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相情感障碍
icon
搜索文档
患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妈妈去世,我才真正和她和解
36氪· 2025-10-21 11:24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记录了作者朱矛矛陪伴照顾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直至其64岁去世的历程 凸显了疾病对患者认知、行为及家庭关系的深刻影响 [1] - 通过描述母亲从确诊到生命终结的细节 展现了阿尔茨海默病作为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对患者个人尊严和家庭照护带来的巨大挑战 [10][19] - 在照护过程中 作者与母亲的角色发生互换 母女关系经历了重构 作者得以重新认识并最终与母亲达成和解 [7][19][34] 疾病诊断与症状发展 - 母亲于2021年11月经脑部核磁共振和认知测试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初期 属于早发型老年痴呆(65岁以前)[10] - 核心症状包括认知功能全面衰退 确诊时患者无法画钟表、无法进行简单计算(如100减80)、无法回答当前日期和时间 [10] - 疾病中后期出现手抖、流口水、尿失禁、全身肌无力等症状 体重在三个月内从160斤下降50斤至110斤 [11][15][23] - 脑部核磁共振显示患者有老年性脑改变 轻度脑白质疏松 伴少许慢性缺血性脱髓鞘灶 两侧海马萎缩改变 [10] 治疗与药物管理 - 患者服用的药物包括盐酸多奈哌齐、美金刚和甲磺酸二氢麦角碱缓释片 这些药物仅能延缓病情发展而不能逆转或治愈疾病 [11] - 药物副作用主要是恶心和便秘 更换为廉价药物后恶心感加剧 导致患者一周喝不了一勺肉汤 后续持续使用高价进口药以维持生活质量 [14] - 医生指出对于晚期患者 药物剂量需开到合理范围内的最大 但保证生活质量的关键在于家庭陪护 [20] 照护挑战与家庭关系 - 作者作为主要照护者 在母亲疾病后期需要处理频繁的大小便失禁 每天多次更换床单和清洗 身体承受巨大压力 [20] - 家庭关系复杂 母亲的娘家人给作者带来精神内耗 作者自确诊双相情感障碍至2024年断断续续进行了120次心理咨询 其中一半与此相关 [10][11] - 母亲与作者的丈夫关系紧张 自树儿出生后未曾交谈 丈夫对母亲存在误解 认为其遇事逃避 母亲则对丈夫的经济状况不满 [18] 疾病对患者行为与认知的影响 - 疾病导致患者时间观念模糊 频繁询问外孙女树儿是否上学或回家 后期甚至无法分辨上下午和周末 [9] - 生活能力逐步丧失 从烧糊锅、被剥夺做饭权利 到后期主动提出不再买菜 世界退缩至家中 最后无法自行佩戴假牙 [8][15] - 性情发生改变 患病后母亲变得温和柔软 放下了过去的怨恨 但后期出现怕声怕光现象 很少看电视 物欲降低至只吃白粥和咸菜 [5][18] 生命终末期的历程 - 母亲于9月1日去世 去世前三个月基本以粥为主食 每天两顿 每顿只喝小半碗 需要作者喂食 [25][27] - 去世前出现回光返照迹象 曾能独自上厕所洗澡 但之后状况急转直下 临终前告知作者“决定月底走” [25][26] - 作者在母亲去世后整理遗物时 通过相册和文字重新发现了母亲的内心世界 反思了自己对母亲的了解程度 [30]
双相情感障碍:被误诊十年,才等来一个正确答案
虎嗅· 2025-07-19 12:12
韩剧《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引发的社会讨论 - 该剧因聚焦心理议题和深刻社会关照开播前备受瞩目 被多家媒体列为年度值得关注作品 [1] - 第三集播出后因剧情尺度问题收到50多条投诉 主要涉及女主闯入男更衣室进行身体接触和争议性台词 [2][3][4] - 剧中角色权起道被塑造为典型"暴露狂"形象 包含全裸冲撞车辆 公开脱衣等极端行为 [5][6] 双相情感障碍的疾病特征 - 剧中三位主角均被设定患有精神疾病 其中权起道被明确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 [9] - 该病症表现为抑郁与躁狂交替发作 情绪波动幅度远超常人承受范围 [9] - 美国数据显示约4%人口曾患此病 但仅2.8%被确诊 显示诊断率严重不足 [14] 双相障碍诊断困境 - 患者平均需10年才能获得正确诊断 主要因发病年龄跨度大(15-50岁)且初期症状类似抑郁症 [13] - 误诊重要原因包括:患者多在抑郁期就医而隐瞒躁狂症状 以及部分人尚未经历首次躁狂发作 [15][16][17] - 临床医生接诊时间有限也是误诊因素 2016年研究显示约60%病例曾被误诊为抑郁症 [18] 社会认知误区与污名化问题 - 疾病长期被污名化为"神经病" 导致患者抗拒诊断和治疗 [10][19] - 媒体渲染"天才病"形象 引用舒曼(创作量差5倍) 严歌苓 梵高等案例 但实际多数患者会遭遇人际关系与经济危机 [23][24] - 制药公司过度营销药物疗法 推动医生对非典型病例进行药物干预 [25][26] 有效治疗方式 - 临床证实心境稳定剂联合心理社会治疗最有效 包含三种主流疗法:认知行为疗法 人际关系节律疗法 家庭治疗 [32][33][34] - 家庭治疗需重点教育亲属掌握疾病管理策略 支持性小组可缓解患者孤独感 [34] - 早期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症状控制 但目前专业治疗师数量与患者基数严重不匹配 [30][31]
痛苦的年轻人,在精神问题“症状池”里打捞解释
虎嗅· 2025-05-07 10:30
精神健康现状与数据 - 全球每7名10~19岁青少年中就有1人患有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焦虑、ADHD等[1] - 2022年中国首次全国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16岁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达17.5%[1] - 上海精神病院一号难求现象反映出精神健康服务需求激增[1] 疾病命名与污名化 - "躁郁症"微信搜索量50万,而"双相情感障碍"搜索量达400万,后者更中性且专业[3] - 疾病命名选择影响公众认知,双相情感障碍比躁郁症更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3] - 主流媒体常将双相塑造成"天才病",与梵高等名人关联,导致疾病被浪漫化[4] 诊断与治疗现状 - 双相情感障碍误诊率高,常被误诊为重度抑郁或焦虑[4] - 双相分为多种亚型,症状表现差异大,增加了诊断难度[4][13] - 抗抑郁药可能导致自杀风险增加,因药物先改善动力而非情绪[12] - 精神科诊疗存在地区差异,年轻医生更倾向双相诊断[13] 疾病认知与社会理解 - 中医和其他科室医生对精神疾病普遍缺乏了解[8][9] - 公众常将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与塔罗师等混淆[9] - 患者常面临"你看起来很正常"等质疑,需要反复解释病情[8] - 精神疾病患者既要应对病症,还要承担照顾"正常人"情绪的劳动[20] 疾病与社会因素 - 双相情感障碍具有较强遗传性,但童年创伤也是重要诱因[16] - 症状池理论认为人们用社会认可的方式表达痛苦,导致某些诊断增加[18] - ADHD等诊断让部分患者获得解释,缓解自我责备[18] - 完全将精神疾病归因于社会结构可能形成新的神话论调[27] 患者生活与关系 - 患者需要正常陪伴而非拯救,关系应保持平衡而非单向给予[21][22] - 药物副作用可能导致不真实感,患者常在痛苦与麻木间选择[24][25] - 患者需学会与疾病共存,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29] - 公开病情可能面临歧视,但也可能获得理解和支持[21]
双相、ADHD、BPD…为什么这代人在精神问题“症状池”里打捞自我?
36氪· 2025-04-30 12:01
心理健康行业现状 - 全球范围内每7名10-19岁青少年中有1人患有心理健康问题(抑郁、焦虑、ADHD等)[1] - 2022年中国首次全国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16岁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达17.5%[1] - 社交媒体推动"双相""ADHD""BPD"等术语流行化 公众人物公开精神健康问题案例增多[1][3] 疾病命名与公众认知 - "双相情感障碍"搜索量(400万)显著高于"躁郁症"(50万) 后者存在污名化联想[2] - 专业术语使用(如双相)有助于去污名化 但公众认知仍局限在抑郁症层面[2][3] - 双相误诊率高 部分医生倾向用药物治疗经验更成熟的双相标签替代BPD等诊断[16][17] 精神疾病诊疗挑战 - 双相情感障碍存在多种亚型 临床表现差异大(如躁狂期睡眠需求锐减至3小时/天)[3][4] - 急性发作期症状混杂 传统诊断方法存在地区差异 年轻医生更倾向双相诊断[16] - 抗抑郁药可能先改善行动力后改善情绪 导致自杀风险阶段性上升[15] 患者社会支持系统 - 患者常面临"健全人霸凌" 包括医疗系统内其他科室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不足[9][10] - 《我脑袋里的小狐狸》提供非标签化叙事 强调与疾病共处的可能性[7][12] - 患者伴侣关系需避免单向拯救模式 平衡理解与边界感是关键[22][24][25] 行业发展趋势 - ADHD等诊断成为解释过往行为的出口 推动自我诊断潮[19] - 症状池理论显示社会认可的痛苦表达方式影响疾病呈现形态[18][19] - 需警惕将精神疾病完全归因社会结构的倾向 避免形成新神话论调[29][30]