设定患有精神疾病 其中权起道被明确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 [9] - 该病症表现为抑郁与躁狂交替发作 情绪波动幅度远超常人承受范围 [9] - 美国数据显示约4%人口曾患此病 但仅2.8%被确诊 显示诊断率严重不足 [14] 双相障碍诊断困境 - 患者平均需10年才能获得正确诊断 主要因发病年龄跨度大(15-50岁)且初期症状类似抑郁症 [13] - 误诊重要原因包括:患者多在抑郁期就医而隐瞒躁狂症状 以及部分人尚未经历首次躁狂发作 [15][16][17] - 临床医生接诊时间有限也是误诊因素 2016年研究显示约60%病例曾被误诊为抑郁症 [18] 社会认知误区与污名化问题 - 疾病长期被污名化为"神经病" 导致患者抗拒诊断和治疗 [10][19] - 媒体渲染"天才病"形象 引用舒曼(创作量差5倍) 严歌苓 梵高等案例 但实际多数患者会遭遇人际关系与经济危机 [23][24] - 制药公司过度营销药物疗法 推动医生对非典型病例进行药物干预 [25][26] 有效治疗方式 - 临床证实心境稳定剂联合心理社会治疗最有效 包含三种主流疗法:认知行为疗法 人际关系节律疗法 家庭治疗 [32][33][34] - 家庭治疗需重点教育亲属掌握疾病管理策略 支持性小组可缓解患者孤独感 [34] - 早期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症状控制 但目前专业治疗师数量与患者基数严重不匹配 [30][31]
痛苦的年轻人,在精神问题“症状池”里打捞解释
虎嗅· 2025-05-07 10:30
精神健康现状与数据 - 全球每7名10~19岁青少年中就有1人患有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焦虑、ADHD等[1] - 2022年中国首次全国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16岁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达17.5%[1] - 上海精神病院一号难求现象反映出精神健康服务需求激增[1] 疾病命名与污名化 - "躁郁症"微信搜索量50万,而"双相情感障碍"搜索量达400万,后者更中性且专业[3] - 疾病命名选择影响公众认知,双相情感障碍比躁郁症更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3] - 主流媒体常将双相塑造成"天才病",与梵高等名人关联,导致疾病被浪漫化[4] 诊断与治疗现状 - 双相情感障碍误诊率高,常被误诊为重度抑郁或焦虑[4] - 双相分为多种亚型,症状表现差异大,增加了诊断难度[4][13] - 抗抑郁药可能导致自杀风险增加,因药物先改善动力而非情绪[12] - 精神科诊疗存在地区差异,年轻医生更倾向双相诊断[13] 疾病认知与社会理解 - 中医和其他科室医生对精神疾病普遍缺乏了解[8][9] - 公众常将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与塔罗师等混淆[9] - 患者常面临"你看起来很正常"等质疑,需要反复解释病情[8] - 精神疾病患者既要应对病症,还要承担照顾"正常人"情绪的劳动[20] 疾病与社会因素 - 双相情感障碍具有较强遗传性,但童年创伤也是重要诱因[16] - 症状池理论认为人们用社会认可的方式表达痛苦,导致某些诊断增加[18] - ADHD等诊断让部分患者获得解释,缓解自我责备[18] - 完全将精神疾病归因于社会结构可能形成新的神话论调[27] 患者生活与关系 - 患者需要正常陪伴而非拯救,关系应保持平衡而非单向给予[21][22] - 药物副作用可能导致不真实感,患者常在痛苦与麻木间选择[24][25] - 患者需学会与疾病共存,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29] - 公开病情可能面临歧视,但也可能获得理解和支持[21]
双相、ADHD、BPD…为什么这代人在精神问题“症状池”里打捞自我?
36氪· 2025-04-30 12:01
心理健康行业现状 - 全球范围内每7名10-19岁青少年中有1人患有心理健康问题(抑郁、焦虑、ADHD等)[1] - 2022年中国首次全国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16岁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达17.5%[1] - 社交媒体推动"双相""ADHD""BPD"等术语流行化 公众人物公开精神健康问题案例增多[1][3] 疾病命名与公众认知 - "双相情感障碍"搜索量(400万)显著高于"躁郁症"(50万) 后者存在污名化联想[2] - 专业术语使用(如双相)有助于去污名化 但公众认知仍局限在抑郁症层面[2][3] - 双相误诊率高 部分医生倾向用药物治疗经验更成熟的双相标签替代BPD等诊断[16][17] 精神疾病诊疗挑战 - 双相情感障碍存在多种亚型 临床表现差异大(如躁狂期睡眠需求锐减至3小时/天)[3][4] - 急性发作期症状混杂 传统诊断方法存在地区差异 年轻医生更倾向双相诊断[16] - 抗抑郁药可能先改善行动力后改善情绪 导致自杀风险阶段性上升[15] 患者社会支持系统 - 患者常面临"健全人霸凌" 包括医疗系统内其他科室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不足[9][10] - 《我脑袋里的小狐狸》提供非标签化叙事 强调与疾病共处的可能性[7][12] - 患者伴侣关系需避免单向拯救模式 平衡理解与边界感是关键[22][24][25] 行业发展趋势 - ADHD等诊断成为解释过往行为的出口 推动自我诊断潮[19] - 症状池理论显示社会认可的痛苦表达方式影响疾病呈现形态[18][19] - 需警惕将精神疾病完全归因社会结构的倾向 避免形成新神话论调[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